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隆重长久,如此极尽奢华,如此义礼并重的农历年,近几年来不论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年味越來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甚至有人预言,再过十年二十年,年就淡化到没人再过的地步。(持此观点者的年龄段涉及老中青)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年味变淡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及快节奏的生存状态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如果能客观地辨证地看待这一现象,就会云开雾散,茅塞顿开了。其原因大致如下:
(1)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农村乡镇的撤并与村庄的迁移、消亡和生育率负增长趋势的加剧,大量的农民弃耕进城,城镇居民逐级逐层涌入更上一级的城市,使之占居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一下子显得荒漠空旷、萧瑟冷寂,甚至凄凉!人是大地的主载,哪里失去了人脉,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商道和烟火气,自然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2)随着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群众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重要节假日交管部门的利好惠民政策的实施,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锁门闭户,自驾车举家外出旅游度假,这成了新的时尚和过年的方式。
(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无庸置疑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水准滑坡,宗族观念萎缩,亲情淡化,友情功利化,价值观念畸形发展,有钱是英雄,无钱是狗熊的潜意识在相当一些人群的头脑中甚嚣尘上,一些优良传统日渐式微,亲不过三代已衍化成了亲不过两代甚至一代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有目共睹的。昔日那种血亲的维系已不甚牢固甚或纤若游丝,若即若离。那种"围炉闲坐,灯火可亲″的氛围几乎荡然无存。更多的是一种短暂的形式化的过程与敷衍。
(4)随着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现代高科技的普遍应用与推广,四季各种新鲜蔬菜的大量供应,家用电器的普及应用,平时的吃穿日用,远比过去那个时代过年还要丰沛先进的多,快捷方便的多,大量购买囤积年货的现象并不多见,那种仅盼望过年才可大鱼大肉,肥吃海喝,大快朵颐的念头不复存在。有不少家庭在酒店订餐吃年夜饭或过年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年味与享受。
(5)曾经被誉为全球华人"年夜饭″的春晚水准,每况愈下,硬伤不断,可谓连遇"滑铁卢",屡遭观众吐槽与拍砖,甚至遭业内人士的炮轰与抨击,这台寄托着十几亿华夏儿女厚望的精神大餐,越来越差强人意,寡淡乏味,除过花里胡哨的舞台豪华包装和赤裸裸的广告之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作品难觅其踪,令观众感到晦气和失意,有人根本不屑一顾,有人看不到一半便关机了。指责大倒胃口的有之,指责劳民伤财,玷污艺术的有之,甚至呼吁叫停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6)网络信息时代,电视、电脑、手机等成为家庭、个人必备工具,多媒体方兴未艾,自媒体公众号蓬勃发展,"一机在手,走遍全球″,"躺在床头,全球旅游",使书信拜年走向消亡,微信拜年渐渐淡出视野,电话拜年尚可维系,视频拜年祈福分分秒秒,新的形式不断成长。
(7)禁放令的频布与实施,在城镇出现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尬尴,即使同一地域也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局面。这些元素的弱化,极大地降低了年味的盛况和浓郁气氛。另外,在农村的常住民以麻将牌为主的棋牌成了静夜的另一种"年态″,在大城市和地县级市的贺岁电影也吸引了部分以中青年为主的观众,这些因素的分流,也使昔日农耕时代的那种熙熙攘攘,你来我往的热闹场面大为削弱。
(8)全球动荡不安,民族冲突不断,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外需受阻,内需不振,厂矿倒闭,外企迁移,失业人数剧增,车房借贷、就业、就学、就医、婚嫁、贸易等等"压力山大″,内耗、"内卷"与"躺平"等现象时有出现,极大地削弱了"年味"的耐久度、浓烈度和幅射力。
总上所述,我们明白了这些缘由,就会走出迷茫和困惑,感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了。不管怎样说,事物总是向着正确的方向,最好的方面发展的。年文化是华夏民族根深蒂固的终极信仰,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层面的积极意义。过年这个相对较长的仪式永远不会消亡,"礼仪之邦″的"礼尚往来″旗帜永远不会倒下,过年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今后将会更加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悠久的公序良俗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会生生不息,蒸蒸日上,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文化自信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总而言之,年,可以打上新时代的烙印,具有新时期的特征;年,可以简约,可以进化,可以多元化;年,可以移风易俗,舍弃糟粕,吸取精华;可以取掉繁文缛节,陈规陋习。昔日的年味,虽永远再也找不回来了,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新鲜总会代替陈旧。但是我们坚信年味将会不断激浊扬清,此消彼长,走向更加令人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绚烂多姿,异彩纷呈的新天地。没准儿有朝一日一个别开生面,呈现各自地域文化特色的年味儿悄然形成,浸润民众心头,掀起新的最炫民族风!
作者:魏孝元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初稿
腊月十二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