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记忆(八)
文/朱海明 诵/淡淡的茶香
家乡抬头营的能工巧匠很多:杀猪卖肉的,卖香油的,张罗圈儿修簸箕的,蘸糖葫芦的,铁匠木匠泥瓦匠,编筐编篓的,刻影人儿卖画儿的,卖糕点小吃的,做凉油粉儿油茶面儿的,等等等等。
父亲则是个多面手,会拉白面,会绞挂面,会拧云子也就是用缝纫机轧制云头鞋帮,会拉做绿豆糕的绿豆面,会搭炉子、搭炕,会修缝纫机、修钟表、修磅秤。他还在抚宁县杜庄铁厂做工,后来铁厂的一部分人被转到河北省涞源铜矿,包括他和同乡刘义二叔,结果因为奶奶闹病他没去成。
父亲的看家本事是做杆秤(gǎn chèng)也叫星秤。杆秤是中国的主要衡器,形状是一根木质秤杆,前面拴着毫系,坠着一个秤砣,杆上镶着秤星星,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传说也很多,一说是鲁班发明的,一说是范蠡发明的,秦始皇时统一度量衡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 两一斤。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头歌唱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小小的杆秤不起眼儿,制作工艺复杂啊,里面包含着科学和技艺,要求美观、精确、耐用,全看制作者的手、眼,对秤的理解和微妙的心灵感应,所以做出的秤外形和内涵等质量标准千差万别。爹就是顶尖高手,他做的秤形神兼备,精准耐用。几十年来,曾广泛使用于秦皇岛,抚宁县,卢龙县,昌黎县,青龙县的方圆百多里的地区,而且口碑极好。
父亲平时在家里做秤,逢集日便挑(tiāo)着秤挑(tiāo)子上街赶集。父亲的秤挑子那叫棒,一头是工作台,台面上装着做活儿的附件,大小手钻就挂在附件上。下面是抽屉,装着做活儿的工具。一头是坐柜,打开盖子,里面装着做好的小型杆秤,盖上盖子,父亲就坐在上面做活儿。挑秤挑子的是一条加宽加长的槐木扁担,每到集日爹就铁肩担秤挑早早上街。
父亲的秤挑固定在东门里路北,“福兴昌”门外,当属最热闹的地方。爹坐北朝南一边做活儿一边接活儿,因为接的活儿以修秤为多,还经常回答顾客的咨询,一天下来忙得很。
父亲做秤摊位的对面是新华书店,那年我跟父亲要钱到书店买了一本连环画《碧血扬州》,讲的是李庭芝和姜才固守扬州抗击元军的故事。此事已经过去50多年,我依然记得真真切切,恍若昨天。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主播: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茶韵文学诗社》《海岸诗歌金牌主播》《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