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宫面的“前世今生”(报告文学)
作者:陈 晔
藁城有“三宫”:宫灯、宫面、宫酒。
藁城宫面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面为手工挂面,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清代进贡朝廷,列为宫廷御膳,称“宫面”。《藁城县志》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进贡清皇室,故名产也。”
严成敏在宫面深耕五十年,把“青竹”宫面推成品牌,只是他只有自己的农家小院的“一宫一院”,若干年后他将宫面从“小院”发展成“中院“大院”“花园”“美园”“文化园”“创业园”,在藁城宫面非遗传承上做到极致。
藁城虽为平原,却是文化之高城。
却说这宫面,原本是农家小院平民百姓自吃自制面食,俗称挂面。乡亲农活没点儿,顶着星星走,带着月亮归。干活累得疲惫,回家顾不上做饭,烧一锅开水,将挂面撒锅,“咕哒咕哒”,锅开即熟。炒卤鸡蛋汤或窝几个荷包蛋,香香甜甜,色香味俱全。
宫面由小麦面经16道复杂工序制成,挂木架上汲取太阳之精华晒干而成,白生生,苗条条,杨柳细腰,又如妙龄女子披肩长发,乃佳人风景。
青竹之名,也因其青梅竹马之爱人而得。
一
1963年12月,“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岁尾巴上,藁城区增村镇大慈邑村诞生了两个娃,男娃是敏,女娃是云。
同村,同巷,同岁,同吃一井水,同乘一树荫,光屁股时娃娃就在一起耍,一起上小学中学,只是后来各自务农,拐来拐去又回来了。
他端上铁饭碗,在城里有了正式工作,按说单位和城里漂亮姑娘不少,但没有一个入他眼。他没忘青梅竹马过家家的发小!尽管在城里上班,小伙子心里老是惦记云,云的大辫子在后背上像调皮的松鼠跳来跳去,摔啦摔啦,总像含着浓蜜的香花,他就是乱嗡嗡蜜蜂,眼睛总往云家门口瞅,干活儿发呆,心里琢磨人家啥时浇地、推碾、去小卖部,算得准准哩。只要她一出现,他也就及时像雨后蘑菇冒出,噌地跳到姑娘面前。两人互相说几句,你一言,我一语,也没正经事儿,就是愿意一块儿说说话,听听彼此声音。他的眼睛总是带光携电,让云脸上腾起杏花红。家里给云介绍多少后生,不同意,两人各自心装彼此。
除了云人俊模样,敏这小伙还有心思,惦云家宫面手艺。云家有祖传宫面手艺,敏的爹只会抻面,两家手艺绑一起,才是宫面手艺全道工艺。
你有情,我有意,宫面做媒,两个年轻人进城扯了布,买了新衣,一双新人转眼成了新家。次年,屋檐下新燕子来时,屋里也飘出娃娃的婴儿啼。
藁城人爱吃这一口,也做这一口,家家做挂面。小两口刚成家。手头无积蓄。娃要喝奶粉,买玩具,扯几身好看小衣,不能像他们小时候穿哥哥姐姐剩衣旧袜。
敏说:“咱要想日子活套,还得靠宫面手艺。”
云说:“那就做呗,咱有一双手,一双脚,只要能干,日子赖不了。”
他们在屋里说话年代,正上演电影《咱们的牛百岁》,云爱唱“双脚踏上幸福路,越走路越宽”……
宫面细细长长,不就是一条越走路越宽的路吗?
祖传手艺,不传外人,而今两人成家,不分彼此,小儿小女,成家过日子不能耍嘴,云点头批准。小两口开始操持做宫面。结婚后,与老人分家,一家挤巴掌大小屋,屋小放了床铺,便转不开。没有专门作坊。白天掀被褥当和面案板,晚上放下铺盖就是睡觉温床。折腾几年,勉强度日。
宫面做好了卖给收宫面的小贩。敏为多卖三头二分,骑自行车转村。大冬天,骑二八自行车驮几十斤挂面走街穿巷。云怕他冷,缝了棉布手套,织了耳封。再冷,手脚冻伤,到晚上痒得热辣辣疼。从自行车,换三马子,敏的宫面渐渐有了规模。孩子们大了帮搭下手。
但还是在自己院子里干,仅仅是“一宫一院”,没有走出去。
一次,他开三马子卖货,黑古隆冬的夜,村里没路灯,车一下子顶在一个地方,停下来一看,好悬!前边是猪圈。
二
2008年,敏所在藁城县外贸宫面厂换届,敏成了“严承包”。他修成正果,任一厂之长。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道河,厂还是那座厂,面还是那些面,但又不一样了。严成敏由小严变老严。
80年代初,藁城县外贸宫面厂生产青竹宫面主要出口,销往日本、澳大利亚、香港。1983年12月,青竹宫面在北京全国出口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获部奖状。品牌质量过硬,但一直止步不前。他承包了厂子,梦想有了舞台,得以照自己思路发展。
这些年,他一边上班,一边帮家做宫面。断断续续,他在工作上干了不少营生,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在多个岗位历练,有的是顺境,有的是逆境,吃的苦多,经历的事情也多。走过的每一步都积累了经验。
在文化园,他发出感慨:“什么经历都有用啊!”
作为过来人,他给职工和孩子们讲创业经历。在修理厂干维修,电、气焊、钳工,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艺多不压身,真的是这样哪!一双儿女见证了父母为传承宫面非遗做的努力。大学毕业后,都回来传承非遗。
宫面要发展,设备是关键。宫面设备属于“小领域”,专业机械企业不做,有做的也不一定适用,买回来还得自己根据需要改造。改造是需要“瓷器手艺”。他的朋友多,来单位找他,办公室总是见不着人影。说在车间呢!不大不小,也是一厂之长啊。到了车间,只见他穿着工作服,身上油渍麻花,在车间里鼓捣设备,脸上蹭上油弄个三花脸像戏曲里的人。
来人戏谑:“你这是演得哪一出?怎么演上包文正?”
“逼上梁山呗!”
职工们知道,他每改造一次设备,产品产量就会提升一次。他研发宫面设备,成立研发团队开发产品,有15项实用新型专利,起草制定3项宫面生产标准。这些年,宫面的品种越来越多,都是他“泡车间”的结果。
有了产业园,他从老家搬来,在县城安家。每天五点,他和老伴儿早早来到厂里,转转悠悠,拔拔草,锄锄地,琢磨园区利用。看吧,他经常待的地方,肯定不几天就会冒出一个新东西新样式。园区越来越有“味道”:他不仅做面,还做文化。厂区起名“青竹宫面文化园”,是“生产、旅游、研学”一体大型生产休闲农业观光园,园内有宫面生产线、宫面历史文化展廊、青少年宫面非遗研学教室、宫面品鉴厅。
我走在文化园,看墙上宫面历史、图解、宫面诗词,他分12个月诠释宫面用料,用功之细,用情之深。本土诗人的诗词作品制成诗歌墙,在游历中品非遗、赏技艺、学中华传统文化,雅致而又有情趣。
三
宫面又称藕面。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正定,藁城当时属正定。在其《马可波罗游记》有记载,据说他吃过宫面后意犹未尽,回到意大利,钻研起面食,他们的空心粉是按藁城宫面做的。
明诗人凌儒子赋诗:众赞荷花贵似仙,情深又叹并蒂莲。莫愁去蒂恐丝断,化做藕面皆是缘。同治、光绪年间,藁城县城已经有“永和号”挂面庄。清廷《贡单》载:光绪九年(1884年)、十二年、十九年连续三年收到直隶总督荣禄、李鸿章送“藁邑(城)挂面六盒”,每盒是50斤。清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弟溥杰尝宫面后,赞为“面中极品”,题诗“化旧为新夸妙腕,流长源远继真传,昔年只供宫廷馔,今喜全家乐寿筵。”
宫面又是喜面。
过去过年过节,走亲访友,带上宫面就是最好的礼物。女人生娃做满月,用红纸包上2斤宫面做喜面,喜庆吉祥。
对青竹,严成敏有他的解释:“竹有节不止步,是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卓尔不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担当;竹寓意君子、匠心。”

严成敏还记得奶奶讲过;八路军住村里,乡亲们拿出了宫面给子弟兵。解放石家庄那年,他们村抬来了解放军的伤病员,奶奶亲自给伤病员煮宫面吃。伤员吃了宫面,很快恢复了健康。宫面背后还连着红色历史。
“我们要做良心面、好面,坚守非遗、绿色健康。”
文化园有几口大瓮,瓮中盛麦。麦是当地优质高筋小麦,辅料为鸡蛋、食用油、食用盐,每根面直径0.7mm,皆空心。从和面开始经16道工序、30多个小时时长,手工拉制而成。因为对温度有要求,每年只有一百来天能正常生产。
“青竹宫面”经16道技艺,手工拉制,5抻5饧,道道工序严格操作,上下关连。最后,细如丝,空如竹,香浓郁,柔韧爽口,耐煮不糟,回锅不烂。
宫面对温度有要求,高了不行,低了不行,得控制在一定温度。一姓袁的女工来时皮肤黝黑,工作几年后白白嫩嫩。气温变,生产面条干硬皱裂,面像粗糙,口感不佳。他果断停产,本批次宫面转产鲜面,企业虽然受损,却保住非遗品牌。对宫面的包装,他亲自参与设计,把非遗元素揉进里面,在吃面中体验美食文化。最新的一款产品是盒装的像方便面一样能冲泡的宫面,适合当下人生活的快节奏和饮食习惯。
藁城宫面在严成敏等藁城非遗众多传人耕耘下,走出深闺,经过工艺改进,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9月,藁城宫面制作技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走在宫面文化园,古香古色,林木郁郁葱葱。倘若春天来,则杏花满园。秋天金黄,冬天裹雪。各种鸟儿落户安家。
严成敏高兴地告诉我:“青竹宫面文化园被认定为四星级休闲农业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石家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石家庄市科普示范基地。2023年4月,获第六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荣誉太多……
在传承宫面非遗上,他思路常新:文化园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举行各类研学班、农民培训班100余期,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实现农户增收致富;文旅融合“非遗+研学”,让青少年体验非遗,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编写中小学青竹宫面课程,中小学生来此研学,宫面师授课,在上杆工序满绕抻拉,银丝万缕。
销售上,他采取线上线下,又开创抖音,抖音直播号“藁城宫面”,短短一年时间粉丝突破25万,客户回购率达60%以上,是抖音手工挂面榜第一,店铺评分5.0,是平台认证安心购。园区工会主席都成了宫面销售网红。
女儿严林林,2009年大学毕业,入外贸宫面厂担任技术员,掌握了宫面生产全部工艺,还培训了11名技术员。她做抖音直播,组建抖音直播团队,从一名管理者转变成一名新手主播,培训20余名农村妇女做主播,帮助她们就业;她是藁城区2020年度“最美创业者”;2021年被河北省妇女联合会、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河北“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
严成敏举办农民培训班和研学班,培训了12名讲解员,为职业农民提供学习场所。每天都有农民来参观。无论是个人和团队,青竹文化园的大门是敞开的。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部分家庭专业加工户拢起来,搞成了产业化,宫面生产与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结合,每年接待游客及学员达2万人,这12名讲解员成了传播宫面非遗的传播者。人多的时候,严成敏亲自讲解。藁城宫面非遗走入青少年和普通百姓家。
严成敏年过六十,但是依然像小伙子一样,天天早起,思考宫面的发展。
石家庄市打造千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老严正在石家庄现代食品产业园建新厂,将建设现代化的宫面生产线12条,项目建成后年产青竹宫面24000吨,将成为藁城区规模最大的宫面加工厂。
到时候,更多的人能吃到宫面。
严成敏致富后,一直在做公益、扶贫济困,疫情中他捐资3万余元的宫面给当地中学。涿州洪涝灾害,筹1万余元物资赴灾区。他的宫面厂近200名职工,农民占80%。有的农民跟他干了几十年。他不怕职工挣钱,挣得越多,他越高兴。他喜欢京剧,经常在园区里唱几句,有时候也把区里票友们请过来,举办文艺活动。他出钱出地方出奖品,全区象棋比赛已经举办几届。诗词绘画文化走廊设计得巧妙,每一道门都有区艺术家们写的宫面对联。
中午,严成敏的老伴,当年的云来了。她朴实如竹,和老严走在园区的竹林边,两人还像当年的样子,三句话不离宫面。
园区里,竹子最多。
严成敏爱竹,把绿色、健康宫面奉献社会。他像青竹,也要把青竹宫面和藁城宫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们的继承下像竹常青。
本文曾在《河北经济日报》发表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作者简介】陈晔,笔名阿晔、草莓树,写作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发表。写作以工业题材、扶贫题材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