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工地一线、干一项工程,铸一座丰碑,打造一部作品。
--作者题记
喜报:张忠浩入选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热烈祝贺加盟—国际著名文化机构,享誉全球!
缅怀伟人,向伟人致敬!借此伟人毛泽东诞辰131周年之际,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中国CCTV央视新闻官网荣誉院士谢吉恒先生,带领世界汉语作协会员采风组一行,深入工地,走进承建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市体育中心、学校项目的中建二局项目部,开启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31周年暨新会员加盟世界汉语作协座谈会”文化交流采风活动,项目部为张忠浩等举行颁发世界汉语作家会员证书仪式 。

(一) 人物名片
张忠浩,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建二局,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建筑工匠”称号获得者。2010年大学毕业以后,先步入中冶华冶集团,2016年至今在中建二局履职,10余年间变更只是服务单位,不变的是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干自己喜爱的工作,努力践行确定的人生目标,做更好的自己。他爱好文学,文武双全,善讲建筑人的故事,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热心传承工匠精神的青年作家。
字如其人,立品为先。他从业伊始,扎根生活,茁壮成长,创作散文、诗歌等作品百余篇,散见于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走进红松的故乡》《新时代风采》等文学类书籍和《中国企业网》《长城网》等官网。8年间结集出版建筑类《大跨度钢结构张弦梁施工技术》和文学类《永远跟党走》两部作品约60万字,永久入驻省市和高等院校20余家图书馆。多篇作品荣获全国性征文大赛奖,参加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与合影留念。
(2)创作感悟
我与张忠浩相闻、相识、相随14年,亦文友中高足之一。他缘何能在文学创作之路取得骄人的业绩?追寻他的文学创作人生轨迹,一目了然。作品是立身之本,践行创作,盘点所悟,得益其三;
其一、识人与做人之本。老舍说:“文学作品主要是写人,不是写事情。”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需要很多种能力,其中最实用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识人能力”。《人民日报》最高赞的回答是:“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与才华、合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人立于世,学会观人、辨人、识人,才能亲贤人结益友。一个人从表到里分为五个层次:颜值、才华、性格、善良、人品。仔细品味,这五个层次,既是身处世间的识人之法,也是涵养内心的修行之途。守得住这条正道,才能在万千人当中,交下最值得交的那一个,选出最有意义那种。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张忠浩明晓识人做人之术,践行知恩感恩之举,文学创作之路宽又广。
其二、为人民为生活创作。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好作品;深入生活的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美、观察美,然后传递美。张忠浩身为建筑行业的作家,沸腾的施工现场,车水马龙、攻关克难、创新工艺、文明工地、安全施工及发扬职工的智慧、奉献、情感……等都是他创作的素材,施工现场火热景象,激发出创作的声声不息的灵感、源源不息的源头活水。张忠浩全年扎根工地,施工一线管理者,浑身满是现场的“烟火气”,创作出记录时代,传递美好,为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之源。职工群众欣喜看到了文化的繁荣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力量感。
其三、摆正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认知。阅读与写作,互相依存,共同成长。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读中写,写中读。
张忠浩重于知识的积累,深知知识的力量。每天不间断坚持阅读相关科技杂志、有关专业等书籍;善于施工的沉淀,深入工地,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丰富施工经验。
张忠浩常年扎根工地现场,与现场工人产生情感共鸣,真情实感体验职工始终保持旺盛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斗志;张忠浩的行为和选择,用价值观引导社会的风气,成为工程项目的标杆。他挥笔创作,“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搬掉一个个“拦路虎”。写作中坚持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一篇篇作品接连问世。
(三)工匠精神《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摘抄“工匠精神,既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也是“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还是“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
张忠浩热爱建筑业,本身就是传承。13年间他和他的项目部,转战长春、南京、龙港市三地施工,喜爱建筑业,匠心筑梦,产生强大动力。他在创新中成长,在传承中创新,展现传奇匠心风采。
匠心风采之一、国内首例钢构
2017年,他踏上充满挑战的热土,承建东北亚(长春)国际会展中心EPC项目,这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展销综合体。第一次接触全国首例弦支网壳预应力张弦梁空间的结构,怀揣对建筑技术的热爱之心,分外兴奋。面对施工专业分包多,技术难度大,施工组织困难等问题。他和项目团队一起南下长沙、北上哈尔滨、西走成都,东訪绍兴。考察了浙江的精工、江苏沪宁等国内的顶尖钢结构施工企业,学习钢结构工程管理方法,汲取先进的施工经验。
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编写系列技术施工方案,率先在工程实现钢结构模拟软件应用、指导科技化管理,助推工程成本控制。在会展中心90M大跨度张弦梁吊装期间,应对箱式梁正下方撑杆吊装及预应力张拉的难题,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包括“型钢结构吊具”在内的13项发明创新获得国家专利。
传承工匠精神,总结自己多年建筑施工实践,同国内多项大跨度建筑工程实例和技术成果相结合,对此类施工进行了详尽思考分析,将文稿汇集梳理。他说:“白天工作实在繁忙,本人有喜欢夜晚写作的习惯,自己常常晚上挑灯夜战,一回头窗外天已泛滥发亮……”,利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26万字的书稿。2019年张忠浩撰写的《大跨度钢结构张弦梁施工技术》出版发行,创新钢结构技术,使用价值高、专业性强,对从事此项工作的工程技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21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将其列为建筑专业选修课程教材。
五年前,文友赵一臣、白小会在唐山举办的“首届中国装配式标准化钢结构建筑科技论坛”有幸结识,获赠张忠浩新出版著作《大跨度钢结构张弦梁施工技术》,满心欢喜;应约赵一臣、白小会撰写读此书读后感,二位应允,欣然命笔。
五年后,三人在龙港市喜相逢,聚首一堂,互为祝贺,携手同台,加盟世界汉语作协!
匠心风采之二、填补技术空白
2020年张忠浩从长春来到南京,担任华能双子座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建设的150米超高层坐落在地质断裂带,一边是豆腐一样的土层,一边是悬崖峭壁,若解决不好桩基段部持力层的问题,便有可能造成意大利“比萨斜塔”相似的结果。为满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必须破解这道难题。张忠浩和团队成员多次南下贵州溶蚀地质发育强烈的建筑工地考察,咨询业内专家翘楚未果,一筹莫展之际,技术团队提出,将软土区桩基向下穿越溶洞,打入地下岩石层,这一大胆思路提出后,全国最深142米钻孔灌注桩施工。经过多次施工方案研讨论证,初试牛刀选用的400型钻机施工失利,换用国内最先进的全液压式气举反循环钻机也失败了。“没有可以使用的钻头,我们为何不去发明钻头”,张忠浩势必要把它搞定。随着带领团队集思广益,用“子弹头”钻头飞速下挖,遇顽石换“尖刀头”钻头破坚,辅以项目自主研发“牙轮钻”在泥石交界处“笔走龙蛇”,一套创新设计研发的不同地质环境使用不同钻头施工方案解决了这一“刁钻难题”。
历经三个月,142米超长桩成功扎根于长江畔,新工法成功攻克长江漫滩岩溶(岩洞)复杂地质环境下,全国最深142米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及80米超深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建筑技术空白。
2021年12月,张忠浩的第二部著作《永远跟党走》出版,喜庆建党百年华诞。全书32万字,第二章汇聚奋进力量,献礼建党百年。详细介绍《岩溶地质142米超长桩施工技术》。张忠浩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此书列为支部党员拓展党课教材之一。
匠心风采之三、撤镇设市建筑
龙港市位于温州南部,东海之滨,处于长三角。全国首个撤镇设市及全国首个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行政区域。获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镇。辖73个行政村、30个社区,面积183.89平方公里,人口38.2万人。
2022年10月,张忠浩带领龙港市体育中心项目团队,抵达新城这片“滩涂”,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丛,蛇虫遍地的淤泥地,项目周边是湖泊……
新项目新团队,张忠浩带领团队勇于创新,笑迎“围海造田”的施工特质,快速适应建设单位的管理理念,顺势而为,抢占先机,凭着精益求精的韧劲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新项目不断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张忠浩项目部承建的龙港市体育中心(在建)、龙湖高中(交付)、新城中学(在建)总中标额16.25亿元,总建筑面积17.93万平方米。工程内容包括体育场(16000座)、商业、教学楼、综合楼等。
项目全体人员以建设区域城市为目标,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为导向,全力打造浙江一流、温州领先的生态工贸滨海城区,积极引入BIM正向设计,充分考虑沿海滩涂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抗台风的恶劣环境,科学严谨地通过国际一流的风洞试验模拟测试,谨慎的确立体育场看台无缝管柱和挑蓬屋面呈12度角的科学数据。
张忠浩带领项目,创新设计、创新施工。项目坐落在三面环湖的“滩涂”上,属于“泥塑型”深厚淤泥地质,为规避质量安全隐患,项目创新选用钻孔灌注桩。
全国首创月牙形屋盖体系,是全国首个单侧支撑的弧线型箱梁+悬挑桁架外包pTFE膜的月牙形屋盖体系。为了完美实现这一巧妙设计,施工方牵头成立“张忠浩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高质量建设这一国内首创屋面保驾护航,确保工程进度“天天有进展,周周有变化,月月有形象”
据了解体育中心,火热推进中,为龙港市高质量建设增添一座浓墨重彩的匠心巨作。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9月全面交付投入使用。
现场观摩采风,我们期盼张忠浩带领项目部:“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为龙港市人民交一份优秀满意的答卷、也盼他的新一部作品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