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的年味
作者:李永合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题记
故乡,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的树,故乡的云,故乡的水,还有故乡的人,时时刻刻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尤其是过年的时候,那浓浓的年味回味悠长,过年的场景历历在目,至今仍记忆犹新,无法忘怀。
在记忆的长河中,老家河南王庄村的年味,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深深烙印在心底,历久弥新。我的家乡,宛如一颗镶嵌在豫西南的明珠,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丹江河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穿过这片土地,碧波荡漾间,诉说着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河水悠悠,船行其上,”船”流不息,那是生活的律动,也是希望的传递。在过去,吃水全靠肩挑,每一滴水都饱含着生活的质朴与艰辛,却也凝聚着乡亲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期盼。从寒冬腊月开始,年的气息便如丝丝缕缕的炊烟,在空气中袅袅升腾。盼望着,盼望着,能吃上喷香的肉,能穿上崭新的衣裳,那是一年中最奢侈的幸福。
当大年三十的钟声渐近,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种忙碌而又欢快的氛围中。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上喜庆的春联,那一抹抹鲜艳的红,仿佛是对新一年最炽热的憧憬。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大年三十放旗火的场景。所谓旗火,就是一种简易的烟花,在当时的农村,那是孩子们过年最期待的娱乐。 问父亲要了五分钱,我在代销店买了一把旗火我手持旗火,怀着满心的激动与兴奋,小心翼翼地点燃引线。然而,意外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许是风向突变,又或许是我太过紧张,旗火并没有如预期般冲向天空,绽放出绚丽的花火,而是直直地飞向了一旁的草房。干燥的茅草瞬间被点燃,火苗迅速蔓延,如同狰狞的恶魔,肆意吞噬着一切。那一刻,恐惧如潮水般将我淹没,大脑一片空白。
慌乱中,我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大人。大人们听到呼救,纷纷赶来,不顾一切地冲向火海。他们有的端着水盆,有的拿着扫帚,用最原始却又最有效的方式,与大火展开殊死搏斗。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大火终于被扑灭,而我的心,却久久无法平静。这场小小的意外,让我在年的喜悦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与惊险,也让我铭记了乡亲们在危难面前的团结与勇敢。
夜幕降临,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时刻——守岁,拉开了帷幕。屋外,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似乎想钻进每一个缝隙,带走仅存的一丝温暖。但屋内,一家人紧紧围坐在一起,丝毫感受不到寒冷。在屋子中央,燃烧着提前挖好的树根,熊熊火焰不仅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更映红了每个人洋溢着幸福的脸庞。
那时,一台黑白电视机是全家的焦点。屏幕上,春节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虽然画面偶有雪花闪烁,声音也时断时续,但丝毫不影响大家观看的热情。大人们谈论着一年的收成,孩子们则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被那些新奇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
随着时针缓缓指向零点,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大家都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等待那一刻。当主持人激动地喊出倒计时,全家人也跟着一起大声倒数:“5,4,3,2,1!”在欢呼声中,新的一年正式来临,那一刻,仿佛所有的希望与梦想都在这一瞬间被点燃。
看完春节晚会,大家虽都已困意满满,但守岁的传统让大家依然坚守着。渐渐地,孩子们抵挡不住困意,在长辈们的催促下,打着哈欠,爬上温暖的床铺。大人们也陆续收拾好,熄灭炭火,伴着新年的憧憬,沉沉睡去。
大年初一,是饺子的盛宴。天还未亮,母亲便早早起床,在厨房忙碌起来。剁馅、和面、擀皮,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对新年的祝福。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那饱满的形状,仿佛寓意着生活的圆满。咬上一口,鲜香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满满的都是新年的喜悦与希望。
吃过饺子,孩子们便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拜年。一声声清脆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换来的是长辈们满脸的笑容和一把把糖果、瓜子。每到一家,我们都会恭敬地磕头,那是对长辈的敬重,也是传承千年的传统礼仪。
如今,岁月流转,故乡的模样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但那浓浓的年味,却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香醇。那是故乡的呼唤,是心灵的慰藉,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永远无法忘怀。
故乡的年味,是万家团圆的温馨与美好,是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是中华传统孝道的赓续传承,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是人间最美烟火点燃爱与希望。
作者简介:
李永合,出生于诸葛亮故居,南水北调发源地人。从军二十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约600余篇(幅),约50万字。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报告文学集《军魂》。20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被全国数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撰稿人。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