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剑章——把散文当成暖心的事业
【编者话】2024年12月21日,河北省散文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梁剑章同志在中国散文字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发言,引起与会者较大共鸣。今根据作者整理发出,旨在务必要使全国散文写作者都知道,在我们新时期文学事业中,有那么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忘我的在奋斗,在牺牲,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同肘,时,也提示后继者务必要把这种精神弘扬下去,也许我们没有任何遗产,留下的只是一个个的背影,但我们无悔无憾!
各位老师、各位文友、各位朋友:
今天,是中国散文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感谢主持人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把我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中国散文学会是我们散文作者的娘家,是我们学习吸允散文知识的桥梁,同时也是我们交流创作的阵地和我们进步发展的平台,我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这里尽情吐露和交流。
从2001年接触中国散文学会,不仅认识和结识了学会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和创作精英,也认识和结识了学会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会工作组织者。这些年来,学会也给了我很多荣誉称号:如,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中国散文30年特别贡献人物,连任学会第三届、第四届两届理事等等。为此,我衷心地感谢学会,感谢学会的老师们,感谢学会的每一位组织工作者,感谢他们的信任、鼓励,没有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心,我的散文写作和组织工作不会延续到今天。
在20多年的散文组织工作中,我清晰地记得,我陪同河北省散文学会老会长韦野先生到京城北四环静淑苑拜访林非老会长的情景,见证了两位老者的久别重逢和倾心畅谈;我清晰地记得,我带着河北的散文作家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同周明先生一起合影,畅叙散文写作的情景;我清晰地记得,我与石英先生多次挨肩丈量大江南北,在茶盏旁、枫叶前畅聊深叙的情景;我清晰地记得,我在河北文学馆聆听王宗仁先生与河北作者谈散文,分享散文创作的情景;我清楚地记得,在桑干河畔的柳荫树下,叶梅会长教大家如何写作、如何摄影的情景;我清晰地记得,在多年的岁月里,红孩会长多次踏入河北,为大家传递信息,分析形势,讲授散文的情景。正是这些,给了河北散文创作的动力,发展的机遇,繁荣的景象,它像春风一样吹拂了河北的散文大地,像雨露一样滋润了河北散文作者的心田。
河北省散文学会成立于1985年,是由李文珊、韦野、尧山壁、刘绍本、李青山、郭秋良等老一辈作家们在新时期文艺复兴的初期发起的。它的成立,终结了河北散文散兵游勇的时代,开启了河北散文有组织引领的辉煌年代(尧山壁语)。2016年,我们在河北涿州召开了非常隆重的庆典活动,为河北散文30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25年,将是它成立40周年的纪念,这对于河北散文界来讲,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值得回忆和纪念的年代。
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认识韦野先生。那时,他已经从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的岗位上退下来。1992年,我的第一本专集《美的旋律》结集出版,这是我在经济报社工作四年所写的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结集。我请韦野先生作序,由此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自此开始频繁交往。我视韦野先生为良师,韦野先生视我为挚友。1995年以后,韦野先生大病,多次入院治疗化疗,创作和学会组织工作几乎停滞。2000年,先生的病情稳定以后,便逐渐产生了恢复学会工作的想法,但苦于人手不足,队伍松散,老人家很是伤心忧虑。
2001年夏天,我陪同韦野先生登石家庄西部的清凉山。在山上歇息之际,一老一少谈到了散文,谈到了散文学会,老人家诚恳地对我说,剑章啊,你看我的身体不好,病了这么多年,学会工作也耽搁了这么多年,心里实在不落忍。你还年轻,又爱好文学,能不能帮助我把学会的组织工作恢复起来。那时我还不到50岁,还有一股拼力和冲劲。我说,韦厅长,我可以试试,不一定能干好,您要多帮助才行。他说,剑章,不要有顾虑,大胆地干吧,今后你就是学会的秘书长,争取把这副担子挑起来,让学会重振雄风啊!
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就开始思考从那里下手,第一步先干什么?那时,我正负责着全国建筑装饰流通行业协会的组织工作,秘书处有一班人马,可以说兵强马壮,士气十足。大家集思广益,经过认真研究,最后决定先组织一次采风活动,活跃一下学会的气氛,振奋一下会员们的精神,以此打开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万事开头难,一切从零做起,根据平时的友好交往,我一方面与井陉宣传部取得联系,确定采风方案;另一方面,发动秘书处工作人员,通过邮电部门发放的电话簿查找,与全省各地市、县宣传部、文联、作协联系,请他们协助组织作者。为了确保人数,还与河北省诗词协会会长、秘书长联系,请他们组织一部分诗词作者共同参加井陉的采风活动。
2001年10月份,河北散文、诗词金秋创作采风活动在井陉拉开帷幕,河北的名作家浪波、尧山壁、夏传才、刘绍本、张志春、叶蓬、高勇、王彤、朱宝柱来了,全省各地市县的作协、散文组织负责人来了,各地的散文作者、文学爱好者来了。百余人的采风队伍登苍岩山、仙台山,考察于家古村落,浏览秦皇古驿道,创下了近年河北散文采风的最大一次规模。会后,编辑出版了采风专辑。2002年,会刊《散文风》正式创刊,会员的重新登记和入会工作随之展开。自此,河北散文的组织建设正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多年来,河北散文在韦野和尧山壁两任会长的领导下,坚持了一年一度的年会,分析形势,总结工作,交流创作。年会的规模从五、六十人开始,最大规模达到了220人;坚持了会刊《散文风》的编辑出版,出刊最鼎盛时达到了每月一期;坚持了两年一届的河北散文名作奖评选活动,肯定和鼓舞了全省散文作者的创作;坚持了为基层组织和个人文集举办研讨会,促使集体和个人创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坚持了每年深入基层,指导基层组织的发展建设,鼓励基层的创作;坚持了每年大大小小的采风创作笔会活动,有些活动还延伸到了省外,天津、江苏、山东、四川等地,为时代和社会发展增加了新的文学篇章。在不少年份,河北散文的组织工作曾经多次受到中国散文学会的表彰,受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如何看待散文?如何看待散文组织?这是我们每一个散文作者和散文工作者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散文,是一种别具风格、别有风韵、至情至美的文体,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国脉、文学国粹。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受关注和青睐。历朝历代,优秀散文作品和散文作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和鲜明的印迹,为今天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底蕴。今天的时代,散文还要发展,还要繁荣,还要前进,就需要我们的散文作家、散文作者做出辛勤的努力,为时代和社会奉献沉甸甸的果实。这既是散文创作本身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散文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散文创作不能散兵游勇,不能只顾自己写作,自己埋头苦干,自己经营一块小天地、小山头,还要有普及功能和群体效应,这就需要组织,需要学会。有了学会组织,有了做组织工作的人,散文才能凝成队伍,形成合力,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更大的文学效应。由此,新时代散文的春天才能到来,散文的百花才能尽情绽放。所以,散文的组织工作者必不可缺,也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
20多年的散文组织工作使我体会到,要做好学会组织工作,一是要有热爱之心,二是要有敬畏之心,三是要有持恒之心,四是要有奉献之心。
热爱之心。要热爱散文,钟情散文,把散文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舍得在散文上下功夫、花气力。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追求不同,都值得尊重。但是,我们既然认识了散文,步入了散文,就要把散文当成情人、伴侣、知己,不断地去呵护她、养育她、滋润她、培植她,使散文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事业增添文学的光彩,优美的旋律,为社会的发展增添风骨,为时代的田园增加靓丽。
敬畏之心。散文创作是一门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迁就和虚伪,那种企图搞投机取巧、走歪门捷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好的散文不仅仅作者本人受感动,重要的是社会读者受感动。因此,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学习古人的优秀篇章,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收获知识。我们要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捕捉新鲜的有生命力的题材,为散文创作增加新的写作素材。我们尊重不同文体的互相嫁接,但我们不能失去散文独有的本色和特征。
持恒之心。做文学性的学会工作,比做企业性、商业性的学会要难,难在资金的匮乏,人员的短缺,组织者常常要为活动的资金发愁,为人员的不足发愁。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借米下锅,找米下锅,造米下锅,与党政机关部门联系,承揽他们的文学项目,取得资金的支持;与企业联系,为企业的发展拓展文学渠道,取得资金的支持;与景区联系,为景区的景点增加文学内容,取得资金的支持等等。不好做,不等于不能做,只要开动脑筋,转变思维,克服困难,持恒运作,不懈努力,学会的工作就能活跃起来。
奉献之心。在学会的组织工作中,组织者既要有奉献之心,还要有奉献的行动。贴时间、贴精力、贴金钱是常有的事。记得那些年,我们开一次散文年会,会务费压到极限,有些作者还是有困难,但是很想参会,没有办法,我就只好在兜里装上几百块钱,补贴他们的会务费用。这些年,为几十个会员的出书写序,都是义务奉献。对方没有钱,我也不好意思要钱,事情只能这样。大量的时间用在组织工作上,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你坐不下来,静不下心来,必然要影响自己的创作,我深有体会。但是,看到一位位散文作者成长起来,发展起来,也是一种慰藉,心里也就坦然了。
从20多年前的不到天命之年,到今天的古稀之年,我陪伴中国散文、河北散文走过了20多年,这是一段值得记忆和回顾的历程,我为之欣慰,为之无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工作的时间再长,肩上的担子再长,都是一个段落,不可能永远。今天,虽然卸下了肩上的担子,但钟情散文的初心未变,热爱散文的感情未变,写作散文的爱好未变。今后,我将在散文的创作上继续努力,用散文发力,用散文暖心,用散文励志,为今后的人生继续增加美的旋律,为散文的园地继续增加新的篇章。
2024年12月21日
注:本文是作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会后经过充实整理。
【作者简介】 梁剑章,河北师范学院毕业,诗人、散文家、新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社会活动组织者,先后从商、从政、从文,历任商业机关、公社团委、区党委宣传部、长城经济信息报社、经济展望报社、现代装饰报社,国家及省级协(学)会等多项职务,出版建筑装饰行业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评论、随笔等文集32部,计75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