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
作者:郭如宁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记忆中的年味就是从腊月初八早上一碗腊八粥开始的,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喝着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感受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此时,窗外的寒风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仿佛在轻声诉说着新年的故事。过了腊八,年味便愈发浓烈了,集市上,人潮如织,川流不息,到处洋溢着年的味道,大红的灯笼,春联,福字等年货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人们穿梭在各种摊位之间,精心挑选心仪的物品,讨价还价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卷。我们跟在大人身后,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中紧紧攥着刚刚买来的鞭炮和糖果,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新年的到来。
每到腊月二十左右,我们这里家家户户就要开始有条不紊的大扫除,全家齐上阵,擦窗户,洗桌椅,除扬尘,清理杂物,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大家齐心协力,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不仅是一次全方位的清洁活动,更是一种除旧迎新的仪式,象征着将过去一年的晦气和不顺统统清除出门,迎接新的生活和希望。
到了腊月二十四是传统小年(地方风俗),又称“敬灶神"。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因此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母亲则早早准备好米糖,水果等供品,米糖又甜又黏,寓意着灶王爷吃了后嘴巴会被粘住,只讲甜言蜜语,不说坏话。在那看似庄重而又略带神秘的仪式中,我们对新年的期待又增添了几分。
最温馨最期待的当数除夕之夜,因为除夕不但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提前试穿新衣新鞋,心里别提有多美了!每年的除夕,白天,母亲都会整天围着锅台炸丸子,蒸扣肉等,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她的手中诞生。父亲则忙着贴春联,挂年画,料理火盆取暖。晚上,母亲便拿出我们兄弟姊妹的新衣裳让我们试穿,之后再拿来针线盒,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重新钉扣子。因为,我们的新衣裳都要保证穿到第二年冬天的,那时候的我们又正是长个子的年纪,母亲总是会特意请裁缝师傅给我们做大一号,甚至是大两号的衣服。衣服大了,自然也就宽松了,那么扣子就必须往里面移一点,这样穿着才不那么难看。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兴奋异常,母亲钉好扣子后会把我们的衣服叠放整齐,放在各自的枕头旁边。那时候,我们穿的鞋都是母亲利用出工休息或夜晚挑灯赶做的千层底鞋。穿着既舒适保暖,又透气吸汗,不会有臭脚。清楚地记得那年除夕之夜,我跟弟弟趁母亲正在忙碌,便迫不及待把新衣新鞋统统穿好,然后钻进被窝死活都不出来。母亲发现后既好笑又无奈,只有等我们睡着了,才勉强将我俩脚上的鞋脱掉。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拜年的日子。天还没亮,我们就被父母叫醒,穿上新衣,洗漱完毕,便跟着父母亲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和泥土的芳香,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和欢笑声。见到长辈我们会恭敬地鞠躬问好,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会施以压岁钱(红包)并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每到一户人家,都会被热情地邀请进屋,品尝着瓜子,糖果,茶水等。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问候,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展望新的一年的生活。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年味却渐渐变得稀疏起来。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对待节日和生活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年夜饭也悄悄从家中的厨房搬迁到酒店的包间,虽然菜品更加精致丰富,却缺少了一家人一起忙碌筹备的快乐与亲情交融的温馨。硕大的电视机里的春晚依旧照演不误,但一家人不再专注地围观着,各自低头捧着手机不是刷抖音就是抢红包,一家人交流与互动也变得越来越少了。年在不知不觉中更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平淡。
尽管年味渐行渐远,但那份对年的情感我始终萦绕在心头。它如同夜空中繁星,曾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温暖。在每一个新年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怀揣着对过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期待。把这份早已溶入血脉中对家的眷恋,对根的追寻之情永远持续流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味终将如影随行,在未来的岁月长河熠熠生辉,永不消逝……
2025年元月,写于新洲潘塘。
作者简介
郭如宁。武汉市新洲人。网名:崎山樵夫。《世界文学》签约作家,喜欢文字,热衷自由体诗歌,散文写作。在烟火中谋生,在文字里谋魂,愿用文字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