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节的些许回忆
韩云令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我们小时候逢年就唱的一首歌谣,那时候对新年的渴望是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的。
初七那天,女儿下班回家看到我正在剥蒜,才想起来马上到腊八了,年底的她已经忙得记不清日子了,却不忘和我商量多腌几瓶腊八蒜,给她弟弟留着过年配饺子。我们家是一直保留腌腊八蒜的习惯,好像用腊八醋蘸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才是真正过年的味道。
腊八早上我起床的时候就闻到了浓郁的粥香,出来一看老伴儿正在煮腊八粥,这几年他总揽了做饭和家务,让我专心带孩子,老夫老妻配合也算默契。只是近来他控制血糖,我却喜欢甜食,给做饭的同志添了些许麻烦。
腊八粥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大体都和主要与佛教和腊祭有关。小时候家里的老人说腊月初八这天腊祭,主要是用各种谷物和干果等熬制成粥,供奉给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那时候的冬天可比现在冷多了,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鸡鸭”,记得有一年母亲拿出放了很长时间的小黄米,从几个干巴巴的豆角中抠出豆子,又把几颗珍藏的红枣放进去,勉强煮了三碗粥,我们一家三口喝的无比香甜。
后来才知道佛教中的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是源于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苦行六年,形销骨立,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庙于腊八用香谷和果实煮粥赠予信徒,名为腊八粥。
无论哪种说法,腊八粥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生活富裕了,我们煮腊八粥的食材早就不局限于八种,通常包括大米、小米、糯米、紫米、薏米等谷类,以及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再加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等干果。这样做出来的腊八粥或许还稍显“含蓄”,喜欢吃甜的人会再添加一些白糖或蜂蜜,为味蕾带来更直接的愉悦。
随着腊八节的粥香渐渐散去,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已至深处,年味越来越浓,也提醒着远方的孩子们,是时候收拾行囊,踏上归途了。

作者简介
韩云令,女,汉族,1954年10月生,商河县尹巷镇韩胡同村,1971年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一生于名利无缘,平时只喜欢读书,国画,努力用文笔记录生活所思所想,用画笔描绘所见所闻,曾在齐鲁晚报壶点号发表《泥上偶然留…》《充满哀思和…》《莫到桑榆晚为…》《关于五一的些许回忆》还有发表于稻田文学的《老年学画》和北京头条《母亲的针线活儿》等。最近陈宜森老师又在北京头条新推发了几篇家乡美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