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真本真的不在人间了吗(散记)
二月梅
这次出行南方已达半月之久,在结束了连云港的各项活动后,紧接着便回到了山东,到达了临沂。

临沂古称琅琊,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有名的“山之城、商之都、文之邦”,是山东的东南之阙,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大思想家荀子、曾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这里。临沂还出土了《孙膑兵法》,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这里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山东首府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大青山突围、孟良崮战役都曾发生在这个地区。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都是临沂的红色名片。临沂改革开放比较早,是全国的商品集散地,著名商贸中心。

我们到达临沂后,因出来的时间比较长了,大家不想再看更多的景点,只想看看王羲之故里。
王羲之故里在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这里是他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315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建康(今南京)后,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伪齐”刘豫时易名为普照寺。直到1989年临沂市政府才将普照寺及周边殿宇进行整合拓展,形成了如今的王羲之故居,总面积80余亩,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千秋五贤四大主题景区及王羲之展厅、王献之展厅,以及兰亭图、琅琊帖等海内外名碑组成,是一座古典园林式的建筑。

故居正门上方由启功先生书写的“王羲之故居”五个鎏金大字。随着导游的介绍,进园后,我们首先看到西墙上由各个年代的书法名家为赞扬王羲之而留下的大量书法石刻,其中不乏书法精品,也可以说是一座书法宝库。


故居中很有名气的是洗砚池。据说王羲之每次练完字,都要在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得乌黑了,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由此感到,凡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故居内还有王右军即王羲之祠。主要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和尚三位书法家的生平和书法作品。

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是东晋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王羲之出生名门世族,是淮南太守王旷之子。七岁学书,勤奋苦练,遍学众碑,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了全新的境界。建兴元年(315年)随父南迁。他二十三岁入仕,曾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永和十一年(335年),称其病辞去会稽郡职务,而后放情于山水之间,以文会友,以书传谊,不仅精通各体书法,而且更能自成一家。特别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他于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病逝于嵊县金庭,终年58岁。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又称东晋驸马,官至累迁中书令,是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家,合称“二王”。据说王献之当年还在南京秦淮河的古渡——“南浦渡”纳娶了一对姊妹花作为妾,姐姐叫桃叶,妹妹叫桃根,王献之还写了《桃叶歌》以记其事,成为秦淮河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和靚丽风景。记得前几年我参观秦淮河时还专门了解了他的这段历史,并写下了“文木山房随寓客,芬桃根叶伴王侯”的诗句,表达了对他这个事情的兴趣和关注。

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后代,本名王法极,少年出家当和尚,法号“永禅师”,隋朝人,极其崇拜先祖王羲之的书法,精心研习,很有成就,被称为隋朝书圣。传说他学书30年,用废的笔头装满五大竹簏,埋在地下,被人称为“退笔冢”。他擅长楷书、草书,大有王羲之风范,晚年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字文》为内容,用真草两体书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八百本,分送给浙东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智永和尚的最大贡献是他承传保存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本,使这一惊世之作在他那里仍能找到真实的线索。

王羲之故居中最重要的景观要数院子里矗立的大型石壁上镌刻的《兰亭集序》了。石壁上的字苍劲雄健,大气磅礴,摄魂惊魄,美不胜收。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使我们了解到:

公元353年4月22日,即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召集名士好友共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行修“袯禊”之礼,即“除恶之祭”,也就是在水边消除阴晦和不祥。参加人员中,除51岁的王羲之外,还有当时著名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隐居东山的30岁名士谢安;《天台山赋》的作者、39岁的孙绰;以及9岁的王献之等。故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人沿弯曲的溪水而坐,在荷叶上放置轻便酒杯,从上游顺流而下,也就是《兰亭集序》中说得“流觞曲水”。荷叶若在谁的面前停下,此人便取下酒杯赋诗,若未能即兴吟咏,须罚酒三杯。是日,共成诗37首,11人赋诗两首,15人赋诗一首,还有15人未能赋诗。众人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酒酣兴浓,以蚕茧纸和鼠须笔乘兴而书、一气呵成,被称为《兰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其字如行云流水,苍劲磅礴,万千气象。据说,后来王羲之又誉写了几遍,想把写错的地方改过来,却始终没有当时一气呵成的那个版本写得好,故还是保留了原稿,并将其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兰亭集序》真本后来几经转辗终于传到王羲之第七世孙王法极即智永和尚手中,他对真本一直精心保护,悉心临摹,去世前,因无儿无女,便将其传给他最信任的徒弟辩才和尚保管。辩才和尚将真本珍藏在他房梁上的一个小洞内,秘守精护。但此事还是被当朝皇帝李世民知晓。李世民作为文武皆备的一代明君,酷爱书法,早就对王羲之的字倍加尊崇,尤其对《兰亭集序》更是崇尚不已。当他得知此真本的下落后,即派监察御史萧翼设法寻找这一作品。萧翼伪装成书生接近辩才,采取各种手段骗得了辩才和尚的信任,将其《兰亭集序》拿给他看,萧翼知道辩才存放《兰亭集序》的地点后,趁辩才和尚不在家时便将其拿了回来,而后交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在极尽欣赏的同时,多次让大书法家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此作,并将摹本分发给皇子们练习感悟。我们现在看到的世面上流行的《兰亭集序》版本,很可能就是唐代拓书人冯承素的摹本,因摹本是填充出来的,所以本质就像王羲之的字,真正的《兰亭集序》也就是这个样子。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爱不释手,以至到去世前还给他儿子、唐高宗李治说:等他死后,一定要把《兰亭集序》陪葬于他的陵墓之中。这样,真正的《兰亭集序》就很可能与唐太宗一起埋入昭陵了。这实在是令人婉惜。就连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写诗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我们怀着十分惆怅的心情离开王羲之故居后,在故居北门的一家茶社歇息饮茶,恰遇当地一位老者,与他谈起《兰亭集序》埋入昭陵非常可惜时,但他却表示:情况还难说,说不定《兰亭集序》还在人间呢。”我说:“这是怎回事,是真的吗?”他说:“据史料记载,公元908年,割据军阀温韬曾盗掘唐昭陵,有一种说法,他卷走了墓中的所有宝物、名人字画,但字画中却没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说明此文本并没有埋入昭陵中。唐太宗儿子李治也十分喜欢《兰亭集序》,很可能他没有遵父遗嘱,而是把《兰亭集序》带入了自已的陵墓乾陵。乾陵因建筑坚固始终打不开,《兰亭集序》是否在乾陵也是个迷。还有一种说法,温韬同样也特别喜欢《兰亭集序》,他盗昭陵时,对其他宝贝、财物都没有拿,只拿了《兰亭集序》,虽埋入昭陵200多年了,但文字纸张依然鲜活如初。这也说明《兰亭集序》又重新回到了人间。温韬对《兰亭集序》也爱不释手,呵护有佳。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有个官员在镇江找到了这个《兰亭集序》,准备将其送给宋神宗去谋个一官半职,结果在路上听说宋神宗已駕崩,再去京已没有意义,他就在当地把《兰亭集序》给买掉了。这也是目前所得到的《兰亭集序》的最后下落”。
听完老者的介绍,我们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兰亭集序》作为国之瑰宝一直命运多舛,历尽沧桑。现在已1600多年了,它还在不在人间已不是多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兰亭集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应当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把《兰亭集序》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此时,也更加怀念伟大的书圣王羲之,并为其赋诗一首,以表心情。
天下一枝笔,芳名千百年。
稚童端管正,池水洗圭玄。
万代兰亭序,三冬刺史官。
不求强以仕,书圣照人间
(写于三亚,2024年12月31日修改于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二月梅,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学历,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