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if domainstr!='www.zdwx.com'>
图文
#if>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if domainstr!='www.zdwx.com'>
文集
#if>
标签
首页
\
文学
\ 🌹《饽饽哒🥮》🌈🥗🍊中国梦💞爱心行🍀🌻🪴(二三壹零)🍷🥟🎋
🌹《饽饽哒🥮》🌈🥗🍊中国梦💞爱心行🍀🌻🪴(二三壹零)🍷🥟🎋
精华
热点
2025-01-19 17:33:45
4050
阅读
关注
在北京
点心(饽饽)就是年味儿!
文/选自网络
满洲饽饽为
“国家供享神袛、
祭祀宗庙及内廷殿试、
外藩筳宴、又如佛前供奉,
乃旗民僧道所必用。
喜筳桌张,
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
其用亦大矣”。
——
道光二十八年所立
《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
2000 多年前的《周礼》
中就有关于糕点的记载,
只是那会儿的糕点
与如今我们认知的糕点
相差甚远。
等到唐宋时期,
糕点发展为商品,
记录北宋的《东京梦华录》
和记录南宋的《梦梁录》
《武林旧事》中,
关于糕点已经有了
极其丰富与细致的记载。
旧时,
人们将糕点俗称“饽饽”。
“饽饽”一词始于元代。
元代迁都燕京(北京),
从西域带来了奶味糕点;
明代时
江浙人纷纷迁居北上,
一些糕点商人
便在京开办了南果铺;
等到清代建都北京,
又带来了满族糕点,
南北糕点
相互借鉴、融合,
一并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加上满族人
素来注重面食制作,
康乾盛世时,
饽饽铺早已成为
京城的一大重要行业
。
清代饽饽铺
由南北两岸组成。
南岸主要由在
京的
江浙糕点商经营;
北岸又称京案,
由京城、通州、保定
糕点商组成,
制售
京式糕点,
也就是那会儿
经常看到的
满汉糕点和清真糕点
。
汉族糕点
喜用猪油、
满洲饽饽较多用奶油,
清真糕点多用香油
。
彼时,
京式糕点达到了鼎盛高度。
正如开头引用的记载,
当时的满洲饽饽是
供享、神祈、祭祀、
筳宴、节庆、红白喜事等
场合的必备食品
。
正明斋、九龙斋、
聚庆斋、明华斋、
瑞芳斋、桂英斋等
都是那个时代有名的
招牌字号。
不少如正明斋,
所制糕点还是宫廷贡品,
且种类繁多,
做工精致,用料严苛
,
比如芝麻
都须去皮才能用,
还有在整理文献时
看到过数次的不灰木,
也就是北京西山
树根化石制成的木炭,
用此木炭烘烤点心
才可呈进宫。
而市场的繁荣
也可从门面装饰可见一斑,
不仅品牌自有牌匾,
多以名家题书的颜体字居多,
辅助的招幌也是相当直接,
通常挂于门面外部,
内容以吉祥图案、
糕点模型或是店内
现阶段在售卖的糕点为主,
一目了然。
点心包装也是自成一派。
如果是带往外地送礼,
会有专门的木制匣子。
如果是买八件儿送礼,
糕点会装在蒲包里
,
里面会垫上
草纸、油纸,以防破碎和走油,
一般是二斤一份,
包得方方正正,
上面再加盖
一张糕点铺子的大红“门票”
,
印着店铺的字号
或是产品的宣传单等,
最后用白麻绳捆好
(清真糕点铺用粉红麻绳),
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
这种包装模式
慢慢退出了市场,
后面逐渐被长方形纸盒取代
,
但是最后贴上门票的方式
还是保留了下来。
很多传统糕点品牌,
比如稻香村,
至今售卖的礼盒上,
还是会
贴有稻香村的门票。
虽然北京
近代经历了动荡年代,
但根据 1936 年 6 月的
《北平市商业调查表》显示,
当时北平
共有糕点业户 206 家,
糕点业工会会员 175 家,
从业人员达 1263 人,
仍可见当时的规模。
到了
抗战时期,
因为实行配给制,
很多糕点铺得不到
面粉、糖、油等原料供应,
只好关张。
解放后,
老字号的糕点铺
已经所剩无几
。
1960 年前后,
开始实行
买糕点收糕点票的方法,
那时候的糕点票,
可是典型的稀缺品,
不少票证是要挨到节日
才能得到,
除去节日走动的量,
每个人可能也就只能
分到一口。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北京,
至今都还对京式糕点
情有独钟。
———The End———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94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