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民俗文化——门神与春联
文/刘勇
朗诵/向波

对于 50 岁以上的国人来说,大都十分熟悉歌剧《白毛女》的这段唱词及其喜洋洋迎新年的欢快曲调:“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每当听到这段动人的歌曲,大年三十除夕一幕幕忙碌的景象就浮现在眼前,家家户户贴门神、挂红灯、贴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蒸包子、轧长面(擀长面)、包饺子、换新衣、放爆竹等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喜笑颜开都为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年忙忙活活。当然,过大年(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习俗。
这些年,大都市里已不太有谁贴门神了,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很少见过门福画,有的甚至不知是怎么回事。然而,过年贴年画、贴春联,仍是各地村镇乡寨、各行各业、每家每户颇为盛行的风俗。说起门神、年画及春联,均源于我国古代新年悬桃符的习俗,亦即宋代宰相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所咏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所谓“桃符”,又叫“桃板”或“仙木”,是大约七八寸长而宽仅寸余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有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或画其神像,悬挂门房两侧,民间俗信可以压邪驱灾,保佑新的一年全家平安吉祥。因而,每年都在一岁之始更换新桃符,成了一种传统的压邪物。相传,桃符为黄帝所创。当时,是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门首立着桃木人像,悬束苇子。至战国时,中原已改为悬挂桃板,上面还刻画着祝福禳灾的咒语,成了名符其实的“桃符”。到南北朝之际,此俗尤盛,这就是当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桃符便逐渐演变成了门神画、年画和春联三种形式。
关于门神的传说是,神荼、郁垒本是奉命把守大门的神。他们手执苇索伴虎而立。遇有凶鬼,即绑了喂虎。因而,被奉为“门神”。唐太宗时,一次太宗患病,恍惚中似闻门外有抛砖弄瓦和鬼魔呼号之声,非常恐惧,即命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戎装守候,当夜则平安无事。于是,唐太宗令人画秦琼、敬德二人像悬挂宫门左右以避邪祟。因此,民间也有以这二人画像作为门神画张贴的,久而久之这二人也成了门神。
年画虽与门神画有着相当的民俗渊源,但已淡化了桃符的驱邪色彩,突出了它的装饰喜庆功能。而且在题材、内容上也十分广泛,如:《春牛图》、《十二生肖》、《年年有余》、《百寿图》、《五谷丰登》、《鲤鱼莲子》,以及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彩色四条幅和与时俱进的绘画等,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充分反映了世人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和祝福。由于年画民俗消费的需要,自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在印刷上,使之形成了一个传统生产销售行业,成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门类。其中,山东潍县、苏州桃花坞、广东佛山以及四川绵竹等地的木版年画,尤为著名,已成为海内外瞩目的艺术珍品。此时,门神画已入年画之列,成为它的一种艺术题材。自 20 世纪初上海首创月历与年画合一的形式以来,胶版精印的年画得以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激光排版彩色印刷的年画更是艳丽多彩、栩栩如生。
春联,俗称“对子”,其形式直接脱化于桃符,文字则以桃符上的咒语变化为吉祥祝愿、抒情或记事的内容。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在桃木板上亲笔题写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通常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不过,正式叫作“春联”,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据载,朱元璋曾于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人家,门上必须贴副春联。当他微服私访时见一阉猪人家门上无春联,就亲赐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明清以来,春联不仅是一种岁时节日民俗,而且发展成为一种集民俗语言艺术与书法艺术为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甚至成为一门学问,即“楹联学”,如今在全国传承普及的各地域的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应用范围已不限于年节、宅第,早已为各行各业所采用,是一种流行颇广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注:发表于 2014.10.28《陕西凯风网》。


朗诵者简介

向波,鄠邑区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鄠邑区职工艺术研究会监委会主席,鄠邑区职工艺术研究会渼陂诗文朗诵会会长,喜爱唱歌、朗诵、主持,常参加各类公益和演出活动。爱好文学,喜欢音乐。
座右铭:自强不息,不负韶华,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