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话春节
文:段保明
旭日东升,今天北京开启了春运的第一趟列车,由此拉开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春运,举世瞩目的亿万人大迁徙开始了,先是学生,后是游子,匆匆忙忙赶在回家的路上与家人团圆。今年,联合国把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作为传统的民俗节日,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相传“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出现,吞食牲口,伤害人类,是上帝派紫微星下凡人间,制妖降魔,把怪兽锁牢,才使人间过上了平安日子。是人造了神,祈求日子好过,安安稳稳,平平安安。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过春节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怪兽,更不管大人们拮据的日子,只知道那天不挨大人的骂,不用干活儿,能吃顿饺子,还能挣压岁钱;再大一些,进了腊月,就帮大人们干些活儿,打扫家、擦玻璃,犄角旮旯的灰尘仔仔细细清扫出来,听着妈妈吱吱扭扭踩着缝纫机做新衣,大人们念叨,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过了这一天,人们像打了鸡血,精神抖擞,打扫采办,蒸年糕、办年货,把一年的积蓄统统花在年前这几天;成家后,才知道日子难过年好过,不多的碎银花在娃娃身上,给孩子买新衣戴新帽,别让人家笑话,也是给自己长脸。80年代,初一到初三,时兴走家串户拜年,十几个年轻人,穿上新衣服,媳妇儿涂脂抹粉,后生们油头粉面,先去主任家拜年,后轮流着拜,走街串巷,看看这家的房子,尝尝那家的好吃,往兜里装几支不同牌子的香烟,回到家整理,恒大、大前门、大光、中华、牡丹,不到一盒,总有十几种。串的腰酸背疼却其乐融融,在人家好看的立柜前坐着站着拍个合照,就记下了难忘的春节。到了90年代,电话普及,手机开始时兴,人们开始取巧偷懒,除了几个特殊朋友登门拜年,大多数友人通常在电话里问候,手机发几句话算是拜年。
今天,日子好过了,吃香的喝辣的,饺子吃的心烦,就想着天南地北的美食,从自个儿呆腻的地方去别人腻歪的地方,图个新鲜,图个不一样的眼界,南方人到哈尔滨、漠河滑冰溜雪,北方人到三沙、三亚雨淋日晒。
咱榆次人爱干净,楼房平房,总要翻箱倒柜,拾掇得一尘不染,玻璃擦得像没了玻璃只有框,图个自己舒心,别人看着舒服,更是为了营造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早已备好了春联窗花,火红灯笼串串灯,只等着除夕上午贴起来、挂起来,心急的等不到除夕,赶紧忙活贴上挂起来。北京却不同,在女儿家过年,走在街上,站在楼上瞅瞅看看,有些人家不擦玻璃、不贴春联,想想也是,两千二百多万人口的京城,三分之二是外地人,除夕到正月初四,几乎是空城,轿车根本不用限号出行,想咋跑咋跑,一马平川,像在大草原。
说着咱们最隆重节日的今昔,吃好穿好已成过往,追求的是精神世界,一年劳累,终于盼到年根儿能歇几天,好好吃,疯了玩儿,睡个自然醒,鞭炮惊不醒。微信上有一段话,过了年,动起来,迎着春风加油干,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着可圆!
【作者简介】段保明,山西榆次人,爱好文学,写一些散文、诗歌、游记、回忆录来记录日常生活。
(在线编辑:疏影横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