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志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老实人,也有奸猾之人;有愚笨之人,也有聪明人。老实不一定愚笨,聪明也不一定奸猾,全在于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
在陕西有这么一句口头语:别给额(我)绾【wǎn】花子。大意是:不要给我耍【shuǎ】心眼;不要给我玩花花肠子。这句话带有一定反讥、讽刺、嘲弄的语气和意味,针对的就是那些自以为聪明却把别人当傻子的人,总以为别人笨耍心眼的人。
绾【wǎn】花子虽然有贬义的成分,但因说话的语气、场合、对象以及事情的程度却在意味上有所不同。举几个例子请大家体味。
有两个同事,一个会钻营能来事,一个只知道埋头工作。两人平时关系还不不错,可是遇到同一年晋升职称,能来事的一方面私底下走关系,还故意爆料出另一个人的负面消息,匿名举报另一个的材料有问题。另一个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好心人就提醒他:“某某人会绾花子,小心给你挖坑使绊子。”老实人苦笑道:“没办法,他绾他的花子,额有额的主意。”这里的绾【wǎn】花子就完全是负面的评价。
有对小情侣,小伙子帅气性格好,姑娘漂亮又能干,但就是爱使点小性子。小伙子有个曾经追求过的女同学,因嫌弃男人家在农村而分手,后来又与一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谈对象,官二代父亲因经济问题被查后就想回头与小伙子复合。按理,对于这样嫌贫爱富攀高枝的女孩,小伙子只要直接拒绝就行,但优柔寡断的小伙子却藕断丝连,做不到一刀两断。女朋友知道了此事但并不揭开,就笑眯眯地说:“你这些天神神秘秘的,背着我干啥坏事了,老实交待,别绾【wǎn】花子。”小伙子一听就听出了话外音,于是就打消了与前女友私下会面的想法。这里的绾【wǎn】花子就有点看破不说破,但有警告暗示的作用。
有两个关系极好的哥们,一个老实本分、能干肯干,另一个机灵嘴甜、懒散遛滑,但出手大方。机灵的谈了个对象,手里的工作又一大推腾不出时间,就想让老实人帮忙,本来一句话的事情,他却转弯抹角找出一大堆理由,顺便掏出一包烟,老实人抬头笑著说:“你小子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别给额(我)绾【wǎn】花子。”这种情况下,随口说出的绾【wǎn】花子轻松自然,没有半点讥讽的意思,甚至有点“你还跟我客气”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是绾【wǎn】花子,而不是挽花子,更不是玩花子?这就要从字源说起。
绾【wǎn】,形声字,从糸(mì),官声。本义:系结,打结,卷起。比如,给绳头绾个结(打个结);把头发绾起来;绾起袖子(卷起袖子)。花子,就是样式、花样。绾【wǎn】花子,本意是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各式各样的结。引申出“玩花样”、“耍心眼”、“使拐子”、“斗心术”、“装拙藏巧”等意思。陕西方言既有本意的表达,更有引申义的灵活使用。
中国人心灵手巧,民间有很多艺人能把日常看起来不起眼的布条绾成各式各样的美丽的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绾得最漂亮、最有意义的花子当属中国结(见图)。
挽【wǎn】,形声字。从手,免声。古字輓,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引申出挽回、挽救、挽联、挽幛等词。挽回、挽救好理解,用力拉回、想法恢复。挽联、挽幛都是追悼用物,与送葬时用白幛牵引灵车有关。在古汉语中,挽,輓,也通“绾”,所以,绾袖子、绾头发、绾裤腿儿,也可以写成挽袖子,挽头发,挽裤腿儿。
以此看来,绾【wǎn】花子也可以写作挽花子。绾,更文雅,更贴近方言的本意,正式的写法应该是绾花子;挽,更大众,更贴近生活,非正式时也可以写成挽花子。至于玩【wán】花子与方言的本义有差别,也不符合方言发音而不宜采用。
绾【wǎn】花子是一种带有反讥、讽刺、嘲弄的语气的口语,在生活中不能随便使用,使用不当就会闹出笑话,甚至产生误会,发生纠纷。
有个老外在陕西留学,经常听到陕西同学说“绾花子”,就问同学是什么意思,同学回答他是“友好、示爱”的意思,于是这个老外就活学活用,在课堂上发言:“首先我要感谢老师同学对我绾花子,你们经常对我绾花子让我非常感动,我也要对你们绾花子,让我们彼此成为绾花子的人,为了我们两国的长久友谊,我愿做一个绾花子使者。”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爱绾花子绝不是什么好习惯、好品性,爱绾花子的人绝不是什么正派人、规矩人。我们要学会智慧生活,能识破别人绾花子,杜绝别人绾花子,防止别人给你绾花子,但也不能给别人绾花子。
作者简介
季志平,男,陕西省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人,山东大学毕业,民盟盟员,杨凌示范区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长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出版多部专业著作。2022年开始文学创作,创作的重点是陕西关中方言,同时也创作小说、诗歌和散文,曾创下一星期25.69万人次的阅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