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家考古:王生元传》
文/乡泽暖心&欢喜有约
在那遥远而宁静的甘青边界,黄河如一条银色的绸带轻轻拂过大地,在它的温柔怀抱中,民和县官亭古镇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缓缓展开。这座古镇不仅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更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齐家文化遗址,其中,喇家遗址犹如一颗明珠,在青海的文化版图上熠熠生辉,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回望齐家文化的辉煌时代,原始农业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成为先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石。粟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让勤劳的先民们得以过上相对安稳的定居生活,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那时,石器与骨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与汗水。石镰、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这些看似简陋的工具,却蕴含着先民们无尽的智慧与勤劳,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时光荏苒,当我们还年少青涩时,有幸踏入了王生元先生的宅邸。他,这位在民和官亭古镇考古遗址发掘中默默奉献的耕耘者,用近乎虔诚的态度,耐心地向我们展示并解读每一件石器背后的故事。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了齐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王生元先生,这位喇家遗址考古发掘的拓荒者,他的名字早已与这片土地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敬仰。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乃至退休之后,王生元先生依然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他肩背帆布包,手持小铁锨,跋山涉水,在官亭古镇的吕家沟、赵木川、喇家等地追寻着齐家文化的足迹。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采集了大量的石器,并慷慨地在家中向我们展示这些珍贵的文物。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在黄河岸边发现了一把工艺精湛的青铜短剑(其长度竟达半米之巨),这把剑如同历史的信使,向我们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王生元先生不仅将这把青铜短剑与考察资料一并捐赠给了民和县文化馆,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历史的尊重与热爱。

历经二十余载的不懈努力与默默奉献,王生元先生终于让世人的目光聚焦于民和官亭盆地的吕家沟胡热热遗址。1986年5月,该遗址被正式公布为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此外,他还揭示了官亭镇胡热热遗址与中川乡胡李家遗址(仰韶文化),官亭镇河沿村祁公摊遗址、台子村北遗址、赵木川遗址、以及中川乡鄂家东遗址等文化遗迹的重要价值,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历史色彩与厚重感。
王生元先生的事迹与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历史是需要被铭记与传承的,而每一位热爱历史、尊重历史的人都是自己时代的守护者。让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继续探索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的故事与传奇吧!

让我们共同向王生元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多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为官亭古镇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殊荣,更如同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官亭古镇作为齐家文化重要遗址的神秘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王生元先生曾深情地向我们讲述,齐家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上承马家窑文化的精髓,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那独具匠心的陶器艺术,尤其是那泥制红陶与夹砂红褐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韵味,诉说着先民们的卓越智慧与审美情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
然而,王生元先生的卓越成就远不止于此。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守护,那份坚定与执着,更是令人敬仰。他深知,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致力于文物的发掘与保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考古的征途中,王生元先生犹如一位勇敢的探险家,他手持探针,深入探微索隐,让那沉睡千年的灰陶与泥制彩陶重焕生机,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之光。而那些质朴而坚韧的麻织面料,以及精湛无比的冶铜技艺,更是让我们领略到了齐家文化晚期的辉煌与青铜时代的魅力。
作为喇家遗址考古发掘的拓荒者,王生元先生在甘青交界的黄河之滨,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曾在官亭古镇的吕家沟、赵木川及喇家等地,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他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预言这些地方蕴藏着重要的古代遗迹。为了这个预言,他甚至亲自携小儿子,肩扛手提水泥,为喇家遗址的首块青海文物保护牌筑起了坚实的基石。这份执着与付出,让人感动至深。
然而,遗憾的是,直到王生元先生离世之后,他的预言才逐渐变成现实。但无论如何,他的贡献与努力都将被历史铭记。
自1999年起,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强强联手,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多种史前与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交相辉映,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辛店文化等文化遗存,都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归宿。而遗址的中心区域,那条宽达十米、深达三至四米的壕沟,更是以其规整的长方形布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让我们再次向王生元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的贡献与努力,不仅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遗迹,它静静地躺在甘青交界的黄河流域上游,长达六百米之广阔,宽亦有二百米之辽阔。这是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它蕴藏着无尽的故事与传奇。
当考古人员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在深深的沟壑之中,他们发现了成排的半地穴式房址,犹如历史的珍珠般镶嵌在岁月的尘埃中。其中,三座房址已经重见天日,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这些房址的地面与四壁,都被精心地用白灰抹平,显得平整而光洁。灶坑圆润规整,仿佛还能感受到古人炊烟袅袅的气息。房内更是遗留着令人震撼的景象:二至十四人的骨骼,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悲欢离合;海量的陶器、石器、玉器成品及半成品,以及珍贵的玉料等文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生活状态,更透露了他们的信仰与追求。
喇家遗址,这座举足轻重的史前遗址,在2001年荣耀地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荣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美誉。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流域的上游,闪耀着无尽的光芒。
如今,随着“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喇家遗址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学者。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共同探寻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记忆。在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故事,让人的思绪不禁飘回往昔。
曾几何时,王生元老先生曾在这里娓娓道来官亭古镇的悠悠岁月与齐家文化的璀璨篇章。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在我们心中鲜活如初。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喇家遗址考古工作的卓越先驱已经驾鹤西去。但他的离世并未让人们的记忆有丝毫淡忘,反而更加深刻地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
在黄河之畔的官亭古镇,王生元先生倾尽毕生精力,为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奉献了一切。他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探寻更多的历史奥秘,去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敬仰他的精神与贡献,让他的故事永远流传在世间。
作者简介
文/乡泽暖心,原名:张正兴,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
文/欢喜有约,原名:赵登岳,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是一名旅行者。善于记录生活所发生的点滴。座右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是美好的,善于珍惜眼前就是拥有明天。发表短篇小说《绝世美人在太古里寻郎君》、短篇小说连载《夜色如墨罩村野之水鬼、吊死鬼、眼见鬼、大战僵尸、掌门人僵尸、狼妖……》等,散文《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诗心你的著作,是心灵的港湾》作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面香》等。系青海海东市乐都区作协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现代文学作家》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