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寻古,岁月沉香
文/潘硕
邯郸,我的家乡,这座位于冀南大地的古城,仿若一部厚重的史籍,静静摊开在时光的案几上,随便翻开一页,都是风起云涌、沧海桑田。它把三千年的过往悉心收藏,再悠悠地向每一位到访者倾吐,那故事里,有帝王霸业的兴衰,有文人墨客的才情,更有市井烟火的温热。
初至邯郸,晨光为古老的城墙披上金纱。城墙如龙蜿蜒,砖石饱经风霜,裂痕是岁月的笔触,摩挲其上,历史的糙感从指尖直抵心间。垛口林立,似在无声诉说昔日守御烽火;城门巍峨,洞开处,往昔车水马龙、商旅云集的盛景如在眼前。邯郸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燕赵壮士在此执戟而立,目光坚毅,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国,“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余韵,似乎依旧萦绕在城头,久久不散。
踏入城内,街巷是另一番景致。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润,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旧时光里。街边古旧的铺子,幌子飘摇,售卖着传统手工艺品,粗陶器具质朴拙雅,带着泥土的芬芳;剪纸精巧灵动,花鸟鱼虫跃然纸上,满是民间艺人的匠心。邯郸人操着醇厚乡音,议价寒暄,烟火气顺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升腾而起,将古韵与现世的安稳妥帖融合。
学步桥横跨于潺潺溪水之上,相传那燕国少年在此盲目模仿他人步伐,落得蹒跚而归的典故,引得后人或哂笑、或自省。桥下流水不疾不徐,澄澈见底,日光穿透,粼粼波光宛如细碎金箔。溪边垂柳依依,风拂过时,枝叶轻舞,似在低语千年的处世哲思——学步并非照搬,探索自我、坚守本心才是正道,邯郸借此小小典故,把生活的启迪悄然散播。
丛台公园是邯郸的文化明珠,园内古丛台拔地而起,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登台极目,仿若可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的豪迈英姿,彼时革新图强,赵国军队脱胎换骨,铁骑绝尘,拓土开疆,威震诸侯。台下湖水清幽,倒映着台影,偶有游船划过,搅碎一湖静谧,泛起层层涟漪,恰似历史长河的微澜,动荡又转瞬平复。周边碑刻林立,文人墨客题字赋诗,笔锋藏情,镌刻下对邯郸过往辉煌的追慕与感慨。
邯郸的文化底蕴,更是深深扎根于戏曲之中。听一场邯郸平调,演员粉墨登场,唱腔高亢时穿云裂石,激昂豪迈尽显燕赵风骨;婉转处又似幽咽流泉,细腻诉说人间悲欢。弦乐、锣鼓交相奏鸣,生旦净末丑演绎百态人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百姓,皆在一方戏台鲜活呈现。戏台下,老人们闭目沉醉,年轻人也渐入佳境,戏曲传承的火种,就这样代代不熄,守护着邯郸的精神原乡。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邯郸古城并未沉睡。夜市熙熙攘攘,小吃摊热气腾腾,羊汤乳白鲜香,一口下肚,暖意驱散周身寒气;驴肉火烧外皮酥脆,夹着鲜嫩驴肉,齿颊留香。孩子手持糖画,嬉笑奔跑;年轻人围坐涮锅旁,谈天说地。现代霓虹灯下,古城往昔与当下共融,活力与静美交织,续写着独属于邯郸的岁月故事。
离开邯郸时,回望古城,不舍萦怀。它不只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归处,收纳历史兴衰、人文风华,滋养一代又一代后人。在岁月洪流里,邯郸守着初心,宛如一盏长明古灯,熠熠生辉,待世人再度前来,重品它的千年沉香。
作者简介:
潘硕,男,2005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现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