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簋”导“邢”
刘孟领
在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邢台,素有“五朝古都”之称,其中祖乙迁邢、邢侯之国等古都名片,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炫耀着“华北第一城”太行泉城美丽邢台的生动形象。
“邢侯簋”,邢台国宝。
2007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海外寻宝栏目中专题介绍了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件国宝重器——邢侯簋。
邢侯簋,为西周国家级文物,系国家一级文物。
邢侯簋,高18.5厘米,在头颈腹间有四个对称的兽耳,器身上的纹饰精美,腹上铸有象纹,底部矮圈足上有龙纹。重要的是,有着3000多年的邢侯簋内的底部铸刻着青铜器铭文,共68个字。
邢侯簋铭文:
隹三月,王令荣众内史,曰: 菪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鲁天子。濒福克奔走天下,帝无终令于有周,追考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典王命,乍周公彝。
义释铭文:
某年三月,周王命内史大臣荣说成王封周公的儿子到邢国做了国君,周王赐与邢国州人、重人、庸人的三城臣民,邢侯感激周王的赏赐,用吉金铸造礼器,即邢侯簋,举行了隆重告祭于周公。
但,可惜的是,邢侯簋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其曲折唏嘘的故事,令人难受。1921年,正是中国军阀混战年代,邢台的盗墓贼趁机盗掘了大批珍贵文物,卖到河南洛阳的文物市场上,其中的邢侯簋,叫英国籍的希腊巨商尤莫伐拉斯买去。他并不知这件珍贵的青铜器的价值,回国后便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1935年,我国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傅振伦(邢台新河人)、尚严二位一同去英国参加英国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发现了邢候簋。傅振伦他们当即要求拓下了此片。经众多专家研究得知,它是邢侯因为自己祖上的荫庇及自身的才能,而得到了周王的封赏。为了称颂周天子的才能,也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周公于邢侯初封时(成康时期)铸造了此国宝重器。邢侯簋,历经千年沧桑,依旧灿然绽放。
“邢侯墓”,国保单位。
1993年,在邢台市信都区葛家庄发现邢国墓地,经过发掘,这个墓区的墓葬大多经过盗掘。现为国家一级文保护单位。
邢侯墓地,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草原的交接地带,往南2公里便是七里河,往葛家庄村北100米即是。邢国墓地的石碑说明:“邢国是西周王朝封建的诸侯国之一,在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在墓地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的100万平方米范围内,已发掘墓葬2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其中大型墓葬6座。
邢侯墓,是周武王周公旦的第四个儿子姬苴的葬身之处。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姬苴常在太行山打猎,他发现太行泉城,沃野无际,百泉竞流,山清水秀,宜于生活。于是,他便把这个吉祥之地报告给了周成王。周成王为报答周公旦对自己的大力辅佐之恩,便封姬苴为邢侯。《史记》、《元和志》、《一统志》、《顺德府志》等书记载:“成王封周公四子为邢侯。”邢侯统辖邢地,开拓疆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称雄北方。他的子孙即以国(邢)为姓,在邢地繁衍生息,以至于今。
在发掘邢侯墓过程中,出土各类器物1500余件(青铜器、金器、漆器、玉器等)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密集分布着西周邢侯、贵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遗址。邢国墓地的发现,为深入研究先商文化及商祖起源、祖乙迁邢地望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006年,邢国墓地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邢国墓地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商祖乙,迁都于邢。
祖乙为何迁都这里?一是邢地先商和商代经济较为发达,二是邢地地理位置优越,适宜定都。这是自然物质条件,而重要的是当时商朝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逼迫不得不迁入邢地。
祖乙即位之时,社会因素有三。一是他接手的是一个残局,政局不稳,王族成员之间明争暗斗,多有矛盾,并有人羡慕王位,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二是黄河堵塞,经常患水灾。再加上相地都城(河南内黄)人口较多,自然资源不能满足商王朝贵族们的奢侈之需,为摆脱物质缺乏困境,被迫迁都。三是由于商朝国力衰弱,都城南部的兰夷、班方等少数夷族乘机北上,不断侵扰,受到动荡。
面对如此困境,作为宰相兼国师的巫贤,借用神权辅助皇权,编造天意神授的故事,说邢台是龙腾之地,并说服国人大臣,最终从相地迁都邢地。
祖乙迁邢使得邢台成为了商朝的政治中心,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数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提升了邢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邢台建城史上的第一个高光时段。邢台园博园(现改为规划展)南门口那组气质辉煌的雕塑生动地展示了“祖乙迁邢”的雄姿盛况。
“古邢台”,碑刻说话。
在邢台市第一幼儿园内,可见廊亭下的“古邢台”石碑(高2.4米,宽0.8米,厚0.38米),默默诉说着邢台文化之旅,邢台历史之脉络,邢襄改革之源。
古邢台碑,矗立在古城府衙西北角。据清府县志载,府通判厅东有石刻“古邢台”三字,并引用知府李攀龙《登邢台诗》:
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
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
孤城自老风尘色,傲吏终渐岳牧才。
便觉旧游非浪迹,至今鸿雁蓟门回。
上世纪末,邢台市在顺德路进行改造时,发现了“古邢台”石碑,确实发现此处有夯筑台基,证实了清府县志记载属实。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为京畿地,经祖辛、沃甲、祖乙等王,历时百余年。公之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国,筑邢城,建邢国,统辖邢地,历时400余年。
真所谓:
【循】规蹈矩是非明,
【簋】铭邢侯祭周公。
【导】德齐礼拓江山,
【邢】车可鉴祖乙名。
【历】历如画浩长河,
【史】不绝书古州情。
【悠】扬宛转色凝重,
【久】安长治祥瑞呈。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