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喜赞种菜人
作者:刘弼德
“江东荸荠莲塘蔗,萝卜青菜水西坝,藠蒜算出致富路,种好蔬菜闯天下。”此客家山歌在龙南乃至赣南流传甚广。数百年来,生长在与城区只有一江之隔的龙南桃江水西坝村村民,以蔬菜种植为谋生,从贫困到富有,一年接着一年干,由原始的肩挑蔬菜进城,到双轮车、三轮车运菜进城,直至现在的大小汽车把蔬菜运往全国各地,这一巨大的变化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
“菜秀才”也是“山歌手”
客家龙南有句俗话:“一仓禾,三仓菜。”由此可见,菜的销量很大。生长在城区周边的桃江人们,抓住有利条件,发展蔬菜种植,在致富路上创出了一条好的路子。
我清楚记得,水西坝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菜农家娶了一个天姿聪颖的媳妇,名叫刘娇。她在娘家时一直跟着母亲种菜,学会了种菜本领。她不但菜种得好,而且有一副好嗓子,非常喜欢唱山歌,她唱的山歌优美动听,如清泉般的甜美。大家给了她两个美称:“菜秀才”“山歌手”,她是蔬菜种植的“姣姣者。”
“桃江河畔菜花黄,丽景铺开胜画廊,男女菜中留倩影,人勤春早菜更香。”我每次路过桃江河畔菜地都能听到美妙的山歌声,更多的是看见身着朴素衣裳的农村妇女,她们早早地来到这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阳光斜洒在菜田上,妇女们的身影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穿梭。她们的双手如同勤劳的蜜蜂,在泥土中播撒希望的种子。汗水漫湿了她们的衣衫,却洗不褪她们眼中的坚定与憧憬。
妇女们个个手持一把磨得光亮的锄头,弯腰弓背,细心地翻动着土地,每一锄下去,都似乎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厚望。她们的动作娴熟而有力,不一会儿,一排排整齐的小坑就出现在菜地上。接着,她们从身边的篮子里取出各种蔬菜种子,小心翼翼地撒进小坑里,再用双手轻轻覆盖上一层薄土,仿佛是在为这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菜苗披上被子。这些妇女人虽然辛苦,但脸上总是露出甜蜜的微笑。
菜田里的妇女们,一边干活,一边唠叨着家常,说说笑笑,非常热闹。时儿还能听到刘娇美妙的山歌:“桃江蔬菜名四方,处处可闻菜花香,瓜果叶菜品种全,品牌品质响当当。”
听到刘娇的山歌,很快有一中年妇女回唱:“刘娇是个好媳妇,能种菜来能唱歌,听到歌声人不累,听她山歌胜读书。”
种菜是艺术,蔬菜是文化。刘娇各类蔬菜都种得好,尤其是藠苗、蒜苗种得出众,十里八乡都闻名。藠苗销量也大,因为客家人有句俗语:“藠苗炒肉喷喷香,味道胜过排骨汤。”龙南菜市场卖的藠苗、蒜苗一大半是刘娇带领水西坝菜农们种出来的。城里买菜的妇女们都说水西坝的藠苗蒜苗更香更脆。
有一天,我特意来到刘娇家讨教种植藠蒜的秘诀,她唱了一首山歌给我听:“藠蒜首先选好土,主要还得不怕苦,清晨上山割草皮,哪怕风雨都无阻。”
若想夫妻更恩爱,挑起尿桶去淋菜。这是体现种菜人家和谐致富的经典语句。菜地里,有男有女,夫妻双双把菜种的场景处处可见。
“种菜不需问,只需尿和粪。”尿桶,是种菜人家必备的工具,承载着种菜人家的辛勤与汗水。那年代,每户种菜人家都有一担“特大尿桶”,种菜不用化肥的年代,全靠粪便淋菜,而买粪便是以担计算价格的。
勤耕苦种,冇病冇痛。种菜,有粗活,有细活,那些挑水挑粪的体力活都得男人干。当然,也有少数“女汉子”,不在落后,也承担起许多体力活。说起来有个笑话,有个老实本分、力大气粗的男子名叫“狗崽”,老婆是个“女汉子”,是个蛮不讲理之人。有一次,狗崽买了一担尿回来,淋菜后,菜苗一直没有好转,他老婆便埋怨他买的是“假尿”,淋菜时没有嗅到尿臭味,两人因此大吵了一顿。
狗崽为证实那尿是真的,一天早晨又来到前次卖尿的那户人家,一到门口就问:“你家有没有尿卖了。”这家小孩跑出来说:“没有了,有人昨天买了,要等我娭毑(奶奶)做到来。”由此证实,确实有“假尿。”用尿桶装满清水,放些稻草,浸上两天,变成了尿的颜色,就可以卖了。从此,进城买尿的种菜人都非常慎重,总结了许多辨别真假的招来。
桃江人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根据土壤性质种植农作物,经过长期的钻研和探索,逐渐掌握了蔬菜种植的技术,出产的蔬菜品质越来越好,成为有名的蔬菜村,有经商头脑的桃江人在县城的“黄道生”和“大街”开了几家蔬菜销售行,有“水西坝黄条香干行”“水西坝鲜蔬行”等。专门销售桃江的瓜果蔬菜,门店里有挑着蔬菜来收购的,有经销商来批发的,买卖的顾客人来人往,生意非常红火。
好思路决定好出路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蔬菜产业,桃江乡从蔬菜种植做文章,在蔬菜种植上谋求一条脱贫路。
水西坝村有着几百年的种菜历史,称“蔬菜村。”为把水西坝村蔬菜产业做强做优。2019年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水西坝村打造一个高效示范蔬菜种植基地,乡里叫我担任蔬菜办主任。
基地采取“示范企业+合作社+菜农”的模式。合作社负责具体组织,“七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配套、统一政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经营,菜农负责分户种植。刚担任蔬菜办主任的我,接到此任务感到责任重大,但我信心百倍。不分昼夜与水西坝村干部、蔬菜办的同事们,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从宣传、租地、建棚仅仅只用了100天的时间,第一期180亩竖式通风大棚建好了。
就业帮扶不仅是政策,更是一种责任。大棚建好后,首先就是选好菜农。我一直在想,大棚基地是一个示范基地,要起到示范的作用,选人尤为重要,绝对不能出现“一颗老鼠屎打坏一锅汤”的现象。
仰望星空就是看全局,站得高,知未来。2020年又是一个春天来了,高效蔬菜种植基地的丰园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了。充满信心的黄少琼第一个报名,他种植思路广,承包了一个8亩的大棚,在合作社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个好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合作社里,想种菜报名的人有很多,有的想参与,有的在观望。合作社刚成立,种植什么品种?这个问题关系到示范基地是否能一炮打响的关健招数。合作社里有老、中、青三类人员,有的人提出种叶菜类,有的人提出种瓜果类。黄少琼首先赞成种植瓜果类,她说:“我建议第一茬种植黄瓜,因为黄瓜产量高,价钱好,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容学勇、李建军、钟海春等都表示同意种植瓜果类,有的人还选择种植哈蜜瓜。就这样,菜农们勤勤垦垦,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第一批瓜果开始上市,每天早上大车、小车进进出出,拉肥料的、拉菜的,整个基地如火如茶,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
“蔬美桃江,瓜香天下。”合作社的黄瓜上市了,而且品质品味非常好,外表鲜亮,一口咬下去丰富的汁液,给人一种满足感觉。来基地定货的经销商有很多,有赣州的,有广东的等等。而且价格不错,每市斤3元。看到如此好的价格,菜农们个个脸上露出了微笑,都称自己种植的黄瓜为“青金条。”
有成功,也有失败,创业者,都要经历冬天的寒冷才能闻到扑鼻的梅花香。种植户阿昌,跟着大家种植了一茬黄瓜,几个月下来,掐指一算,亏本2000多元。有一天,我来到阿昌大棚里,见阿昌垂头丧气的样子,我上前问道:“阿昌,为何无精打采。”阿昌微笑了一下说:“刘主任,我不想种了,再种下去会亏大。”我笑着给了他一首打油诗:“大家挣钱你亏本,难道你比大家蠢,失败本是成功母,请与高手多咨询。”
阿昌听了这首打油诗后,开始意识到,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铺满了挑战与失败的石子,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更加坚韧的内心和不可估量的潜力。这份来自他人的信任与支持,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与不甘。他感到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涌动,那是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是对自我能力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无限憧憬。他决定再次出发,用行动证明,就算前路坎坷,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过了一会儿,阿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气神来了,高兴地说:“我一定不负刘主任的支持与鼓励,坚持就是胜利,一定把菜种好,挣到钱来。”
昔日贫困户,今日走上致富路,这是龙南桃江水西坝村贫困户李建军的真实写照。走进李建军的大棚看见他,大伙都会不相信,从前的小白脸现在变得这么黑了。“自从有了合作社,我靠自己种植哈蜜瓜,走上了自己脱贫致富的路,我变黑了,身体更强壮了,我非常高兴。”李建军自豪地说。
李建军成了合作社里的种植能手,市里曾几次组织菜农到他大棚学习交流,大伙都伸出拇指为他点赞。在桃江大地上还流传这样一首歌谣:种植能手李建军,精耕细作很用心,合作社里树榜样,勤奋好学敢创新。
开始种植第一茬,李建军选择试种哈蜜瓜,所有种植哈蜜瓜农户中,属他种得最好,种出了精品,种出了效果。当时,乡里为种植瓜类的农户举办了一个瓜果采摘周活动,来李建军大棚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凡是看到李建军的人都夸赞他是一个种瓜达人。而李建军总是笑着说:“哈蜜瓜真是致富瓜。”
大棚为纸,菜农为笔,绘就四季更迭,色彩斑斓亮丽画卷。你种一大棚,我种一大片,乡村面貌大改变,大棚蔬菜为百姓“蔬”出了一条致富路。人们欢欣鼓舞唱起了山歌:“桃江蔬菜绿䇯䇯,产业带来财气浓,山欢水笑人欢笑,振兴路上乐无穷。”
种菜人种出“金鸡奖”
2022年元旦过后,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农业电影电视艺术总监唐健来到了桃江。我陪她走进桃江高效蔬菜种植基地匆匆走了一圈。
走进桃江蔬菜基地,所看的的各大棚,采取传统种植与现代栽培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发展处于蔬菜产业前沿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700多亩的大棚蔬菜基地,瓜果、叶菜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芳香浓郁,长势喜人,令人叹为观止。“蔬菜采摘区”蔬旅融合,老少咸宜,人们在玩乐中求知,在学习中玩乐,不愧为名副其实的“蔬菜大观园。”唐导演看了一遍后赞叹道:“不看不知道,蔬菜真美妙。”
接着,唐导演来到我家里闲聊了一个多小时。当谈到蔬菜基地有的挣钱,有的亏本,还有的失去信心想打是堂鼓时,唐导演对我说:“刘主任,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我笑着对唐导演作了一首打油诗:“润雨洒进百姓心,枯木也能逢上春,扎实为民办实事,菜农笑容值千金。”短短的四句话,唐导演听后拍手称赞:“非常好,定下来,就到你们蔬菜基地拍一部电影。”
第二天,唐导演带着她的团队开始拍摄。历经将近一年的时间,首部反映乡村振兴的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完成拍摄任务。
2023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唐导演打来的电话:“刘主任,我们的电影《加油吧!乡亲们》荣获了金鸡奖,中国农业电影中心邀请你这个电影主人公和乡领导3月26日来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参加电影首映和收藏活动。”挂电话后,我打开手机,收到了一份唐导演发来的邀请涵。
3月26日下午2点整,我与电影女主人公黄少琼,乡里几位领导来到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参加首部乡村振兴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数字拷贝捐赠仪式暨影片定档发布会”及观影活动。该片正式入藏中国电影博物馆。活动现场,《加油吧!乡亲们》宣布定档5月20日,也就是在农历小满节气的前一天公开上映。
初次参加这样的大活动,眼前的繁华与热闹让我瞬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盛会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新鲜而陌生。参加活动的有中宣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电影博物馆,赣州市宣传部等各界嘉宾欢聚一堂,气氛浓郁,热闹非凡。
活动中最难忘的是,活动主持人拿起话筒大声说道:“有请电影主人公亮相。”我与电影女主人公黄少琼走上活动舞台,向观众挥手致意。接着,唐导演说:“刘主任,电影里你的打油诗很厉害,今天你能否现场给大家作一首打油诗。”我接过唐导演手里的话筒,思考了几秒钟说道:“春暖花开上北京,齐心聚力话振兴,继续加油乡亲们,农村美好国家兴。”
种菜种出“金鸡奖”,感谢政府感谢党,乡村振兴迈大步,矢志不渝向前闯。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获奖了,包括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提名,印度第四大电影节斋浦尔国际电影节联盟大奖(奖金)官方入围奖。国家广电总局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优秀长片奖等10多个奖项。
菜农们看到自己的蔬菜基地拍摄的电影荣获了如此多奖项,大家的心情如同绽放的花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这部纪录电影以深入基层调查跟拍及客观呈现的方式,立体多维的场景呈现和真实生动的人物群像故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它记录了我们桃江乡引导农民发展蔬菜产业、振兴乡村的故事,客观展现了乡村振兴建设中生动真实的干部和农民群像,每个人都是乡村振兴的实际参与者。
加油吧,乡亲们,乡亲们,继续加油!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全国上映后,种菜能手刘娇,满头银发,虽已到深秋,但百花仍然没有凋谢,还有清冷的菊花绽放。她又给蔬菜基地创作了一首新的山歌:桃江河畔点点描,种菜人家最勤劳,一览江畔万象收,赠我蔬香十里饶。
桃江河水清悠悠,种菜人家写春秋,瓜果飘香甜蜜蜜,生态名蔬披绿洲。山歌之乡,蔬菜之乡,文化之乡的龙南桃江,稻谷摇曳,果蔬飘香,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党的政策暖人心,合作社里逢知音,创业就在家门口,奋斗能使地生金。”这是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里面最响亮的台词。种菜人上电影,种菜人上新闻,坚毅执着的种菜人,他们有精益求精的匠心,久久为功的耐心,为桃江种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因此,一首新的山歌在田野上空飘荡,成了桃江大地的风景:山歌喜赞种菜人,一举成名天下闻,继续加油亮品牌,种出好菜出国门。
作者简介
刘弼德,1965年7月出生,江西龙南人。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龙南市作家协会会员。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人们》主人公。曾任桃江乡中源村村会计,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龙南市桃江乡蔬菜办主任。喜欢用文字诠释诗意,诠释生活。
(图文供稿:刘弼德)《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