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小家事》
文/夕颜
买的馍馍吃腻了,自己也想着学着做一点换换口味,于是,从单位大灶上要了点老酵面,回家泡了两天,续了点面,然后,成功发好一盆发面,我最近几星期都试着自己做馍馍。正当,真正付诸行动,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要么碱放少了,做出来的馍馍是酸的,要么碱放多了,面没有发好,做出来的馍馍僵澄澄的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喧软好吃,昨天晚上又发了一盆面,结果,又没把握好碱的量,面发了一天都没发好,只得明天继续了……
婆婆说:“不会做没关系,买着吃,做馍馍不能心急,要有耐心,现在方便,买馍馍的店铺多呗……”说她们年轻那会,县城连买馍馍的店都没有,馍馍都是自己做着吃。说起,大姑姐姊妹们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候,孩子们都还小,周末帮不了什么忙,家务全靠婆婆一个人,周末和好整整一大盆面,一做就是一天,七十年代的上班族不像现在有大礼拜,她和公公一周只休息一天,周末需完成洗衣服、做馍馍、打扫等等的家务,还要想着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家里没有洗衣机,三个孩子和公婆的换洗衣服都是靠婆婆手搓。想想一天的时间做这么多家务,都觉得累的够呛。但,就那样的条件下公婆也将自己的小家和三个孩子拉扯的光光鲜鲜。
扯布给孩子们自己在缝纫机上做衣服、买毛线给一家大小织毛衣……好像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母亲们都会有的经历吧,婆婆也是如此,大姑姐有次回忆起她俩上小学的时候,“六一儿童节”婆婆做的“百褶裙”引来班里无数同学羡慕的目光,至今仍记忆犹新。婆婆的那台,老式的“藏头缝纫机”到现在还在卧室放着,成了我家的老古董,我在娘家的时候曾见我妈用过缝纫机,懂得穿针引线的方法,偶尔,也会架起婆婆的“老古董”踩两下。婆婆说它老了,现在都没有修缝纫机的人啰,只当是个念想。
我和老公结婚那会,他有好多好多件毛衣、毛背心总共不下二十件吧,都是婆婆亲手所织,我俩在镇上上班的时候,镇政府周边的小媳妇们学织毛衣,都跑到老公跟前来要样品去学针法。二十年过去了,那些婆婆织的旧毛衣,到现在老公都不舍得扔,存储在吊柜里。女儿是穿着奶奶织的毛衣、亲手做的钻钻、连体棉裤长大的。
那天,和婆婆闲聊时,婆婆说:“今年,我织了八件毛衣……”,细数真的是八件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县城找不到卖毛线的店了,经过多方打听,我找到了之前在粮食局楼下开的那家毛线店,因为生意不好,交不起房租,他们搬到了物资局院子最里面的一间店铺,店门口挂上了“毛线处理”的广告牌,我迫不及待的回家叫婆婆来选购心仪的毛线花色,老板说:“现在的年轻人没人织毛衣,毛线生意不好,处理完这些就不做了,你们看上哪个便宜点。”婆婆挑了几样,结账时我发现都是给公公、我女儿、小外甥女挑的,“妈,你自己也选一样吧,给自己也织一件。”婆婆说嫌麻烦,自己有毛衣穿,给孩子们织,说公公穿不惯买的毛衣、毛背心,再给公公织件…….我硬是选了一样墨绿色的毛线给她,让她也给自己织一件,她笑了!
我和老公结婚二十几年,婆婆每年都会拿起毛衣针,而且,一织就停不下来,想着这个,记着那个的,我不止于此劝她,年龄大了,眼睛不好,别织了。
但婆婆总说,手里有活干,也是解闷,“你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做点啥改改心慌!”
这哪里是解闷的方式啊?明明是放不下的亲情与牵挂。婆婆织了好多好多件毛衣、毛背心,我也有她织的围巾、毛背心,但却没有一件是给自己的。今年,总算在我的坚持之下给自己也织了一件,织好后,还问了我好几次,“你喜欢你穿,我在家里坐着,穿上也没人见。”
我说:“我烫好了,你穿,这个颜色不适合我。”我拿去裁缝铺烫的时候,引来裁缝铺好几位顾客的围观,他们都摸着毛衣唏嘘不已,夸赞织毛衣人的心灵手巧,针法处理的好,毛衣兜兜做的细致……
岁月流逝间我们都会渐渐老去,这一点任谁都无法改变、无法把控,但我们唯独可以选择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变老,优雅的、从容的、淡定的或怨天尤人、烦躁、不安的,我感觉婆婆就是从容、淡定的那种老太太,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越发的平和。面对,新生事物她也会试着学习,不敢落后,会通过网络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热点新闻,因而和我们永远都有话题,我们下班回家也会和她聊单位的大事小情,婆婆每每都会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意见,女儿也时不时和奶奶聊聊心里话,婆婆从不说你这不对,那不对,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每次都是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祖孙俩聊起来也是不亦乐乎……
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家庭日常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人在默默付出,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件称心的手工毛衣、一个赏心悦目的家庭环境、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然而,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忽略(他)的付出!
晚上,七点多了,我的面还没有发好,我放弃了今天做馍馍的计划,多点耐心等待,明天再做也未尝不可呢……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回到家中,换一种方式,换一种心态,放慢节奏做事,那么生活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