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笔架山“天桥”——天下一绝
文:刘连成
10 月 1 日那天,十弟和弟妹开着专车,将我们一路带到了锦州声名远扬的风景区——大笔架山。大笔架山坐落于锦州城南 35 公里处的天桥镇,于辽东湾中独树一帜,乃是近海中一座与陆地相连的小岛。这座小岛南北长达 1.5 公里,东西宽约 0.8 公里,总面积大概 1 平方公里,海拔 78 米。岛上有三峰耸立,形状恰似笔架,又因在其东部的海中还有一座形状相似的小笔架山与之遥遥相对,故而得名大笔架山。
它的规模虽说比起内地的众多名山略显逊色,然而因其傲然屹立于茫茫渤海之中,所以当你登临远眺时,却能领略到一番别样的情致:海面波平如镜,阳光洒下,金光璀璨万道。凌晨时分,烟雾朦胧迷离,赤橙黄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变化万千……此时,心胸会变得如同大海一般宽广坦荡,真有“阁中开明月,窗里发云雾”的奇妙韵味。十弟介绍道:“每当旭日东升,笔架山就会身披万道霞光,被金光闪烁的大海烘托着,远远望去,仿佛顶天立地的长毫,不知被谁挥动着,书写着万般神奇。这一奇观,便是前人所称的‘笔峰插海’,乃是锦州八景之中的佼佼者。清翰林院的陆善林曾有诗赞曰:笔尖端端耸碧天,峰头雨后起云烟,插来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纳百川。”大笔架山距离海岸约一千六百多米,天桥宛如一条纽带,将笔架山与海岸紧密相连,正因如此,素有“笔峰插海”这天下一绝的美称。
在大笔架山广场,矗立着两位高大的仙女雕像,旁边还醒目地标注着“仙女造桥”四个大字。天桥是由海浪长年累月冲击而成的自然通道,它随着潮水的涨落时隐时现,这正是潮汐运动的结果。海水涨潮的周期大约为二十四小时五十分钟。在此期间,海水会涨落两次。从北岸到大笔架山,跨越海域 1.8 公里。在这之间,有一条由潮汐冲击形成的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天桥”。这座天桥堪称奇景。
每当落潮时,海水便缓缓地向两边退去,通道就像一条蜿蜒的蛟龙逐渐浮现于海中;当潮水退尽,“天桥”便完完全全地显露出来,径直通向大笔架山。游客们可以沿着这段沙石路登上岛屿,攀登山峰。每当涨潮,海水又从两边向“天桥”汹涌夹击而来,“天桥”在海浪中逐渐变窄,直至完全隐匿。我们是上午八点多抵达大笔架山的,当时海水正在涨潮。十弟夫妻带着我们乘船过海,来到大笔架山的脚下。我们沿着登山的台阶朝着顶峰奋力攀登,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势。
山门由石头砌成。正面刻着“光耀国家”,背面刻着“重道亲德”,据说这是当年主持修山的道人贺保江所写,由北京的石艺专家精心雕刻而成。沿着山路继续前行,便是吕祖亭,传说这是吕洞宾在八仙过海时短暂休憩的地方,故而得名吕祖亭。山的最高处是笔架山最负盛名的景点三清阁。它是一座六层的石楼,高达 26.2 米,清一色的石墙、石廊、石壁、石门、石梯,就连壁画、门神也是石刻而成,没有丝毫的木器和铁料。登上三清阁,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站在平台上眺望大海,不但能够欣赏到大海的壮丽风光,而且还能探寻到历史的遗迹。在笔架山的不远处,清晰可见有一个港口,那便是锦州港。它是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中最北端的港口,也是辽西地区海岸线上唯一对外开放的商港。
下午两点多,十弟说道:“四哥四嫂,现在海水开始退潮了,是等着完全退了再过,还是趟着河过去?”我们夫妻都是好奇心旺盛之人,自然选择了趟河过桥。于是,我们脱下鞋袜,挽起裤脚,跟着十弟下海了。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返程的海路上,那种感觉美妙至极。脚下是光滑的天然卵石,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脚下的大石头绊倒。我们相互搀扶着。海风不时拂来,海浪也不停地冲击着欢笑的游人们。我们边走边玩,拾贝壳、捉海蟹、找海螺、观海浪,尽情领略神奇天桥的美丽。累了就找块礁石坐下歇息一会儿,之后又按捺不住继续前行。十弟告诉我们,石缝里的蛎蝗可以生吃。于是,我们怀着好奇之心在石缝里寻找蛎蝗。新鲜的蛎蝗味道鲜美极了,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一边趟着河,一边享受着品尝海鲜带来的快乐。不知不觉中,海水已经退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不时有大马车和小四轮车穿梭而过,小商贩们也出现在“天桥上”开始吆喝叫卖。上午还是浩渺的大海,此刻竟然变成了热闹的集市,着实神奇。这便是大笔架山景区独一无二的迷人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