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候,是心中想着的人;问候是甜蜜的牵挂 ,是对生活的感恩;问候,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温暖了彼此的心 ;问候,是一杯暖心的茶 ,真情实意 ,不断传递。问候……
礼仪、礼节、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需要。礼仪礼貌也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美德之一,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更应该并且需要有修养,主要还是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言行之中。
二、有事请联系,天天问候不必要
有礼仪礼貌,不等于也不是每天“早请示晚汇报”……既不实用,也不需要,更是不必要。
1月30天,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问早安。有的是图片,有的是一段文字。这种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精神可嘉。是出自于礼仪礼貌,还是一种习惯和爱好。有礼节礼貌很好,但天天如此(还是隔三岔五.重大节日较好),如此繁琐的礼仪礼貌,到底需不需要?值得所有人思考。
这种天天问早安,或许,可能只是出自一些人的习惯和爱好。不反对这种习惯爱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爱好。
如果真有天天问早安的这种习惯爱好,这种习惯爱好,还是别用在针对个人的微信(私信)。私信一般需要回复的,如果天天如此,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能不能接受的、只是出自于某些个人的习惯爱好,硬要“强加”“绑架于人”。在私微里天天问早安,别人是回复,还是不回复,给人十分难堪,甚至置人于“不仁不义”……还是多考虑考虑是否需要,如果给别人带来烦扰,那就失去了问早安的本来意义。再说了,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庸俗到、靠天天问早安来维持关系,那还有那个必要吗?
大家都清楚,也是实话实说,最亲的关系,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可能每天都问早安。如果没有每天如此的问早安,那与父母、亲人的关系就生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别人我不清楚,就我个人而言,逢年过节,重大节日,应该问候一下,有时都没有。
如果真有天天问早安的这种习惯爱好,这种习惯爱好,用在微信群,相对来说,影响和危害相对较小,是没多大关系的。因为不针对具体的某一个人,谁回复不回复都没关系。谁愿意咋的就咋的,“不伤大雅”……不算失礼仪。或许,可能有天天问早安的习惯爱好,还能给微信群带来一份活跃和某些好气氛。当然,不应该只是单一的问早安,还要多样性的形式,多一些其它形式,如,正能量的幽默,调侃,逗乐,搞笑等,尤其是有利身心健康、能获得知识性等的信息(个人偏好)那就更好。早上好,天天问候不需要,繁琐不实礼节,坚决废掉。
三、各位网友和战友(领导和首长):春节问候,只在微信群,也或是朋友圈,不再去私微问候。需要问候的人,不在同一个微信群的除外(个人建议和看法,是否认可 有同感 可文后留言)。过春节,问候的人特别多,回复信息特别忙。过节本来是一件高兴事儿,因微信问候太多,回复忙个不停,应接不暇。不在私微,只在微信群问候,如此甚好,不为回复不回复,回复什么,纠结烦恼……还是从忙忙碌碌中,走出来吧, 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过好年。
微信群的问候不像私信,没有具体指定的对象,是对整体而言,都可在里面问候,但也不一定非要问候。 与此不相同的是,私人微信的问候,出于礼貌,都是要回复的,因为私人微信,有特有指定的对象,不像微信群,没有具体指定对某个人(指定外)问候,是对整体而言。
私人微信,你来我往,来来往往,纷纷扰扰;有时还纠结,到底说什么好,用什么样的问候语言,很纠结;语言不当,用词不当,过年过节的,可能因此而扫兴,适得其反。中国人的传统春节,俗称过大年,从大年三十除夕,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足足有半个月,那可是15天呢,还不算小年,腊月二十五小年。问候,一直从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到十五,天天问候,天天回复,真是够忙的……这哪是在过年,比上班还累……
中国人特别讲究传统节春节,尤其是东西南北中,各个地方讲究和忌讳的各不相同。因而,一切从简, 大道至简, 是最好的。那些繁琐的流于形式的东西,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人际关系不必太复杂,既没有对立生疏、也没有特殊的太亲密的私下关系,一切都公开化( 我是如此)。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愈是简单,愈是真实,愈是真诚。尤其是连队战友群,连队就是家……不论是战友群,还是一般的微信群,几乎都在群里了,所有祝福问候,都能收到,问候,都在微信群吧!
问候就在微信群的好,或许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中国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小到七八岁,大到七八十岁,能上网的都上网了,大都以微信为主(QQ微博等为辅),几乎都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家人群,亲朋好友群,单位群,朋友群,同学群,战友群等等。微信群,成了我们的小团体大社会。固然,也就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成为人们欢度各种节日的必不可少的好去处。
虚无实有2025.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