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今世说朱鹮 侯文君
国庆时节,兄弟一行晚宿陕西洋县。第二天一早,便亟不可待地参观朱鹮生态园,一见活灵活现的旷世精灵,我便惊诧不已了。
虽是甜蜜的“初恋”,但却总有似曾相识的百般感慨。先前知道,巅峰时期,它曾广布中国、俄罗斯以及东亚地区,那时的它们万鸟翔集,遮天蔽日,种群的它都霸气独尊地睥睨群雄了。可是日月轮回,不知名的原因,这群庞然大物却不可思议地烟消云散了,野外寻觅不见它的踪影,只有日本还有它馆藏的几只在苟延残喘。人们感叹:造化弄人啊。
科学家却在苦苦寻觅,野外的它还有残存吗?又在哪里呢?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中国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1964年,鸟类学家终于见到野生朱鹮,但其后十多年也便杳无音信。1978年起,中国鸟类学家们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行程5万多公里,也是徒劳无功。转机在于1981年5月,中国科学家刘荫增在海拔1356米的陕西洋县姚家沟,奇迹般地发现了7只具有繁殖力的朱鹮和两个朱鹮的巢窝。走进朱鹮生态园,映入眼帘的宣传朱鹮的屏幕视频,说尽了朱鹮的前世今生,令人感叹不已,不是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朱鹮可真的就陷入绝境了。
圈养的朱鹮都挂着名讳,多是清一色的两字叠音,诸如雅雅、静静等,还有飞鹭、朱音的吉祥命名。虽在狭小空间羁绊,但其也是清闲自在,怡然自得。非独如此,通过开展朱鹮拯救工程,朱鹮饲养繁育中心建立了总面积达四千二百三十公顷的保护区,保证了其生存环境的优化。科研人员精心的责任保护和人工繁殖的科学饲养,还有的就是野化放飞试验,从而使朱鹮野生种群濒危状态得到明显缓解,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现今全国朱鹮种群数量已达20000多只,是我国保护前景最乐观的珍稀动物,这也就堪称奇迹了。就连对其敝帚自珍的日本随着几只老龄化朱鹮的寿终正寝,也不得不请求我国的物种支援。

穿过林间甬道,眼前景象更是豁然开朗:巨大的网子罗织成朱鹮的自然空间,这比先前所见要自由舒适。这里杂草丛生,树木参天,水汪清澈,游鱼跳浪。不断飞起的朱鹮,或翱翔天空,或潜入水底,或攀落树上,或徜徉草丛,或盘桓小径:这里就是它们的理想家园。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乔木的栖息地,溪流、沼泽及稻田的涉水空间,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的食材,秋冬两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小范围游荡的区域,这些使它们有了自己灵活的生存空间,方才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它们的伴生鸟是白鹭,可以想见,它们的生存空间那是大的惊人的当仁不让,我们家乡山东可是到处白鹭翩翩飞啊,什么时候也到我的家乡呢?那可为家乡的旅游建设添砖加瓦了。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神态优雅,体形端庄。近看才见静态的它:中等体型,全身羽色以白为基调,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则缀有粉红色,翅下和尾下亦缀有粉红色,额部、眼周、眼睑和下嘴基部裸露无羽毛,且呈鲜艳的红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红色,杂以部分黑色,虹膜金黄色,脚亦为鲜亮的红色。园内高大的栗树、杨树、松树等高大乔木的枝杈上就有几处筑巢,这也是它们的习性使然了。
腾地起飞了,动态的它才更是风采绝伦,舒展的翅膀潇洒英俊,端庄大方,遒劲有力,点缀着几许白色,还有黑色的嘴巴和尾羽,那就更显绝无仅有的漂亮风度了。终于见到了它展翅翱翔的雄姿了,禽鸟竞飞才见惊奇,它虽孤僻而沉静,也有小群的漫天翱翔,场面蔚为壮观。杂乱鸽子的纷飞却没有它的仪仗整饬,嘁喳麻雀的杂燥却没有它的安静闲适,整齐大雁南飞的队列却没有它的潇洒自如,洁白白鹭的婆娑起舞却没有它的雍容华贵,优雅白天鹅的腾飞场面壮观但没有它的色彩缤纷。它无愧于禽鸟的精灵:是华夏国宝也就不遑多让了。
为什么人们这么推崇朱鹮呢?这是因为它是种稀有的美丽鸟类,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和观赏利用价值,以及生态生物学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古老的鸟仙。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鹮科鸟类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作为吉祥之鸟。现在我真的领略了其中的奥妙。
44、返回广元的路上,我又看见了朱鹮发现地的牌子,我不禁惊诧于人类生物学家成功拯救朱鹮的丰功伟绩了。自然伟大,人类创造更伟大。同游者郑家华等五人。赋诗附录曰:
参观朱鹮生态园 2024、10
洋河飞朱鹮,湿地白鹭伴。七羽升万只,奇迹地翻天。
远海渡东瀛,友谊万代传。展翅翱寰宇,红透周边山。
作者简介:
侯文君 山东沂源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写作题材多样:曾在《语文报》、《读写月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十多家报刊发表过教学论文百篇,也在《浦北文学》《齐风》、《百合花》、《大众日报》、《淄博日报》、《沁阳文学》、《青岛文学》、《山东文学》等十多家文学杂志发表过百篇文章,出版二百万字的《鲁阳杂俎》之侃天下、五彩云、锦绣谷、散文集四部。莱芜区、济南市、山东散文协会、山东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