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记者同行的报道
张兴源
其实,最早有专业记者报道我之创作情况时,我自己还不是一个专业记者。因此,本文之标题多少有点“题不对文”。好在我后来也成了专业的党报记者,这标题总不能算全错。
一
最早由专业记者对我的文学创作做出报道的是当年《延安报》记者、政文部主任顾秀榆女士。1990年7月10日,《延安报》第一版刊发了顾秀榆署名“小榆”的一则消息:《青年诗人张兴源赴京参加创作笔会》。文中写道:
志丹县教研室青年教师、诗人张兴源,最近应《人生咨询》杂志社创作中心的邀请,赴京参加由著名诗人柯岩主持的“1990年诗人创作学习笔会”。张兴源近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先后被国内一些报刊刊用,并有7首诗作被收入香港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陆青年诗人佳作选》一书。
这篇报道发出之时,我正在北京开会。我从北京返回时,最早在延安张治飞我二大那里看到这张报纸。回到志丹后,第一个给我述说此事并表示衷心祝贺的,我是一位同学的父亲张应周老先生。
1992年3月10日,《延安日报》第三版发表了顾秀榆主任对我的又一篇报道,标题是《张兴源诗集<岁月的浮雕>出版发行》。全文如左:
我区青年诗人、志丹县教研室干部张兴源的诗集《岁月的浮雕》,最近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兴源土生土长于黄土地,他的诗无不弥漫着黄土的气味,正象著名诗人牛汉在《岁月的浮雕》的“代序”中所写,读了他的诗,便“读出了那个光亮的土地上的真实的凄苦、寂寞、诚实、骄傲,还有一代代人坚强的梦”,“读出了那片土地上最新的梦,最新的诗的讯息”。
张兴源是我区诗坛上一名后起之秀,他的许多诗作被选入香港出版的《大陆青年诗人佳作选》和《文学报获奖作品集》《当代中青年诗选》《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等14种版本。还在《人民文学》《时代文学》《延河》《陕西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刊发了130多首,并有许多诗作在全国及省地比赛中获奖。
顾秀榆女士,原是我大学专科的同班同学。她后来被市上提拔为延川县委常委、延川县宣传部部长,再后来,她被任命为延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是我市社科理论研究的执牛耳者。
二
1991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出了我的长诗《献给青年》,与此同时,对我也有一个简要的介绍,这应该算是中央级新闻媒体对我之文学创作情况的第一次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我的长诗,我因为正在北京开会,没有听到广播实况。第一个告诉我这一情况的是志丹中学的数学老师曹振营先生。第二个跟我说起这事的,是志丹县广播局干部、我的一位表叔王玉才先生。他说他当时正在贺渠老家,由于无聊不过,打开收音机听广播节目,于是就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我的作品。“你小子行,中央台都看上你了!”几年以后,我们一同去贺渠参加我三爷爷家搬埋老坟,当我重新说起此事时,他竟茫然无知了。他今年已经77岁,但还行走自如。祝您健康长寿!
1992年5月20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中共志丹县委宣传部和志丹县教育局,在志丹中学5楼会议室联合召开会议,为我的首部诗集《岁月的浮雕》搞了个简短的首发式,并奖给我现金人民币500元,还有一面价值不菲的风景镜框,以表彰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500元,如今看上去简直不值一哂,但这在那个年代的志丹穷县,已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此后的5月25日早上,我正在周河散步,忽然听到志丹县广播局的高音喇叭播出了我的书出版并获得县上奖励的这一消息。
那天早上,当我正全神贯注倾听广播时,我的同乡友人、时任志丹县城关医院医生的白永军走近了指着我说:“听,中央台都在介绍你叻!”我回说:“那是咱志丹县广播局的广播。”
那一期的广播节目,应该是当时志丹县广播局记者孙义忠先生所做。义忠上高中时,我是他的语文老师。谢啦,义忠!
从一个县级的广播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文字变成声音,这样一种“发表”方式,对我而言,尤其令人心动。
三
1995年五六月间,北京记者江村为我所做的报道,题目是《黄土地的儿子——记青年作家张兴源》。这篇长文因为是上了中共陕西省委主办的《当代陕西》杂志1995年第7期的,因此,此文已被录入我的多种作品选集了。
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诗刊社所出附刊《未名诗人》杂志上,还曾发表过北京女诗人邵燕君关于我创作情况的报道,如今这期杂志一时也找不到了,只好付诸缺如。
四
差不多10年后的2005年冬,当我的三卷本《张兴源作品选》正式出版后,我社记者张吉祥(现任县区新闻部主任)为此给我发了报道。2007年秋,当我被中国作家协会接收为会员时,我社记者干雄炎(现任总编办主任)也曾热心撰写了报道。两位同事的报道因为是对我之近距离观察所得,所以,尽管文章不长,而内容尤显充实。只可惜这两位好同事的报道,因未能及时收藏,现在全都无从找寻了。
从1991年的《延安报》,到1992年的《延安日报》;从八开的《延安日报》到对开的《延安日报》;从每天一大张的《延安日报》再到每天两大张的《延安日报》,这份报纸对我的关注是连续而及时跟进的。在延安日报社供职,是我此生最感充实、最具活力的年月。
五
2005年冬,当我的三卷本《张兴源作品选》正式出版之后,时任延安电视台记者、如今陕西电视台记者的许戈武,专程到我当时居住的延安市市场沟20号楼3单元602室,对我进行了采访报道。戈武同志乃青年才俊,此前似对我的作品也多所了解,因此,采访当日,所有发问都卯榫相接,严丝合缝;所有上镜诗作,都拣择精当,不愧行家之选。其不容置疑的专业素养和精诚不苟的敬业精神,足可令新闻从业者中年轻记者们师法与借鉴。
多年失去联系了,许戈武,您可安好?
六
其实,还有一位以文字的方式报道我之写作的,是志丹县教研室干部、现如今志丹县教工委纪检书记刘建生先生。早在1991年5月间或者更早,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出了我的长诗《献给青年》以后,他便在《志丹教研》(?)杂志上发出了对我的创作情况的篇幅不小的报道。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建生先生应该已经没有当年的杂志和当年的这篇报道了吧?
若从“及时传递新闻”这个角度来看,则当年刘建生君的这则报道,不妨也可看作是一个基层“记者”关于张兴源漫长创作生涯之多篇报道中的“开山之作”。
感谢所有那些为我之创作鼓与呼的记者朋友们!你们是这个行当当中的佼佼者。你们的事业,前程似锦;你们的笑脸,阳光灿烂!
2018年6月2日于张氏十二万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