黄花大闺女
文/房国臣
“男大当 婚,女大当嫁”。 在我的记忆里,过去年轻人一旦到了订婚的年龄,就会有人提到,你看屯东头老赵家的小子订了王家窝棚老李家的姑娘,那姑娘可是“黄花大闺女”。心灵手巧,会过日子,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可见“黄花大闺女”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浓厚的情感。“黄花大闺女”这一称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是对未婚女子的美称。不仅描绘了青春女子的纯洁与美好,还承载着古人对女性美德赞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不满周岁叫襁褓,童年叫总角。长大以后男女开始有了区别,十二三岁女孩叫豆蔻,十五一一二十之间,男子叫舞象……除了这些传统称谓之外,民间还有一个俗成叫法:比如十七八岁未婚女子,(指处女)可称为“黄花大闺女”。那么为何未出嫁之女称黄花大闺女。据说,南北朝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有一个女儿叫寿阳公主。寿阳公主不但聪明过人,而且长的也漂亮,宋武帝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有一年正月初七雪过天晴,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后宫花园游玩嬉戏。玩了一阵儿,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有一枝绽放的腊梅,被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了下来。恰巧,有几朵黄色的腊梅,随风飘落粘在了公主的额头。经过汗水渍染,就留下了淡淡的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皇后看到印记后,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将这朵梅花印记,保留三天后才让将其用水洗掉。然后让宫女们也照公主的模样,给额头贴上一朵梅花印记。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时常摘几片腊梅花,贴在自己的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并且跟着效仿起来。当时,寿阳公主这种打扮称为“梅花妆”。这种梅花妆在宫中流行开来。“梅花妆”后来又流传到民间,并受到女孩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官宦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先效仿,浙渐地又普及到富户女孩家庭。
但腊梅花是有季节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只是秋末初冬盛开,腊梅不畏严寒,象征高洁纯真。未婚之女未经尘世沾染,保留纯真与宝贵青春之美。于是商家四处搜集黄色花朵,然后经过加工提炼其中色素,再用纸片裁出梅花形状,将其染成黄色就可以贴在额头。于是女子什么季节都可以用“梅花妆”来打扮自已。
在南北朝时期花黄是少女们一种必不可少的脸部饰物,从南朝陈后生《采莲曲》的诗中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又如北朝《木兰辞》也有诗云:“当窗现云鬓,对镜贴花黄”。
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而菊花具有傲雪耐寒的特性,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高洁。所以,后来有人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黄花更顺口就把“花黄”改成“黄花”。而在当时,只有未出阁(没有结婚的少女)才用黄花装扮。后来“黄花闺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了。
岁月如梭,四季交替。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然而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黄花大闺女”,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乡下很少见了。对于“黄花大闺女”一词在历史长河中深深刻在每个中华儿女心里。但“黄花傲骨笑寒冬,悠然醉卧白云中。桃李春风君不羡,霜凌雪染绽新容”。这是坚韧恣丽黄花在人世间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