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毛泽东;与蒋介石《沁园春•春》赏析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通过描绘北国雪景,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评价和对当代风流人物的期待。
《沁园春•春》
蒋介石
春风和煦,春光暖融,冰解雪消。遍华夏大地,尽着新装;南北江河复共涛涛。龙骧青山,凤翥彩野,勃勃生机接天高。似锦绣,映晴空碧幕岂敢妖娆!春来山河曾娇,赖天光雨露并舜尧。慰外寇已逐,升平四海;万民乐业,雨顺风调。世无遗贤,仁德天下,正气彰显隐凶刁。詹前程,展中华盛世,正当今朝!
———————
蒋介石的《沁园春·春》创作于1945年。
这一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蒋介石为了回应,指示陈布雷等人创作了《沁园春·春》。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春》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这首词以宏大的气魄和壮丽的雪景为背景,展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达了无产阶级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英雄的评价。词中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也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信心。这首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沁园春·春》是蒋介石在1945年创作的,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如“春风和煦,春光暖融”,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和平与繁荣的期望,如“慰外寇已逐,升平四海;万民乐业,雨顺风调”。然而,与《沁园春·雪》相比,这首词在气势和意境上略显逊色。
总的来说,《沁园春·雪》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沁园春·春》虽然也有一定的文采,但在整体上无法与《沁园春·雪》相提并论。这两首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个人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际,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商定国内的和平大计。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蒋介石的借口,以此来拖延时间,集中军队准备对共产党发起下一步进攻。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场国共间的谈判变得异常重要,直接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了民族和国家,毛泽东赴约谈判。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喜欢同社会各界贤达来往,其中包括有文学界的人士。恰巧,由于受人推荐,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据说,毛主席这首词当时在重庆引得沸腾一片的时候,蒋介石也让人写词把毛主席的这首词比下去,其中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毛主席一首词——《沁园春·雪》,令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毛泽东小小的一首词在重庆引发了这么大的轰动。这首词对共产党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可对当时的国民党一方来说,这首词给予了他们致命一击。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的恼怒。连忙叫了他的“文胆”陈布雷也写一首词。后来,经过多位专家的共同研究,终于写出来一首词《沁园春·春》。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把毛主席的词比下去,这令蒋介石欲哭无泪。为什么毛主席的词那么厉害呢?有那么的能够引起轰动?
其实,毛主席从参加革命开始,就写了很多的诗词,可以说,毛主席的诗词是来源于革命实践的,也是在最为艰苦的环境下创作的。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上,有太多的艰难险阻,毛泽东个人也受尽了挫折和苦难。
自1927年起,毛泽东就开始领导队伍走向了秋收主义的道路,后来,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上了井冈山,最后,在江西地区建立了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后来,由于我党内路线的错误,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这次长征是人类行军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革命史上的辉煌。
1935年以后,红军到达陕北,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且在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进攻抗日战争,过了黄河之后,毛泽东在陕北遭遇了一场千载难逢的大雪。
正当此时,毛泽东诗意大发,于是写下了这篇词《沁园春•雪》。这篇词是毛泽东经历了革命的坎坷以后,见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把过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数落了一遍,把人民群众的力量看作革命的希望。可以说,这是一首讴歌人民的词,显示出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斗天斗地的勇气。
这首词,我们从小就耳闻目睹,对其中的名句已经朗朗上口。但是,这首词的创作经历一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这首词之所以那么成功,是因为它源于红军的革命历程、源于中国共产党经历的艰难困苦之中。毛泽东离开了这些经历,是写不出来这首词的。同理,别人没有这些经历和毛主席那样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写不出来这样的词的。
毛泽东喜欢那种能文能武的帝王,在这首词里,他说秦始皇、汉武帝没有“文采”,唐太宗和宋太祖也“稍逊风骚”,把这些封建帝王的缺点描述的很准确。
我们不禁要有疑惑,那么,毛主席究竟喜欢哪一位历史人物呢?其实,毛主席熟读历史,很喜欢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他对历史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和理解。
其实,我们知道,毛主席最喜欢的帝王是曹操,曹操也是毛泽东《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他喜欢曹操那种大气、那种无畏无惧的风格,喜欢他那种富于挑战的精神。曹操虽然是历史上的反派,但是,后来毛泽东还主张要给曹操“翻案”。
毛泽东非常理解曹操的感受,可能是英雄所见略同吧!毛泽东的胆识也如同《沁园春•雪》里的一样,他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仍旧能够积极地领导革命,积极地应对各种可怕的进攻。毛泽东没有这样的勇气是不行的,否则就难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毛泽东也知道蒋介石的心理。他深知蒋介石是当初黄埔军校校长,善于抓枪杆子,却没有什么文风。虽然蒋介石也曾写过几篇诗词,却没有那么有影响力。本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来是想给毛泽东难堪,让共产党在舆论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步,但是,没想到现在发展到这个局面。而这首《沁园春•雪》的流传,又更像是一把尖刀,插进蒋介石的胸膛。
此时的重庆,舆论四起,共产党的领导人有如此的才华,有如此豪迈的诗词,你国民党呢?国民党此时不得不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一阵阵舆论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让蒋介石气急败坏。
10月10日,共产党和国民党在经历了一个月的谈判之后,蒋介石终于同意了双方的意见,最终签了协议,称之为“双十协定”。在此期间,毛泽东的词风靡于重庆,这件事发生在重庆谈判期间无疑是令国民党方面疼头的。虽然只是一首小小的词,但是影响却十分大,直接把舆论指向了国民党一方,国民党成了众矢之的,而共产党反而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蒋介石不但诗词创作能力不及毛泽东,而且就连胸怀、胆略也远不如毛泽东。这也导致国共两党后来的结局,最终代表人民的共产党打败了反动的国民党。
不久之后,蒋介石公然破坏国内和平,撕毁条约,向我方解放区发起攻击。对此,人民解放军忍无可忍,只能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反击。最终,在1949年毛泽东下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
至此,国民党蒋介石彻底失败了,他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他的所作所为令人愤慨。蒋介石只能带着幻想和不甘在台湾渡过他的余生。
蒋介石在晚年的时候,他对他的儿子蒋经国讲起来重庆谈判的事情,面对斗诗词这件事,蒋介石也十分地感慨,他这时候承认他输给毛泽东是心服口服。这个时候的蒋介石或许才意识到,毛泽东确实是胜过他的。
蒋介石认识到自己带领的国民党、自己领导的军队都已经腐败不堪,内部派系林立,相互斗争,这些种种现象都是他失败的根源。反观共产党,毛泽东作为中共领导人竟然能够有如此胆识和魄力,而整个中共也是奋发向上、朝气蓬勃。
蒋经国不禁很疑惑,一向要强的父亲怎么会向毛泽东认输呢?蒋介石回答道,他是被毛泽东的强大意志给震惊了。
原来,那个时候毛泽东听闻蒋介石不抽烟,向来烟不离手的毛泽东竟然在整个重庆谈判期间与蒋介石会面都没有抽过烟,这令蒋介石十分地震撼。其实。重庆谈判的胜利,有很大部分的功劳是属于毛主席的,正是因为毛主席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对抗蒋介石的嚣张气焰,能够对蒋介石的阴谋予以击破!
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力量能够击破一切。人民群众的力量能够颠覆一个腐朽的政权,也能够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人民政权。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制胜的法宝,蒋介石的诗词里面没有人民群众,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考虑过人民群众,因此,他必然是失败的,必然是落后于毛主席的。
当时中国的何去何从,毛主席已经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面向我们宣布了:那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毛主席深刻地领会到,只有人民的力量,才是无坚不摧的力量,才是战胜一切强敌的力量。蒋介石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前途,没有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也必然会走向覆灭,走向毁灭的道路。
关于《沁园春•雪》的深刻含义,毛主席当年也有过具体的分析,他指出所谓的雪就是反对封建主义,而后三句指的就是无产阶级。其实,这首词就是在讴歌无产阶级,讴歌人民群众。蒋介石这种大资本家、大官僚阶级的代言人,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也弄不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蒋介石最终也只能活在他的不切实际的梦想里罢了。
毛泽东《沁园春·雪》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蒋介石《沁园春·春》
原文
春风和煦,春光暖融,冰解雪消。
遍华夏大地,尽着新装;
南北江河,复共涛涛。
龙骧青山,凤翥彩野,勃勃生机接天高。
似锦绣,映晴空碧幕,岂敢妖娆!
春来山河曾娇,赖天光雨露并舜尧。
慰外寇已逐,升平四海;
万民乐业,雨顺风调。
世无遗贤,仁德天下,正气彰显隐凶刁。
詹前程,展中华盛世,正当今朝!
译文:
和煦春风吹拂大地,气候暖洋洋,冰儿破,雪儿融化。
华夏大地,到处换新装;
南南北北,江河湖泊,恢复流水涛涛。
青山妖娆,龙腾虎跃,秀丽原野,凤凰高飞,天地间,生机吉祥。
山河锦绣,映照晴朗天空,湛蓝天幕,岂不妩媚艳丽!
春天到,山河娇艳,凭依天光雨露,舜尧再世。
可慰的是,外寇已驱,四海歌舞升平;
大众安居乐业,四季雨顺风调。
世上没有得不到任用的贤才,仁义和道德治理天下,张扬正气,坏人坏事无处躲藏。
展望前程,中华盛世,就在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