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文联是山东省首家登记注册的乡镇文联。2025年1月3日,六汪文联隆重召开一年一度的盛大年会,会上,举行了书籍首发仪式,推出《六汪村庄》《六汪人物》两部著作。六汪镇党委书记楚冰,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德超等领导向与会来宾赠书,气氛欢快而热烈。1月8日,书的作者张存民先生和明振星先生又把这两部书捐献给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档案馆,由该馆永久收藏。这两部著作,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六汪镇的村庄和人物,具有史料价值。

六汪文联2025年年会合影
作者简介
《六汪人物》作者张存民 男,生于1962年9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就职于黄岛区人民法院,现已退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法官文联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会长,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文联支部委员会书记,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六汪镇志》主编,“锦绣六汪”乡村记忆系列丛书总编辑。

张存民
《六汪村庄》作者明振星,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历任诸城市直机关党委委员、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2022年退休。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锦绣六汪”乡村记忆系列丛书副总编辑。

明振星
著作简介
《六汪人物》全书分“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三大部分,共三章十九节。人物传略主要记载在六汪历史上有突出影响的古代和已故近现代人物。“人物简介”以简介的形式,介绍革命烈士、老革命军人、各级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和见义勇为者、党政机关副处级以上人物、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界人物、企业界人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能工巧匠,共十类人物。“人物表”列表介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各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历任镇级党委书记与行政机构负责人、各领域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现任各村党支部书记等。以人名计,约1200余名。以传略或简介形式呈现的计400多人。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录六汪人物的资料书。
《六汪村庄》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六汪75个自然村的历史与现状。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探访过程,村名溯源、基本村情、经济状况、乡村建设、名胜古迹、民间传说、特色地名、革命英烈、村著名人物、村庄荣誉、现任党支部书记简介等。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六汪各村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书。
《六汪人物·序》
葛春臻

《六汪人物》
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处北温带,东临黄海。此地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六万年前即有人类居住并繁衍生息。
六汪镇上古属莱夷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属古琅琊、安陵邑,世界长城文化遗产齐长城横亘于境内。西汉时期祝兹侯国在境内柏乡。后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至明清时期,境属古胶州。当今,已然是青岛西海岸新区西部经济文化重镇。
时代更替,岁月悠悠,人文精灵,千古脉脉。一方水土文化的赓续发展,离不开人物的支撑延绵。人物,乃一方土地上有影响、有建树、有代表性的个体。一方人物优秀的思想、事迹、修为、德业,或口口相传,或笔墨纪之,彪彪炳炳,鼓吹休明,皆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
在六汪这片肥润的土地上,历代先民生于斯,长于斯,铭于斯,歌哭于斯,繁衍于斯。
明代之前,因战乱兵燹等原因,六汪人物鲜有记载。六汪最早的人物记载,当来自于六汪齐长城下出土的“荆公孙敦”。该青铜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山周村齐长城脚下。器内壁铸铭文3行15字:“荆公孙铸其善敦,老寿用之,大宝无期。”经史学家考,先秦时期齐国未见人名有“荆公”者,仅知荆为东境上邑,有可能公孙以邑称氏,荆是邑名,公孙则是人名。又联系古文字中荆、景、京相通,此青铜器铸于春秋晚期,恰如齐景公年代相近,“荆公孙”可以解为“景公孙”。《晏子春秋》记载,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琊。”是否与齐景公有关,尚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史料记载,西汉祝兹侯国,在六汪柏乡。司马迁《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载:“吕荣为祝兹侯。”《史记•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载:“元年五月丙午,侯刘延元年。五年,延坐弃印绶出国,不敬,国除。”《西海岸大事记2021》亦载: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前180年)五月,设祝兹侯国,封高后族侄吕荣为祝兹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封其弟胶东康王刘寄四子刘延(年)为祝兹侯。
明代永乐年间,有赵氏自南直隶徐州迁至六汪河北村定居,五传至弘治年间贡生赵本。赵氏一族明清两朝在胶州及胶东地区声名显耀。据清代《胶州志》等志书记载,赵氏一门8位进士,14位举人,23位贡生,51位监生;另有世袭镇抚2人,总兵、游击各1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百年时光,六汪镇和全国各地一样,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可纪可传的人物。其中,有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革命烈士;有建国前从事地下工作的老党员;有戎马生涯、戍卫边疆的解放军指战员;有扎根六汪、建设家乡的基层优秀干部;有名誉乡闾,为人师楷的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也有南庄北疃,乡人皆识的能工巧匠、乡村名医等等。这些六汪人物,热爱新中国,建设新家乡,是六汪这片热土上文章道德之血脉延续,也是新时代六汪人文脉络的重要支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时值日新月异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六周年,六汪镇党委政府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组织专班在纂修《六汪镇志》的同时,编纂了《锦绣六汪》系列丛书。《六汪人物》乃其中之一。该书集入各类人物400余名,是六汪镇历史上第一部古今人物志书。编辑人员史海数沙,广征博取,艰辛搜剔,披阅三载,厥成卷帙,功不唐捐,善莫大焉!
《六汪人物》出版,有利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有利于六汪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传承六汪古今文章道德,使其有裨教化;亦为后人研究传承六汪文化提供重要的人文史料记载。
幸逢盛世,吾辈徜徉于齐长城下,慨然她以跨谷惊虹般的气势、饱经沧桑的身躯护佑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勤朴生民,彷佛看到先民们筚路蓝缕,击壤而歌。历代先贤们谁不是这片土地上文化传承的“人物”呢?浩荡春风,吹拂着胶河两岸的明楸清槐,年年新芽,枝繁叶茂,昭示着滔滔岁月长河中,六汪人后代许许多多“风流人物”会应运而生,生生不息。
谨以此文,俯首而拜:
向六汪历代先贤表示深深敬畏!
向六汪英雄烈士表示深深敬仰!
向六汪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表示深深敬慕!
向六汪见义勇为者、能工巧匠们表示深深敬佩!
《六汪人物》主编张存民先生,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余挚友也。该书欣然成就,付梓之际,嘱余作文以纪之。诚惶诚恐,恐有错讹言辞愧对先贤。草成弁言,以附骥尾。是为序!
六汪邑人 前徐家庄葛春臻 二零二四年秋志于烽台顶
(序作者葛春臻 男,生于1962年5月,六汪镇人。中共党员。国家三级高级法官。曾任黄岛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岛区司法局局长等职。退休后致力于黄岛区琅琊文化的探讨和发掘。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擅长古典诗歌的创作,对黄岛区山川岛海、名胜古迹、风物乡情多有吟咏抒怀,创作诗词歌赋一千余首。辑注有《琅琊台诗存》《石门寺诗留》《秋怀》《镜庵诗稿》编辑。)
《六汪村庄·序》
张存民

《六汪村庄》
与明振星相识,缘于《六汪镇志》。
2023年5月份的一天,突然接到镇政府办公室的电话通知,让次日上午十点去镇政府开会,研究编纂镇志事宜。次日上午,按时来到镇政府会议室,工作人员告知,书记正接待客人,先在会议室稍等。工作人员给泡上一杯茶,便忙去了。我刚落座,便有一人推门而入,也是跟我差不多的年纪,略胖,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我忙起身相迎,与之握手,并投一询问的目光:您是?来人爽快的回答:我是明振星,来开会的。
听到明振星这个名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这老兄也是来参加镇志会议的。与其本人虽未谋面,但他撰写的六汪村庄探秘发布于多家网络媒体,我看过其中数篇,也听我们文联的朋友数次说起,都深表敬佩,就连六汪镇党委李书记都非常关注支持。这不,专门邀请来参加镇志编纂,可谓慧眼识英才。
与明振星一番寒喧,从内心表达敬仰之意。我也自报家门,向他介绍自己。他对六汪文联也极其关注,对文联的发展现状表示赞赏。我俩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有许多共同语言。论及双方年龄,竟是同龄同月,明振星长我二十六天,故尊其为兄。
上午的会议时间很短,党委李书记和徐镇长及部分党政成员参加了会议,主题就是开展《六汪镇志》的编纂工作,由六汪文联牵头,成立编纂委员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编纂工作。中午,分管领导请我和明兄共进午餐,又商讨研究了编纂镇志的相关细节,明振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对他又多了几分了解。
转眼到了6月30日,镇党委政府在祝兹博物馆隆重举行了《六汪镇志》编纂启动仪式,邀请区史志办领导参加会议,并请区领导揭牌,我和明振星兄参加了会议。7月1日,《六汪镇志》编纂办公室正式成立,我和振星兄成了镇志办的同事。没成想已经退了休的人,本该轻松了,却又过上了朝九晚五的日子,比在职上班时还忙。
明振星是六汪女婿,可谓半个六汪人。其妻宋金英女士祖籍六汪镇,后考入昌潍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诸城县林业局工作,与明兄郎才女貌,喜结连理,现已退休。明振星生于1962年农历8月,祖籍是高密市阚家镇,1979年考入昌潍师专中文系,是该村第二个大学生,可谓少年才俊,一时轰动乡里。参加工作后,曾任诸城市直机关党委组织委员、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于2022年8月退休。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数次受到诸城市委市政府记功、记大功奖励,曾被授予“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参与编写了《诸城县教育志》。1986年,在诸城县机关党委工作时,在《山东史志通讯》上发表《对地方志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文,受到上级领导关注。在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工作期间,主持编写了《诸城市水利志》。2022年6月,明振星回到老家,探望、照料卧病在床的老母亲,闲暇之余,整理挖掘明氏家族的历史传承脉络,编纂成书《明氏家谱》。
振星兄才华横溢,本是科班出身,中文功底深厚,文笔简洁凝练,叙事细腻质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再加上为人勤勉,笔耕不辍,故多有著述。2022年明兄编著《传承之路》一书,详细纪录了潍坊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戏剧”等非遗资源,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其中对每项技艺的文化内涵、工艺流程、延续完善等描写详尽,极其专业,倾注了明兄大量心血,现已公开出版发行。
《六汪镇志》的编纂正在有序推进,这项工作面广量大,时间跨度长,史料浩如烟海,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振星兄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工作中,他利用自身优势,向同事细心传授志书撰写经验体会,主动承担复杂章节的撰写,在整个团队中起了骨干作用,深得团队同事爱戴。
“锦绣六汪”系列丛书之一《六汪村庄》,即将付梓,这是振星兄又一力作。他用一年的时间,自驾车辆,行程上万公里,跑遍了六汪全镇七十五个村庄,访问干部群众四百多人,拍摄图片上千幅,并深入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不顾酷暑严寒,风雨无阻,为一条线索、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跋山涉水,追根溯源。晚上挑灯夜战,对资料甄别完善,终于完成了这部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集史料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宏篇力作,填补了六汪镇这一领域的空白,是宣传推介六汪的最佳文化礼品。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明振星来自文学巨匠莫言先生的故乡,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质朴的家国情怀,从高密西北乡走进青岛西海岸。踏遍青山人未老,他现在成了完全的新区人、六汪人!他把晚年和余热奉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把身心献给了这片热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振星兄退而不休,重整行装再出发,以他火热的情怀,精湛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故事,为社会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追求,永不停歇。
我与振星兄相识时间不太长,但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我们将成为毕生的朋友。在《六汪村庄》付梓之际,零零碎碎的写下这些文字,聊以为序。不当之处,请振星兄和读者海涵。
张存民
2024年11月11日
(序作者张存民, 男,生于1962年9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就职于黄岛区人民法院,现已退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法官文联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会长,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文联支部委员会书记,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六汪镇志》主编,“锦绣六汪”乡村记忆系列丛书总编辑。)
(本文作者日月星辰,男,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在“都市头条”开设的栏目,主要内容:(1)六汪乡村记忆;(2)各地非遗人物。提供线索可私信或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