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韵识典】下部11篇(新韵安韵部)
问候,
寒暄。
词语“问候”是一个常见的词,出自《无双传》意思是问好,问安。例:《红楼梦》第四八回: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
词语“寒暄”出自《南唐书》。意思是问候与应酬,有几层意思:因暄字有温暖的意思,所以现在的寒暄泛指见面时彼此问候起居或泛谈气候寒暖之类的应酬话。寒暄语可以让沟通与交际的渠道变得顺畅。
猴戴冠,
鹤乘轩。
典故“沐猴而冠”出自《史记》。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约法三章,取信于民。可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了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百姓怨声载道,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典故“鹤乘轩”出自《左传》。春秋时期,卫国的姬赤上位成了卫懿公,他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还专门把大夫乘坐的车子(轩)给鹤乘坐。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借口让鹤上前线,不抵抗就做了鸟兽散,于是,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坠车王俭,
落水褚渊。
典故“王俭坠车”出自《南史·谢超宗传》:王俭,字仲宝,出生于郎谢王家。他早年失去了父亲,由叔叔抚养长大。从小就努力学习,从不放下书。后来成了南齐著名大臣、文学家。王俭在担任仆射(yè)职务期间,有一次在车上不小心受惊坠下车来,被谢超宗称之“坠车仆射”来嘲戏。
典故“褚渊落水”出自李翰的《蒙求》:褚渊,字彦回,早年便有声誉,深受宋明帝所信任。后来背叛宋,帮助萧道成建立南齐,成了南齐开国元勋。一次,褚渊为王僧虔送行,不慎落水,被救起后狼狈不堪。谢超宗称其是“落水三公”,并嘲讽他天地不容,是连河伯都不愿意接受的人。
韩信无由案,
于谦有理冤。
典故“成败萧何”出自《史记》。西汉的萧何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便想除掉韩信,萧何又给吕后出招,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
典故“意欲成狱”出自《明史纪事本末》。明代的于谦,是一个正直清廉的好官,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掠,于谦力排众议,守住了京城。由于他当时拥立代宗,明英宗被放回之后,抽了一次复辟。以徐有贞为首的几个奸臣就想以“谋逆”罪害了于谦。可是一点把柄也没有,徐有贞却以“意有之”给定了罪。
周处知非能改,
陈桓怙恶不悛。
典故“周处除三害”出自《晋书》。晋朝时期,宜兴县的山中有白额老虎,大河里还有蛟,还有一个横行乡里的周处,被百姓称为“三害”。周处见人们恨他,就去把老虎与蛟龙都打死,然后就去找陆机、陆云兄弟请教如何做人。陆云说只要有心改过,哪怕是朝闻夕死也值得。周处真心改过,成为驰骋疆场的英雄。
典故“怙恶不悛”出自《左传》,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春秋时期,陈国的陈桓公叫妫(guī)鲍,有的国家联合陈国进攻郑国,郑庄公寤生为了自保,特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和好。不料,妫鲍瞧不起郑庄公。有人劝妫鲍对邻国要仁爱和友善。妫鲍不听,坚持错误。后来郑国出兵进攻陈国,陈国被打败。
丁良匠可研风扇,
鲁巧师能制木鸢。
人物“丁缓”是西汉末期人。据《续博物志》载:长安有一位叫丁缓的能工良匠,是个惊人的发明家,发明之一就是一组联动的风扇:“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室生寒。”按这一记载,早在公元前后,丁缓就制造出了直径为一丈的巨大轮式风扇,并且多达七个,靠手摇操控。
故事“制木鸢以窥宋城”出自《鸿书》。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无人机,最早的无人机叫“木鸢(yuān),其实就是风筝,是墨子与公输班(鲁班)用木材制成的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飞翔三日不落。《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就是说,鲁班当时的风筝就是为了窥测宋城军情的。

罾口决堤,穷途于禁;
马陵削树,末路庞涓。
故事“水淹七军”出自《三国演义》:关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命将军于禁为主帅,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去救樊城。于禁在城北罾(zēng鱼网)口川驻扎。关羽登高观望,又赶上襄江水势汹猛,遂生水淹七军之计。最后是关羽放水,七军兵士淹死无数。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了,庞德被生擒。
典故“马陵削树”出自《史记》。战国时期,齐魏交战,齐兵军师孙膑利用魏国大将庞涓急功轻敌的思想,诱敌追击,并利用马陵道旁的险阻伏下弓弩手,在道旁的一棵大树干上削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夜间魏兵到来时,齐军万弩齐发,全歼魏军,庞涓知道中计,自己穷途末路,便自刎而死。
李白酌酒,一樽邀满月;
苏轼怀人,两地共婵娟。
诗仙李白的一首著名的诗《月下独酌》。写的是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最有意思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原来狐独的我,举杯邀到了明月,加上自己的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诗句“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婵娟”本来是指一些美好的事物,在这首诗里特指月亮。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欢饮达旦,作出此篇,主要是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诗的最后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怕煞风景,不可焚琴煮鹤;
恐累无辜,岂能打鹜惊鸳。
成语“焚琴煮鹤”的意思是焚烧好琴去煮白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胡仔在《苕溪渔隐丛前集》中引用了《西清诗话》,其中列举的几个煞(杀)风景的事情:“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这些煞风景的事情,还属“焚琴煮鹤”最为可惜。
典故“打鸭惊鸳”比喻打甲惊乙,也比喻株连无罪的人。题目中的鹜是鸭子。宋代宣城有一个叫吕士隆的太守,总愿打妓女出气。后来,吕士隆喜欢了一个叫丽华的外来妓女,无比宠爱。有一次,吕士隆又要打妓女,妓女说:我不怕打,只怕丽华知道会跑的。梅尧臣有诗:莫打鸭,打鸭惊鸳鸯。
天飞水跃,三栖异派多鹄雁;
鸟语花香,两类同源唯杜鹃。
今天的上联是一个常识,简单介绍一下“水禽”:我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能在天上飞,还能在水中游泳的禽类,可以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近水的湿地上。我们平时知道的天鹅也叫鸿鹄、愿意迁徙的鸿雁,还有雁鸭类、鸳鸯和一些鹤类。除了南极洲,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
典故“望帝啼鹃”出自《华阳国志》上古时,蜀国的国王名叫杜宇,他深受百姓爱戴,被尊为“望帝”。后来望帝急流勇退,将王位让给了鳖灵,自己则退隐。但鳖灵实行暴政,望帝十分懊悔而病亡。死后化作杜鹃鸟,不停哀啼,其声悲切,乃至泪尽而啼血,而啼出的血, 便化成了杜鹃花。
【作者简介】
马忠文,网名“清南文兵”,1980年参加工作,从事财政工作,2016年退休,业余爱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现为大连市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