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人生:郑光荣书记的岁月长歌与精神丰碑
彭昌明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郑光荣书记定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我心中。他的形象不仅因对家乡满怀深情而熠熠生辉,更因在江西师范大学和省文化厅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仰,仁人志士真君子也。
郑书记的次子郑志山先生于2025年1月13日快递邮寄一部《小木诗文书画集》,小木是郑光荣书记的笔名,书册印制精装版,比正规出版物还精致。似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郑书记的大门,而在这扇门后,藏着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过往。
初次听闻郑光荣书记的事迹,是在1975年的青山湖江西师范学院,老师们逢人就说中文系有个好书记郑光荣,那个人一下子印记在心里。那时他在我心中已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我今天有幸捧起他的《小木诗文书画集》,才真正开启了与他跨越时空的对话。
翻开画集,首先入心的是浓浓的乡情。“故园桑梓梦魂牵,碧水青山绕屋前” ,从他的诗文中,我看到了他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宜黄东北部,有一个绿色环抱的小村庄一一郑家。一条名梨水的小河,村后,一半是竹林,一半是树林。从高处望去,整个村庄犹如一座美丽的公园。从孩提时起,就把这片竹林和树林当成乐园玩要,爬树掏鸟窝,在小伙伴们眼中它绝对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那是儿时的记忆,也是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故乡的溪流、山峦、田野,每一处景致都饱含深情。这种对家乡的热爱,从未因时间和距离而褪色,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从《乡情》文中。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我在龙南县新华书店与郑书记的相见的往事:
记得1996年,那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年份。郑光荣书记担任省人大教科文主任委员,来到了龙南县新华书店检查工作。彼时,我正担任县新华书店经理一职。当得知郑书记要来时,我的心中既兴奋又紧张。
郑书记一踏入书店,便立刻被店内的氛围所吸引。他没有丝毫的架子,微笑着和每一位员工打招呼,亲切询问大家的工作情况。随后,他开始仔细地查看书架上的书籍陈列,时不时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还向我询问一些关于图书采购、销售以及读者反馈的问题。
在交流过程中,话题逐渐从书店业务延伸到了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科学观。郑书记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他说,人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个经历都是书中的一页,我们要用心去书写,让它丰富多彩且富有意义。在谈及价值观时,他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不能被世俗的利益所迷惑。
对于文化科学观,他更是见解深刻。他语重心长说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新华书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要通过优质的图书和服务,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每一个渴望学习的人,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贡献力量。
那一天,我们畅谈了许久。郑书记不仅耐心地倾听我的想法和困惑,还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和关怀,让我收获满满当当。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和专注,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坚守原则和信念,更学到了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在了解郑光荣书记的过程中,我知晓了他与黄范杞女士那令人动容的婚恋情缘。他在“婚恋情缘”一文中写道:他们相识于青春年少的初中时期,彼时的郑光荣,心怀壮志,对未来充满憧憬;黄范杞温柔善良,才情出众。黄范杞也是宜黄人,初中的相熟悉的校友,黄范杞考入江西省卫生学校。他俩邂逅于百花洲,多年不见面,黄范杞由一个黄毛丫头出落出一个大姑娘了,圆脸,大眼睛,笑起来像花儿,性格文静、温柔。一见如故,互相道出姓名。之后吃饭,散步,送她回寄宿的姐姐家。第二天黄范杞和两位同学乘火车去郑州所在的部队医院报到,送别时错过时间,买站台票进站,目送徐徐出站的列车,郑光荣心中惆怅不已。从车站回来,几经周折写多封信才收到黄范杞复信,相互书信往来中建立深厚的革命感情。两人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终于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至此定居南昌,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在郑光荣为家乡事业拼搏奋斗的日子里,黄范杞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她默默操持着家庭,给予郑光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让他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工作中。每当郑光荣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黄范杞总是耐心地倾听,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开导他。而郑光荣也十分珍视这份感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会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他会为黄范杞讲述工作中的趣事,也会和她一起漫步在青山湖的小道上,分享生活的点滴。他们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平凡的日子里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遗憾的是黄范杞56岁时因病逝世,她时任江西省第九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
让我尤为难忘的是,我曾有幸与郑光荣书记,钟义伟副书记,钟善治主任等两次出游赣州市以及龙南县和上犹县等地。第一次出游,我们来到了赣州市八境台、郁孤台,在八境台畅谈苏东坡写赣州的八境台的诗:“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在郁孤台深聊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在灶儿巷和福寿沟,那里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有宋城墙和浮桥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郑书记就像一位渊博的向导,一路上给我讲述着这些宋城建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我们走进一家隐藏在巷子里的小店,品尝着当地的特色小吃。郑书记吃得津津有味,还笑着和店主拉起了家常,询问着店铺的经营状况和当地的生活变迁。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间烟火的亲近。
来到我的家乡龙南县,龙南是世界围屋之都,我们一同游览了壮观的围屋。那些气势恢宏的建筑让我惊叹不已,而郑书记则对围屋的建筑结构和历史意义有着深刻的见解。我一边比划着,一边给讲解着围屋在过去如何发挥防御和居住的功能,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围屋居民的有趣传说,他不时地补充完整客家人的族群文化。在游览过程中,突然下起了小雨,我们没有带伞,只好躲在一处屋檐下。看着雨幕中的围屋,别有一番景致。郑书记兴致勃勃地吟诵起了他即兴创作的诗句,我也被他的才情所感染,那一刻,时间都慢了下来,只有我们师生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意境之中。
第二次与郑书记、钟副书记、钟主任出游上犹县,由我和校友刘昌明陪着,这里也是我的亲家曾凡超同学的老家。我们去了美丽的上犹江陡水水电站(现称阳明湖)。我们乘坐着小船,在江面上缓缓飘荡。江风拂面,带来阵阵清爽。郑书记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感慨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他转头问我对眼前景色的感受,我们便开始畅所欲言地交流起来,从文学艺术到人生理想,无话不谈。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我受益匪浅。途中,我们还看到了江面上的渔夫捕鱼,郑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他们的捕鱼技巧,还和渔夫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郑书记让我们索性就在舟船上与船工们一起用餐,吃的鱼宴鲜嫩多汁甜蜜多味,至今难忘回味无穷。那一天,我们在山水之间度过了一段无比惬意的时光,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在这交流与互动中愈发深厚,从中我学到了郑书记亲民爱底层百姓的良好作风,真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988年8月郑书记调离师范大学后,担任了省文化厅厅长这一重要职务。在这个位置上,他手握重权,却始终坚守廉洁底线,成为了廉洁奉公的典范。面对各种利益诱惑,他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一些企业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文化项目的支持,带着丰厚的礼品找到他,均被他严词拒绝。他常说:“这些文化资源是属于人民的,我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谋福利的,绝不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在他的任期内,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化事业发展中。他积极推动各类文化研究项目的开展,为文化学者们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平台。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他大力支持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
他还十分注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鼓励文化工作者们创作更多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在他的倡导下,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民俗表演展览等,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的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本省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如今忆起我就读师范学院中文系时,虽然没有与郑书记有过正面接触,但他的一场报告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那天,学校的第二教学大楼301教室座无虚席,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待着郑书记。当他稳步走上讲台,那沉稳自信的气质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郑书记口才了得,不用讲稿,滔滔不绝可以讲一个小时。报告围绕着文学评论展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宏大主题融入其中,却又讲解得深入浅出。他引经据典,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民的论述出发,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实例,深刻剖析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指出文学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映照,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
在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时,郑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精准地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以及社会意义。郑书记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语言生动且富有逻辑性,让我们这些中文系的学子如醍醐灌顶。原本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郑书记的讲解下,与文学作品紧密相连,变得鲜活而有趣。这场报告不仅让我们对文学评论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文学爱好者,肩负着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使命。
郑光荣书记退休后,他担任江西省老年书画学校常务副校长,他依然笔耕不辍,在他的诗词中,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之情展露无遗。“风云国际思潮涌,社稷安危念始终。科技领航寻突破,民生改善意无穷。”从这些诗句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虽远离工作岗位,却时刻关注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心系国家的科技发展与民生福祉。他以诗词为载体,抒发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盼,对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
他还写道:“政策方针详探究,蓝图擘画韵长留。初心不忘情依旧,助力新程志未休。”退休后的他,认真研读国家的政策方针,为国家的发展蓝图感到振奋。他那颗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初心从未改变,即便离开了工作一线,依然希望能为国家的新征程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行文至此,挿叙一次我于十年前到郑书记家里做客吃饭,我怀着些许紧张又期待的心情,踏入了郑书记的家门。这次能有机会走进他的私人生活空间,我心里既兴奋又忐忑。
刚进门,郑书记热情地招呼我坐下,还笑着说:“今天先送一幅条幅赠送我书写的陆游诗予你,随之从书橱柜里取出一幅裱好了的字,我双手捧接着。郑书记又说:“尔后尝尝我的手艺,可别嫌弃。” 我连忙摆手,说怎么会。只见他系上围裙,那模样瞬间从严肃的大领导变成了亲切的居家大厨,这反差让我觉得十分有趣,足见郑书记平易近人,平常也是一样的烧火煮饭炒菜。
郑书记走进厨房,熟练地打开冰箱,拿出各种食材。我打下手,一边择菜,一边和他唠起家常,说说最近生活里大家遇到的难题,谈谈社会发展中的趣事。他的语气轻松随意,让我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
准备炒菜了,郑书记往锅里倒油,等油热的间隙,他还扭头跟我分享起他的炒菜心得:“这炒菜啊,火候最重要,就跟做事一样,得拿捏得恰到好处。” 正说着,锅里的油开始冒烟了,他迅速把切好的葱姜蒜丢进去,瞬间,厨房里响起 “噼里啪啦” 的声音,香味也随之弥漫开来。
在翻炒的过程中,郑书记手法娴熟,锅里的菜在他的翻炒下欢快地跳跃着。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笑着说:“有一次我在家炒菜,正炒得起劲,电话响了,是单位的急事,我就一边接着电话一边炒菜,结果差点把菜炒糊了。” 听到这儿,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郑书记也有这么可爱的一面。
不一会儿,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就出锅了。接着,郑书记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炒下一道。在他的忙碌下,一道道美味的菜肴摆满了餐桌。
吃饭的时候,我们一边品尝着郑书记的手艺,一边继续聊天。这顿饭吃得格外温馨,让我看到了郑书记工作之外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他不仅在工作上是大领导、好领导,在生活中也是个热爱生活、风趣幽默的人 ,充满活力有烟火气的人。这次在郑书记家里吃饭的经历,也成为了我记忆中一段温馨而珍贵的回忆。
郑光荣书记一年前以九十二岁的高龄走完漫漫人生长路,安然长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以郑书记为前行标杆,老实做人,谦逊低调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郑书记德才双馨、风范卓群、胸怀宽广、严于律己、刚正廉洁精神永远铭刻在江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更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与黄范杞女士的婚恋情缘,也成为了故乡人口中一段美好的佳话。他的《小木诗文书画集》成为了他留给家乡的宝贵财富,每当我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情的爱和高尚品德以及那份温暖而坚定的爱情。而我与他出游的那些美好回忆,在他家吃饭情景更是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宝藏,时刻提醒着我师生情谊的深厚与温暖。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热爱家乡,坚守原则,珍惜身边的人,为家乡的繁荣发展、为教育事业的进步、为文化事业的兴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他的严字当头、克己奉公的美德和精神在江西师范大学校园里、在江西省文化领域中,在江西的大地上代代相传,郑光荣书记的精神和英名必将在人世间长存!
202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