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往事回忆~难忘新训分配
作者:李永合
在部队历练过的人都深知,新兵那三个月集训后的分配,无疑是人生旅程里意义非凡的岔路口。对三十多年前的我而言,这次分配更是如同命运的大手,彻底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
彼时,怀着对军旅生涯的无限憧憬和满腔热忱,我告别校园,响应号召,毅然投身前往祖国的大西北在敦煌当时汽车77团接受新兵训练。寒冬腊月,天寒地冻。训练场上的日子艰苦又紧凑,每日重复着枯燥的三大步伐训练,在急促哨声下慌乱应对紧急集合,挑灯夜战准备各类理论学习考试,甚至还要面对清理旱厕这类脏累活儿。忘不了紧急集合睡通铺找不鞋的情景,忘不了半夜一个人单独杠枪站岗的情景,忘不了新训考试没有通过,赖班长着急踢我屁股的情景,更忘不了当新兵天天盼望着家信的情景。然而,时光飞逝,这段艰苦的日子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幸运的是,集训结束后我从敦煌教导大队首先幸运被调配至青海省会西宁,避开了条件更为恶劣的高原部队青藏线,不用去从事诸如做饭、喂猪、站岗放哨等繁重艰苦的任务。
记得那是春节刚过的二月,春寒料峭,寒意依旧袭人。上千名新兵结束了整整三个月的集训,即将奔赴各自的部队岗位。犹记从敦煌柳园火车站驶向西宁的列车上,一节节车厢里挤满了身着戎装的新兵。那趟绿皮火车,沿着漫长蜿蜒的铁轨,晃晃悠悠地前行,全程耗时十几个小时。
车厢内,新兵们姿态各异。有的斜靠着座位靠背,双眼微阖,长途的颠簸让他们面容憔悴,满脸尽显旅途的疲惫;有的三两结伴,脑袋凑在一块儿,低声交谈着,眼中闪烁着对未来军旅生活的好奇与期待,偶尔因同伴的一句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还有几个坐在角落的新兵,正着急悠闲地偷偷磕着瓜子,瓜子壳不时从指缝滑落,清脆的笑声在车厢一隅回荡;更有几位新兵,翻开书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周遭的喧嚣丝毫干扰不了他们。
而我,目光落在过道中忙碌的列车员身上。只见他额头上布满细密汗珠,每一滴都在灯光下晶莹闪烁。他在拥挤的人群中不断穿梭,一会儿抬手规整行李架上杂乱的行李,一会儿俯身耐心解答乘客的疑惑。他的每个动作都透着疲惫,却又彰显着职业的坚守。见此情景,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不由自主地快步走到他身旁,礼貌地借来扫把,开始清扫车厢。
我弯下身子,仔细清扫每一处角落,纸屑、瓜子壳等垃圾像是被施了魔法,乖乖地聚成一堆,随后被我小心扫进簸箕。清扫完地面,我又拿起抹布,一丝不苟地擦拭桌椅。每一张桌子,我都反复擦拭多次,抹布经过之处,灰尘尽数褪去,直至桌面洁净如镜,能清晰映照出人影。那些原本沾有污渍的椅背,在我的擦拭下重焕生机。那时车厢还没有如今便捷的电烧水设备,只能用壶烧水。我便主动帮列车员提水,再一杯杯递到新战友手中。看着战友们接过水杯时脸上浮现的笑容,我的内心也满是温暖。
我的忙碌身影引起了车上接兵干部的关注。待我稍作休息,接兵干部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亲切地与我攀谈。他轻声问道:“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什么学历?家是哪儿的?”我立刻挺直腰杆,站姿笔挺,毕恭毕敬地详细作答。接兵干部听得极为专注,一边点头,一边拿起笔将我的信息仔细记录在本子上,那认真的神情仿佛在告诉我,我的回答对他意义重大。
夜幕悄然降临,天边渐渐泛起橙红色的晚霞,如同一幅绚丽的油彩画,给整个天空增添了一抹浪漫气息。火车经过近一天的颠簸,终于抵达西宁。清晨,两辆解放牌大卡车早已等候在车站门口。我们下火车后迅速集合登车,半小时后,车辆停在了部队礼堂前的训练场上。
我们这些新兵依次下车,在训练场上迅速整队,准备接受点名分配。我站在队伍中,心脏砰砰直跳,内心既紧张又期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可能被分配到的各个连队,完全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去往何方。
突然,点名干部大声喊道:“李永合,出列!”这一声呼喊,宛如一道惊雷在耳边炸响,我瞬间愣住,心里猛地“咯噔”一下,着实被吓了一跳。还没等我回过神,公务班的老兵已快步来到我身边,热情地帮我拎起行李,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说道:“恭喜你,被分到机关,给团首长当公务员!”
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置身于美梦中。回想起火车上的种种,我恍然大悟,或许正是我主动帮忙清扫车厢、擦拭桌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让接兵干部看到了我的勤劳、主动和责任感。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竟在不经意间彻底扭转了我的军旅命运。这让我深刻领悟到,细节决定成败。人生之路漫漫,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有可能成为命运转折的契机,恰似一颗微小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便能破土而出,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
作者简介:
李永合,出生于诸葛亮故居,南水北调发源地人。从军二十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约600余篇(幅),约50万字。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报告文学集《军魂》。20多篇作品被选录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好作品》,被全国数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撰稿人。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