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寿阳文化痴人,"祁迷"王银海
王银海,山西省寿阳县人氏。人已过世。墓无志铭。两句话盖棺定论,终身未曾娶媳妇儿生娃,最大的官位做过乡文化站站长。
21世纪的江湖,水里翻腾得耀眼的一定是大鱼。或者戴着花翎的官场大佬,或者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连影视热剧的词儿,也明目张胆用权势滔天冲击眼球。
如果地面站着一位赤脚小民,已形容为蝼蚁一般的存在。今天咱表述的文化痴人王银海,让处在云端的体面人俯视,站在泥中,是纯粹的一介草民。在灯红酒绿欲望横流的现实世界,王银海活的很另类。
怎么知道这个王银海的,还是什么“祁迷"。且听娓娓道来。
前一段时间,有朋友推荐我加入"山西省祁寯藻文化研究会",还有幸聘为研究会的专家。说实话,咱对祁氏文化只是皮毛印象,论研究还是擀面杖,一窍不通。稀里糊涂成了砖家。从祁氏文化说起。王银海是"祁迷",痴迷上了祁寯藻文化。
话说大清朝中期,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朝廷重臣祁寯藻。祁氏四朝元老,出入皇帝佬儿左右,为道光,同治,咸丰三个皇帝的老师。所以称之为"三代帝师"。可想而知,教皇帝小儿上文化扫盲课,教化修身齐家治国的经典道理,那自有天下顶尖的修为和学问了。要问官位,祁氏自然不差三公官位的显赫。放到今天比较,相当于政治局常委之类的高位。古往今来,山西省内各地先后出产了不少进士及第,位高权重比肩祁氏的许多。怎么单单突出“祁寯藻文化",有若干学者趋之若鹜,还出现了像王银海这样的"祁迷"。其中自有一番道理。
所谓人间风流,就是风刮去,水流走。从来是英雄下野,美人迟暮,活着就被人冷淡。寿而不亡的,定是积了德善的大造化。如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活了百岁近日才逝去。朝野都虔诚地缅怀这个唯一农民出身的老总统。因为他做了一辈子好人。祁寯藻为什么让后人念念不忘,不是因为他做的官大。至今觉得还是问题思维。如果是祁氏故里的寿阳县大树特树,还有光耀故里的情结使然。还真不是。祁氏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精通影响华夏文化的佛释道三教,通达诗书农画,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享誉大书法家,诗人,农学家等。即使为父母守孝离开京城的几年,常在田间地头,写农谚农术,不忘为老百姓做事。天地民心啊。现今把老祁端出来,更是有特别的映照。贪官污吏鸡毛一地。而当年的祁寯藻是多么清廉。可谓天壤之别。
直至参加了研究会召开的会议,仍在思索,祁寯藻文化究竟抽象出个什么东西。若论他是点燃历史长夜明灯的大哲人思想家,不够。是史诗级的文学巨擘,也不是。是甘于清贫与廉政的大官楷模,有点儿。但名气不及吕梁方山县的于成龙。名可名,非常名。说不成形。咱的研究基本是零起步。概念更模糊。
老百姓常说,做甚谋甚,讨吃谋棍。平生只厌弄花作秀,欺世盗名。既然要接触祁氏文化,总得有模有样地干点事儿。事有由头,于是话题牵涉到了王银海。我本寿阳县籍,没有生长于斯。但人是血浓于水,对本县土壤能长出祁寯藻这样的奇才,能成为历史天空的巨星,崇敬与好奇是自然的。

退休有闲。近年常在一起厮混的老弟高先生在老家土生土长。我和他说过了参加祁氏研究会一档事后,他当即一拍脑袋,诶,咱寿阳有这么一个人,叫王银海。于是他侃侃说了王银海的系列传闻。老汉是光棍,还是位牌拓奇人。他一辈子几乎把半辈子贡献给祁寯藻的研究挖掘。外边到寿阳撰文的,摄影的,拍电视的,只要有涉及到祁寯藻文化,非得找王银海不可。
于是打听王银海,想和他见一面。
信息时代网络世界,找人容易的很。不出一天,寿阳县的友人送回消息,说王银海先生已经归天了,见不着了。刚过花甲,走的太匆忙。不免心里遗憾。好人总不经折腾。
人活成什么,最终的评价和悼词写什么没有关系。人到了阴间,希图在江湖留下传说。特别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还有口皆碑,已然不软了。问到好几个寿阳县人,还都知道王银海。说这个人一见面就能留下深刻印象,长的其貌不扬,土勒巴叽的,秃顶无发,脸色黑里透红,第一面印象是很土气,第二面还是土气。可这人肚里还真有货,谈古论今,特别是为了研究并传播祁寯藻,几乎付出了一条命。
寿阳县平舒是三代帝师祁寯藻的故里。祁氏故去已有200多年,但在故乡留下了极佳的名声。从古至今,在老百姓的眼里,当官的能踩下几个历史脚印,尤其一直被称颂好官好人,被老百姓自觉的用舌头接力说好,实属太难。祁寯藻位极人臣,封建皇朝时代捞油水比现在更便利。但祁家的祖宅没有高墙巨宅,比明清时一般财主的大院子也不抵。祁氏在文革浩劫时也难逃厄运,作为牛鬼蛇神被无情践踏。据说祁寯藻死后是回归故地埋葬的。祁坟被挖掘,后来墓穴还被某公家的单位做了菜窖。当时他的阴身被革命派暴尸,头颅当足球被顽童踢的玩。说来令人唏嘘。往事是不忍回味的。
王银海60年代生人,直击过文化浩劫的年代过程。他和祁寯藻先生同是一个村人。村人对祁氏深深的怀念和惋惜,刻在了童心。打懂事起,王银海就有了祁寯藻情结。人的良心是本能,老王骨子里善良,他发心念起,要把好官祁氏昭示于天下。
一个农民的儿子,家里底子穷,能弄顿饱饭吃就可以了。长大后赶上了改革开放,全民搞经济弄钱的时代,人们说王银海不开窍。有那弄文化的顽劲儿早发财了。普通话描写是轴,老乡们说是邪门,一根筋。他的心思功夫全用在了挖掘老乡祁寯藻文化这里。半个世纪前20郎当开始,就在邻里老年人那里搜集祁寯藻的轶事,拾来的碎片都记在小本子上。后来许多人问过王银海,为什么对祁寯藻这么痴迷,究竟有什么动机在支使他。放着发财路不走,老婆不找,好像不干正经事儿。连王银海自己也说不清。生前不少媒体曾经采访过他,说这是祁氏情结。一辈子就这么匆匆过去了。祁寯藻文化有老王的这一份努力,还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研究。

大至一个县,小至一个村,出不少发了财的富人都是昙花一现。没有文化是留不下记忆的。寿阳县要点亮自己的星空,自然重视人文历史。祁寯藻文化日益被看重,王银海功不可没。
人们的印象中,王银海自打年轻起,从不讲究穿戴,倒不是破衣烂衫,纯粹一个泥土汉子。他的手中永远随手提着一个塑料皮子的简易袋子,装着有关祁寯藻的资料,随时准备碑拓的墨纸工具。像武侠小说中得了魔怔的修士,三句话不离祁寯藻。
因为王银海对祁氏文化的情怀,他打年轻起就自学了一手碑拓帖印的绝活儿。当然这种活儿又苦又累又脏,常人难为。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通过墓志铭,功德碑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为了获得原汁原味的史料,老王磨砺出一手出奇的拓碑技艺。对祁氏家传的文化,包括获取了祁寯藻遗存的诗言,书法,事体记载等第一手历史资料。据介绍,经他手的碑刻有2千之多,碑拓帖印的古代文刻1万多片。他被业内人士称"中华第一碑拓"。他不只为祁氏文化,还为寿阳县历史文化和文物的挖掘作出重大贡献。
大清中叶,寿阳有胡氏与祁寯藻家联姻。胡氏是晋商的一支,南茶北作,万里茶马路的常行客,很有影响力。身为三代帝师,贵为军机大臣的祁寯藻大力推崇,并为胡氏题匾额"胡氏荣茶"。一度进入皇廷为"贡茶"。今天,胡氏的第8代传人胡萍萍,承接先祖遗业,把"胡氏荣茶"做得风生水起。与胡萍萍说到王银海,她感慨又感恩,是王银海发掘的碑拓资料,让她清晰地溯源到胡氏荣茶发展的历史脉络。
王银海始终扎根在生养他的土地上,但他勤奋学习又用心,不是井底之蛙。他发心良善,视野宽广。他认为祁氏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他最早奔走于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呼吁重视对祁寯藻文化的研究,是祁氏文化最早的吹哨人。
王银海早些年被任命平舒文化站的站长。一站就到了退休。后来省里成立了"山西祁寯藻文化研究会",老王得其所愿。他被研究会聘为常务理事。他还是寿阳县政协委员,文化馆助理馆员。官儿始终没有长了一寸,但操的心越来越多。
这个泥土味十足的汉子,与人们想象中的文化人斯文形象大相径庭。世俗的眼光丈量人总是偏颇的。他的另类,总能给人留下记忆。祁寯藻是寿阳上下是几千年首屈一指的名人。平舒乡包括整个寿阳一提到祁氏,必然会想到王银海。有人甚至于曲解了,说祁寯藻幸亏有个孝子贤孙,把祁家的名头传播出来了。

在王银海的努力推动下,祁寯藻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起步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银海张罗着举办祁寯藻墨迹展览20多次,编印专题宣传祁氏文化的《冬花》杂志30多期,为寿阳县文化部门编辑了《三代帝王师》,《方山故事集》《祁寯藻书法作品集》等,其中自己搜集并撰写了百多篇文章。电视剧《天地民心祁寯藻》的拍摄,王银海掌握有详实鲜活的素材资料。虽然说位卑人微,名字爬不上电视榜,却他是岀品剧作不可或缺的背后导演。
有人还开玩笑,王银海,你咋就不姓了祁呢,那宣传起来不就更顺溜了嘛。老王憨憨的一笑,说甚了,咱是王姓不改,祁志难移。还真是的,许多陌生的人都以为他与祁家有缘亲。可着劲儿吹捧自家老祖宗。
一次,王银海到了某县领导的办公室。领导顺口就说,小祁呀,知道你辛苦了。王银海咧嘴笑了,哪个呀,我姓王。
老王的父亲卧病在床,他领着看了中医回家煎药。多日来为整理一份祁寯藻的资料熬夜犯困,药锅冒了烟。他爹气的开骂了,"尽顾了哪呀,难不成祁寯藻比你爹还亲?"
许多人对痴人王银海说叨,背地里议论,也不知道他图什么。打了一辈子光棍,不谋发财,也不谋成名。成年像着了魔一般宣传一个死人。如果这份干劲巴结宣传一位出气的领导,早就提拔重用,祖坟冒了香烟。
如今,寿阳县平舒乡祁氏故里,已辟为人文旅游景点,中华书香门第祁寯藻家族文化广为传播。每每谈起祁氏文化研究,祁氏故里展示的许多珍贵的文物与资料,离不开那个故去的汉子王银海。
祁寯藻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东西,本人还没有细琢磨。反正感觉他能被民间虔心推崇,把官做的让人仰望崇敬。是现实官人的楷模。千百年来圣贤不少,老祁可是彻头彻尾的官本主义者。事迹很动人。他尽职尽责,克勤克俭,做甚谋甚,更是所有人修行做人的品德标配。放在现实社会,更有映照喻世的意义。祁氏文化终将发扬光大。
自古美人倩兮,巧目盼兮,谁也不会在意是谁给美人做的漂亮衣装。我们研究传播祁氏文化,断不能忘记做嫁衣裳的人,祁迷王银海,这个痴人,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2025.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