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隐任周至尉前后事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的阳春三月,日本国的王子入唐朝贡,献方物。唐宣宗在长安设百戏及盛宴接待,赠宝器音乐。这位擅长围棋的日本王子,与大唐翰林待诏顾师言还进行了一场对弈。这一年的五月,马植担任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拜同平章事,并与左神策中尉马元贽叙同宗交结拜相。马植,祖籍扶风,字存之,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年)登进士,再登制科,补校书郎,曾担任饶州刺史,安南(今越南)都护,以功加中散大夫,移镇黔中(今四川彭水)。会昌年间,入朝拜光禄卿,宰相李德裕抑之不用。八四七年,宣宗即位,白敏中当政,擢拜马植为相。又有徐州人石雄因率军奇袭回纥,迎太和公主归唐,以功迁防御使,移河中节度使,率军讨伐昭义刘稹,再立战功,加检校司空,出任河阳节度使。宣宗即位,移镇凤翔,除左龙武统军,素为李德裕擢拔,却在唐大中二年(八四八)九月病卒。十一月,宣宗敕令路随等所修《宪宗实录》旧本、会昌年间(八四一—八四六)李德裕命新修《宪宗实录》,及凡抄录者,皆须交纳史馆,不得留藏。唐大中二年十二月,凤翔节度使崔珙上奏,称率军击破吐蕃,克复清水(今甘肃)。宣宗以清水原隶秦州(今甘肃秦安西北)尚未收复,因命暂隶凤翔。是年,牛党重要成员吏部尚书杨嗣复卒。杨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八三七)入朝为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开成三年,与李珏并拜同平章事,与李党成员郑覃、陈夷行屡相攻讦。五年,武宗即位,李德裕入朝为相,罢为湖南观察使,贬潮州刺史。会昌六年(八四六),宣宗即位,量移江州。大中二年,以吏部尚书召入朝,中途卒,年六十六岁。
根据上述史实情况来看,公元八四八年(唐大中二年)前后,大唐社会在唐宣宗即位之初,面临上层政权斗争和内政外交比较复杂的现实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李商隐如何面对官场的权力斗争?他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出任周至县尉的?离开长安都城,又回归都城长安,再次离开长安都城,李商隐被排挤的郁郁寡欢而不得志的仕途命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生状态?

少年酬壮志,权贵相提携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25岁李商隐考中进士,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自从16岁迁居洛阳成为令狐楚的幕僚,走过10年漫长的应举之路。他的考取进士,或许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不指望一举成功。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因为是恩师令狐楚的儿子,早就考中进士。显然,令狐绹的学识才华不比李商隐优秀多少,乃父令狐楚的影响,权贵们的互相提携,令狐绹在八年前就考中进士。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这在唐代科举中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在考试之前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注意。李商隐自述这方面比较低调(《与陶进士书》),但是,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
因此,李商隐开成二年的中举结果,不能够排除令狐父子对当值的考官存在施加影响。李商隐在幼年丧父,父亲在浙江的幕府任上去世时,母亲带着只有10岁的李商隐以及弟妹们,回到河南故乡靠亲戚接济生活。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很早就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曾提到“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来贴补家用的少年艰难岁月。早期的贫苦生活对李商隐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李商隐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成年后,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里,他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这表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的李商隐非常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也使李商隐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从他的大量的诗文中流露出来的性格特征,自然也会表现在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里。

李商隐随母亲自浙江回到故乡河南后,曾遇到一位上过太学但终身隐居的同族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叔父的影响, 16岁时,“能为古文,不喜偶对”的李商隐写出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获得士大夫的赞赏。在这些士大夫中,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成为李商隐求学生涯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因为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其本人又是骈体文的专家,令狐楚不仅教授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李商隐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骈体文写作有了非常迅速的进步,由此李商隐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仕途。这一时期,是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前后,李商隐写的《谢书》里表达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唐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中进士第。同年,恩师令狐楚去世。唐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因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感到非常屈辱,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不久,乞假归京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当时,李商隐还写了这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的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辞去弘农尉,闲居怡亲情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那年末,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便将自己的女儿王晏媄嫁给了李商隐。李商隐在泾源古城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婚后的夫妻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这桩婚姻幸福美满。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诗人登上泾源古城的安定城楼,纵目远眺,却仿佛看到朝政的混乱,腐败势力的横行,尽管自己有理想和才干却无从施展抱负,心中不禁生起哀国忧时和自伤身世的无穷感触,于是写下这首七律遣怀——《登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想那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李商隐是一般的年轻。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反映出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设法回到秘书省任职。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三年前(“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宰相李德裕获得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李商隐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又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家庭事务,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李商隐尽量调整心态,淡化对政治的兴趣和期待,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
出入在长安,官授周至尉
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为母守孝的家乡生活,重新回到秘书省上班。此时,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已被排挤出权力中心。会昌六年三月武宗去世,宣宗李忱即位。宣宗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宰相李德裕。这一年,担任秘书省正字的李商隐三十五岁,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衮师;这一年,他的堂弟李羲叟也中了进士。这样的两个好消息,一时很令人兴奋。但是,他却看不到政治生涯的前景。唐代知识分子寄望仕途有所发展的主要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为自己培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的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李商隐的每次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频繁变动,就是在科举与幕府的转换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隐得到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几乎没有犹豫便随他同行前往桂林任职。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桂林。李商隐这次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南迁,表明他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但是,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随之李商隐失去工作,不得已在大中二年的秋天,又回到京城长安。潦倒之际,曾写信给已经进入权力核心的故友令狐绹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李商隐只好再次参加吏部的考试,竟然意外地被录取,授周至县尉。
李商隐通过自己考试得到盩厔县尉的小职位,是一个九品下阶的小官。十年前,在二十八岁中进士后,曾任弘农县尉;十年后,又出任周至县尉,好像跟历史开玩笑。况且,在桂州幕府,已是检校水部员外郎,从六品上阶,还一度署昭州太守,是正四品官!如今,做一个九品县尉,李商隐的抑郁失意,自不消说。从长安去周至赴任的途中,从塞北来到鄠县境内,李商隐翻阅《汉书》,看到汉代“丁傅”的事迹,忽然想到郑光,由郑光又想到郑太后,郑太后则是当今宣宗皇帝的生身母亲。郑太后本系郭太后侍女,被宪宗纳为妃。宣宗即位,“母以子贵”,宣宗对郭太后礼遇殊薄,怀疑郭太后参预谋害宪宗,对她愈加不恭。郭太后郁郁不乐,有一天,登上勤政楼,想自杀。宣宗大怒,在大中二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终于逼死郭太后。这段后宫风波,与汉哀帝即位立丁姬为后的史实相类似,擅长咏史来抒发政治情怀的李商隐,当即创作《鄠杜马上念〈汉书〉》一诗,诗云:
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
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
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
英灵殊未已,丁傅渐华轩。
李商隐出任周至县尉途中,写下这首咏史诗,揭示宫闱斗争的内幕,讥讽宣宗李忱“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的事实。只有半年时间的周至县尉经历,在大中三年春又调回任京兆尹留假参军事,令典章奏,是个正七品下阶的小官,总算调回京都,也算是小小安慰。李商隐充任京兆府幕僚,整天忙于审判囚犯,起草章奏,十分琐碎和杂繁,生活艰苦,精神苦闷,落寞之余,又在大中三年九月,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也非常欣赏李商隐。如果卢的仕途顺利可能还有机会。然而,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卢却在大中五年春天病故,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有一天,李商隐跟四位同僚借酒浇愁,诗兴又来,写作《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抒发自己遭遇:
沛国东风吹大泽,蒲青柳碧春一色。
我来不见隆准人,沥酒空馀庙中客。
征东同舍鸳与鸾,酒酣劝我悬征鞍。
蓝山宝肆不可入,玉中仍是青琅玕。
武威将军使中侠,少年箭道惊杨叶。
战功高后数文章,怜我秋斋梦蝴蝶。
诘旦九门传奏章,高车大马来煌煌。
路逢邹枚不暇揖,腊月大雪过大梁。
忆昔公为会昌宰,我时入谒虚怀待。
众中赏我赋高唐,回看屈宋由年辈。
公事武皇为铁冠,历厅请我相所难。
我时憔悴在书阁,卧枕芸香春夜阑。
明年赴辟下昭桂,东郊恸哭辞兄弟。
韩公堆上跋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
依稀南指阳台云,鲤鱼食钩猿失群。
湘妃庙下已春尽,虞帝城前初日曛。
谢游桥上澄江馆,下望山城如一弹。
鹧鸪声苦晓惊眠,朱槿花娇晚相伴。
顷之失职辞南风,破帆坏桨荆江中。
斩蛟断璧不无意,平生自许非匆匆。
归来寂寞灵台下,著破蓝衫出无马。
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
手封狴牢屯制囚,直厅印锁黄昏愁。
平明赤帖使修表,上贺嫖姚收贼州。
旧山万仞青霞外,望见扶桑出东海。
爱君忧国去未能,白道青松了然在。
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彭门十万皆雄勇,首戴公恩若山重。
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吞彩凤。
之子夫君郑与裴,何甥谢舅当世才。
青袍白简风流极,碧沼红莲倾倒开。
我生粗疏不足数,梁父哀吟鸲鹆舞。
横行阔视倚公怜,狂来笔力如牛弩。
借酒祝公千万年,吾徒礼分常周旋。
收旗卧鼓相天子,相门出相光青史。
县尉也卑俗,高雅可写诗
唐代诗人中担任县尉的不少,这个职务还真激发过不少人的诗兴,因为担任这个职务而写了诗,这些诗也透露出唐代担任县尉者的心态,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和情绪。于是,高雅唐诗与卑俗官职发生起联系来了。杜甫不愿担任河西县尉。高适任封丘县尉时,曾送新兵入伍至边塞,大约干了两年光景,便辞职远赴河西入哥舒翰之幕。高适有不少县尉朋友,诗中亦常提及,如《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
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遑世看丑。
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正是重阳佳节来临之际,而落拓失意的颜少府独坐空室,苦闷彷徨。高适还与颜氏有唱和之作,如《同颜少府旅宦秋中》对颜氏高才留滞深感惋惜:
传君昨夜怅然悲,独坐新斋木落时。
逸气旧来凌燕雀,高才何得混妍媸!
迹留黄绶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
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
诗缘情言志,言为心声,有不平则鸣。这位颜兄高才逸气,年轻时壮志凌云,可是,如今久为县尉,不得升迁,心中郁闷,当深秋木落之夜,独坐不眠,怅然自悲。这些文士胸怀济世大志,富有才情,一踏上仕途却遇上这样一个卑俗的官职,便不免产生怨情和不满,这便是滋生诗的土壤,也是县尉之职与唐诗发生因缘的契机。
唐代诗人志存高远,不屑于卑务,因此,对任县尉心怀委屈。实际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的理想,从实际工作做起。白居易进士及第和拔萃科及第之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却因对策语直入四等,授予盩厔县尉。盩厔县属京兆府,比偏远的州县要好许多,然而,白居易仍觉失望之极,当他到盩厔县府报到时,看到京兆府衙内的莲花池新栽的莲花,便不免感慨万千,作《京兆府新栽莲》一诗抒愤: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白居易把担任盩厔县尉比喻成青莲植根污泥之中,可见对此职的厌恶之情早就溢于言表。本来授校书郎之职,却因语直而再试得县尉,所以说“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经过一番折腾,反不如先前的境况,这使白居易不免有追悔莫及之感。此后经常骑马跑回长安城喝酒。喝醉了就写诗:
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
辜负平生眼,今朝始见山。
金光门外昆明路,半醉腾腾信马回。
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
唐代,县尉之职虽卑俗,但充任者却多文士。唐代制举及第者,原来没有出身和官职的,多授以从九品下阶或上阶的县尉。《旧唐书》卷九七《刘幽求传》载:“圣历中应制举,拜阆中尉”。同书卷一百九十中《王无竞传》载,仪凤二年(677年),王无竞“初应下笔成章举及第,解褐授赵州乐城县尉。”《全唐文》卷六二四的冯宿《殷公宗庙碑》,殷楷“高宗朝四岳举高第,释褐拜雍州新丰尉”。参加制举者如有资荫或出身而未释褐,考试成绩一般的,按其资荫或出身所应叙之阶或高一阶授官,进士、明经出身者,一般也都是从县尉开始他们的仕宦生涯。
《旧唐书》卷《王昌龄传》载,王昌龄进士登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颜真卿进士及第后,开元二十四年判入高等,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校书郎。天宝元年博学文词秀逸上第,授京兆醴泉县尉。校书郎为正九品上阶职事官,汜水、醴泉为河南府和京兆府属县,其县尉为正九品下阶职事官。颜真卿散官朝散郎为从七品上阶,大大高于其职事官的品阶。由校书郎转为河南府、京兆府之县尉,是去高就卑,却是从闲入剧的准京官,在仕途升迁上仍有意义。
宦游自辛苦,何如乐天伦
白居易与王昌龄、颜真卿的经历很相似,却对县尉之职十分反感,所以写诗表达他的牢骚。古代能够考中进士的知识分子,大概认为担任一个九品县尉,实在是有辱斯文。县尉是县级职官,一般一县一尉,大县则置二尉,职责是“主盗贼,案察奸宄”,负责地方治安,掌握户籍,精通法律,熟悉处罚条例。唐初县尉员额,根据县的级别人口多少而有不同。《旧唐书》卷四《职官》品阶如下:京县尉即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六县县尉,六人,从八品下。畿县尉即京兆、河南、太原所管诸县县尉,二人,正九品下。上县尉,二人,从九品上。中县尉,一人,从九品下。中下县尉,一人,从九品下。下县尉,一人,从九品下。县尉是县令的僚属,还有县丞、主簿等。
唐代的县令、县丞、主簿的品位都比县尉要高。《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四》云:“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收授,县令给之。每岁季冬,行乡饮酒礼。籍帐、传驿、仓库、盗贼、堤道,虽有专官,皆通知。县丞为之二,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可见,负责收率课调的县尉,要熟悉户口的增减多少。如果百姓不完纳赋税,会成为县尉的职责。因为县尉之职掌和地位,在风流倜傥的诗人眼里,卑贱而且低俗。唐士人的仕宦心态是重内轻外,更视远宦为流贬,四川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地接夷蛮,蜀道之难又是巨大障碍,可见这样的任命令人失望和痛苦。
唐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古时称县令为“明府”,县尉是县令的僚佐,故称少府。杜氏千里迢迢赶往四川偏远的地方任某县的县尉,可能是杜氏倍加痛苦的原因。在诗人的观念中,赴边远地区任县尉,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唐诗中不少县尉写的诗,或写给县尉的诗,几乎异口同声地嫌弃这一职务。不管怎么说,唐代的县尉也算是国家的公务员,属基层文官,吃皇粮的。那么,诗人们为什么对这个职务不“感冒”呢?杜甫奔波多年,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得到河西尉一职的任命,却坚辞不做,宁愿担任左卫率府管理兵械仓库的胄曹参军,他的《官定后戏作》一诗云:
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内心充满辛酸和屈辱,作《封丘县》诗云:
我本渔樵孟渚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未所为,公事百门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且徘徊。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唐朝前期的苏味道、慕容知廉、杜安、寇泚、王易从、晁良贞等人,也都是以县尉身份入军幕。唐代的部分读书人宁愿辞县尉之职从军入幕,借军功而获出身和升迁的机会,来改变命运。简直把做县尉看作官场中沉重的呻吟。陈子昂在《饯陈少府从军序》的诗中写道,陈少府“才高位下”,“耻为州县之职,所以远赴戎机,从军征战。还有吴保安在罢义安尉时说,自己“幼而嗜学,长而专经,才乏兼人,官从一尉,僻在剑外,地迩蛮陬,乡关数千,关河阻隔。况此官已满,后任难期。以保安之不才,厄选曹之格限,更思微禄,岂有望焉!将归老邱园,转死沟壑。”吴保安向素不相识的郭仲翔求助,希望能从军入幕,到战场上作生命的赌博。
李商隐离开周至县后在京兆府里做幕僚。令狐綯二月拜中书舍人。五月迁御史中丞。九月入秋,权知兵部侍郎知制诰,步步登高,飞黄腾达。李商隐用凭吊客死他乡的朋友的七律, 表达自己写的痛苦和哀悼之情。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这是《哭刘蕡》的诗句,把刘蕡受冤被贬的遭遇,放在宦官肆虐、皇帝昏愦的政治环境下加以描写,同时把比兴、象征手引入这种政治性很强的题材,在思想深度上超出以前的同类作品。李商隐心想留在长安没有希望就离开京城。他亲自拜访远亲户部尚书范阳公卢弘正请求谋职。范阳公办事痛快,爽快地道:幕府少判官,亦少记室,随便选择。因为心里很舒畅就回到京兆府辞呈,又向卢公倾提笔诉自己由周至尉到京兆府留假参军事,依人篱下,仰人鼻息的屈辱情形: 勉调天官,获升甸壤;归惟却扫,出则卑趋…… 李商隐在樊南家中养息数日,妻子把家中诸事安排妥当,就可起程前往徐州入幕了。
唐代晚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李商隐借贾谊宣室夜召一事加以发挥,发泄了对皇帝不识贤任能的强烈不满,予以冷嘲热讽。《贾生》中写: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在《瑶池》一诗中,在传说的基础上虚构出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的场景,意味深长地讽刺了朝廷求仙问神,但终也不能使遇仙者长生不老的道理: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多年游历在外,夫妻间聚少离多,李商隐仕途的坎坷,无疑增强对妻子的歉之情。《夜雨寄北》当是含有怀念妻子的情怀: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底,李商隐赴武宁节度使府为判官,大中五年春夏间罢幕回家的时候,妻子王氏已病死。可怜在妻子死前,夫妻们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物是人非,独见房中妻子生前弹奏过的锦瑟,徒增悲伤。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写下了一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的秋天,柳仲郢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再次向李商隐发出邀请,希望能随同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参军职位。李商隐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梓州幕府生活四年。这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曾经对佛学发生很大的兴趣。
李商隐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却拥有比较丰厚的待遇。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李商隐回到故乡闲居。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病故在郑州故乡。
李商隐46岁就去世了。李商隐的文思锐敏,天资聪颖,怀才不遇,屡遭排斥,大志难伸。李义山年登五十,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畹晚。他的人生里用朦胧的情思、朦胧的境界,创作出唐诗的最后一批精品,创造出唐诗的最后一个高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情绪灰暗,调子低沉,意象朦胧,意境悲凉,渲染出极为凄苦的氛围。本来是极普通的现象,但一经诗人拈出,用运实入虚的手法组织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就传达出一种苦苦追求、至死不渝的深情,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虽然本意是写对爱情的执著,由于已醇化成一种哲理,涵盖远远地超出了本意。诗人怀抱着中兴的思想,眷念着朝廷能够振作,但是,现实的黑暗与颓败使他迷惘。
李商隐的一生希望有所作为,但事实上却不能够有作为,他的诗作与他的心里一样,充满了矛盾与迷茫。毕竟,盛极一世的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诗人的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会向哪里去。他的声音是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暗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很多人知道的《乐游原》恍然才明白: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转眼就会消逝。美好的东西与他没有什么缘分,面对现实只会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尽管落日前的余晖、晚霞,那么辉煌美丽。毕竟,这是黑夜前的挽歌。李商隐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他仿佛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