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首写腊八词曲赏析
王楼(内蒙古)
[仙吕·太常引]
永远的腊八(新韵)
李雅君
年节将近腊八迎,烈焰早升腾。娃睡正朦胧。煮枣豆娘声慢轻。(么篇换头)月牙早坠,晨星渐退,粥味漫香浓,老爸语心惊:谁吃晚一年眼红。
醉花阴·腊八忆(新韵)
赵秀珍
一夜星高弯月秀,
摩挲排红豆。
炉火映糙屋,
摇曳红光,
道道苍纹皱。
腊粥莫待朝阳后,
目赤难相受。
香米伴娘恩,
万粒千丝,
只把心甜透。

[仙吕·太常引]·忆儿时过腊八
李韬
一锅谷粟醒朝霞,晨鹊叫喳喳。窗上绽冰花。年关近,今天腊八。(么篇换头)碗盛母爱,粥香寒舍。暖了那年华。笑靥映娇娃。舔舔嘴:红糖再加。
过腊八吃腊八粥,是汉族传统的习俗。做腊八粥要赶在日出之前,是有讲究的。内蒙地区的说法是如果日出之后再煮粥,吃了得红眼病,所以在李雅君的曲中有“谁吃晚一年眼红”的句子,赵秀珍的词中也有“腊粥莫待朝阳后,目赤难相受”的句子,这都反映了地方民俗。
下面对这三首词曲分别加以解析
李雅君的曲上篇写煮粥之“早”,“烈焰早升腾”一句是正面写,直接写,下一句“娃睡正朦胧”是侧面写,间接写,都在强调一个“早”字,这为下篇设下了伏笔。最后一句写老娘说话又慢又轻,是再次烘托“早”。下篇前两句“月牙早坠,晨星渐退”是承上启下,还在强调“早”,第三句写粥香味浓重。最后一句老爸语重心长的话是照应上文强调的“早”,运用了前面设伏后面照应的手法。
这首曲的题目“永远的腊八”中“永远”两个字是在强调过腊八的习俗由来已久,且会永久传承。
赵秀珍的《腊八忆》虽然也提到了煮腊八粥要早,但重点是写腊八粥浸透的母爱。
上篇写母亲披星戴月辛勤煮粥的情景。一二句写母亲在星高月秀时就起来洗豆煮豆了,三四句写摇曳的灯光不仅映照着粗糙的房屋,更照见了母亲脸上长年辛劳留下的烙印――道道深深的皱纹。这已为下文写母爱埋下了伏笔。
下片是重心,写母
爱。“香米伴娘恩”一句直接写母亲的爱已浓浓地浸透在香喷喷的腊八粥中,下面两句“万粒千丝,只把心甜透”是写孩子(作者)对母爱的感受。在孩子心里,每一粒米,一丝粥都甜到心的深处,感到无比幸福。至此,水到渠成地突显出了主旨――伟大的母爱。

李韬的《忆儿时过腊八》也是以写母爱为重心。
上篇主要渲染节日气氛,用“晨鹊叫喳喳”一句渲染喜庆氛围,并用〝年关近,今日腊八〞点题。
下篇写母爱。一二句“碗盛母爱,粥香寒舍”直接写母爱,这母爱就在粥中,而且粥的香味弥满了简陋的房舍,也就是母爱弥满了房子的每个角落。这也意味着母爱深厚、伟大。下一句“暖了那年华”更把母爱的温暖扩散到了整个时代,进一步强调母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最后两句“舔舔嘴,红糖再加”写孩子(作者)幸福的感受,以此句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