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满山红
作者:王立文
暑假采风,在威州镇南平望村初见冯国杰老师,你绝对想不到他已是古稀之年。
除了满头白发象征着人生沧桑之外,健步而行,侃侃而谈,思维敏捷,因为对诗词的酷爱和深厚的造诣,作品颇丰,硕果累累。
在南平望诗词研究会的小院,冯国杰老师和他的徒弟们,为我们奉上一场精彩的南平望拉花的表演。
指导老师是我的学生李雪红,师范毕业后一头扎进南平望小学,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一名老师带着三位小学生,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扭动着无限夸大的动作,仿佛把这个小院子一下子撑大了许多。
这也有了和冯国杰老师近距离短暂的交流,知道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南平望拉花的第五代传承人。
南平望拉花,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福缘。2015年参加石家庄市体育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这节课最大的一个特色和亮点是在体育课中,巧妙地融合了南平望的拉花元素。
拉弓,拧腰、蹲蹬,……这些拉花里最优美的基本动作贯穿了整个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一下子吸引了参课的学生。
虽然动作还很生疏,但却充满了激情;虽然对拉花还不太了解,但是由此知道了井陉。
评委老师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和肯定,说这是全市参赛的28名教师中,唯一一个将具有浓郁特色的本地民俗文化融入体育中,而且契合度又是如此之高。
紧接着,这节课又在市教科所的评优课中斩获一等奖。
自此,彻底喜欢上了南平望拉花,虽然不太会扭,但南平望拉花是浸入我骨子里的灵韵。
现在,南平望拉花的第五代传人就在这个村子里,怎能不让我心潮澎湃。
出于和拉花的这段情,于是驾车二进南平望。
为了不至于唐突,联系了我的老同学冯新龙,希望他从中牵线搭桥,不料他听说之后,哈哈大笑道:“那是我二叔。”
于是一切水到渠成。
冯国杰老师的小院,座落在南平望村的村南。
大门冲东,寓意紫气东来。进门就是几颗长的郁郁葱葱的丝瓜藤蔓,点缀着一朵朵的小黄花,或含苞待放,或初结嫩果,已经偏西的日头,将一道道光芒洒在藤蔓上,像是披上了一层霞光。
小院不小,却收拾得利利索索,东边应该是一个水窖,连接着水管,应该是为这些丝瓜浇灌所用,一张小圆桌,一壶茶,三五个小碗,茉莉花茶的清香弥散在整个院子里,是我喜欢的味道。
我夸赞冯老师的院子不小,他却说院子小了,孩子们在这里扭拉花折腾不开。
嘴里说着话,手上却不慢,扇子、花伞一一摆列出来,还拉出一个拉杆音响,上面插着一个U盘,一看就是经常用的一套东西。
冯老师热情邀请我坐下,就像一对儿忘年交的朋友,拉呱着闲话,但是话里话外,都离不开拉花这个主题。
从冯国杰老师的口中,得知关于南平望拉花,还演绎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明朝洪武建朝,因为中原之地饱受战争人祸和洪水天灾,人口锐减,于是就有了洪武永乐两朝大移民。
正是这个时期,有冯氏一族,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迁移至此建庄,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冯氏建庄于此后,位于村西的山上聚集着一伙山贼强盗,他们常常下山到村庄抢掠财物,欺压百姓。村民们不甘忍受其暴行,便计划设计除掉这伙强盗。
他们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壮士,将兵器暗藏于伞扇之中,又邀请了侠女扮成歌舞艺人,佯称上山为山大王助兴表演。演出高潮之际,侠女突然拉弓射箭,箭如连珠,射杀了山贼首领和大部分首脑,其余村民乘机抽出兵器,除掉了山贼强盗。
而村中的老百姓依南而望,渴望太平的日子,终于实现了,遂取村名南平望。
为纪念这次胜利,老艺人冯氏以"壮士侠女上山除盗"为背景,创编了舞蹈《庆太平》,逢年过节到街头演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南平望拉花。其侠女拉弓射箭的英姿,就成为南平望拉花颇具代表性的动作。有诗为赞:
冯氏迁此庄,日出营作忙。
拉花传古韵,年节走四方。
西山忽来寇,霸女做妾房。
壮士冲冠怒,伞扇暗器藏。
山岗佯送乐,贼暮酒淫狂。
智取山贼寨,拉花此更扬。
据冯老师讲,南平望拉花真正形成传承体系,应该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村民冯克勤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并以二胡、板胡、笛子为主要乐器,进行配乐和编练,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南平望拉花表演曲目,是以冯克勤为南平望拉花第一代正式传承人。
冯克勤传二代弟子冯正泰,冯正泰是当地著名的河北梆子剧团的琴师,借鉴河北梆子曲牌的特点,把配曲加以修炼提升,更加契合南平望拉花“粗犷豪放,刚柔相济,屈伸大度,张弛有力”的动作特点,让拉花艺术大放异彩。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占据井陉县当时的县城城关镇,每年的庙会上,必定“邀请”南平望拉花到城关演出,碍于敌人的淫威和对村民的保护,冯正泰和冯玉瑞、冯录海、徒弟冯献生等人,利用剧团作掩护,将拉花演出队融入剧社,避免了无谓的人员损失,但是却将南平望拉花由此盛名大传,甚至传到了山西娘子关、阳泉等地。
因为冯献生传承冯正泰衣钵,成为梆子剧团著名的乐师,一支笛子吹出了偌大的名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关注下,南平望拉花赋予了新中国的时代烙印,将动作大胆创新改良,使其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自此之后,冯献生代师传业,南平望拉花传至第三代冯连树手中,冯连树和志同道合的冯静文、冯二蔫等人,继续将南平望拉花发扬光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在服饰上大胆创新,既富有时代特点,又有传统传承,以“拉弓”为核心动作,在此基础上,加大了腰胯、腿脚的幅度和力度,并在服装和装饰上力求变化,让南平望拉花历久弥新。
第四代传承人当属郝白白。当时正是最为困难的时候,郝白白顶着困难上,和冯文庄等人一起,扛起了南平望拉花传承的这面大旗,几代人的心血不能在自己手里砸了,这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心态。历经坎坷,坚守初心,最终成就这朵民间艺术之花不曾凋零,郝白白居功至伟。
而到了第五代传承人冯国杰老师在手里,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之后,南平望拉花逐渐演绎成为井陉拉花独树一帜的特色表演风格。为了让这支奇葩更加艳丽,2010年,冯国杰和时任村支书的贾彦明一拍即合,成立了“南平望拉花研讨会”,并担任理事,召集冯秀瑞、耿山青(时任南平望小学校长,已过世)、冯昭等人开始筹划具体事宜,并且邀请老艺人冯连树、郝白白、冯街街等人担任顾问,制作音乐,期间最大的贡献,是让拉花走入校园。
“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冯国杰接过了传承大旗,为了让这朵绽放在深山里的“山花”更加烂漫,他先是让拉花进入校园,从幼儿园到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成立了南平望小学拉花队,在此基础上,依托南平望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成立了以冯喜梅、薛二忠等16人的南平望村中老年拉花演出队,利用业余时间,将拉花之韵扭遍南平望村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冯国杰老师又指导一批青年人,成立了南平望村青年拉花队,村委副书记郝彦丽亲自担任队长,身边聚集了冯俊琴、李梦丽、杨丽丽等十八名拉花爱好者,每天在冯国杰老师的小院里,拉弓、扭胯、蹬脚、下蹲……满院子的人间烟火气。
得知我对南平望拉花非常感兴趣,冯国杰老师特意打电话,让郝彦丽、杨丽丽来到他的小院,结果一进来,俩人不约而同叫了我一声“老师”,仔细辨认和回忆,加上二人的述说,才知道这二人还是我教过的学生。杨丽丽还是当时的体育生,印象颇深,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当初在体育赛场上的英俊飒爽,依然在追忆中一次次浮现,心中真是感慨万分,细问之下,俩人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孩子学业有成,当老师的自然为之高兴。
听冯国杰老师说我是专为南平望拉花采风而来,郝彦丽不由眼睛一亮,作为村里的村干部,又是拉花第六代传承人的代表,郝彦丽对拉花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她的恩师冯国杰。
南平望拉花,知道的人不少,关注的人也很多,但是愿意为此提笔撰文的,却很少。
于是,在冯国杰老师的指导下,在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里,南平望拉花的“拧腰侧身腿颤动,扇花开闭带风声。拉旋蹲抖变化快,坚韧刚毅见柔功”的动作特点,在郝彦丽和杨丽丽欢快的舞蹈中,尽显无余。
正应了四句赞美诗——“扇花步履轻,开臂似拉弓。杨柳腰肢软,秋波入伞情。”
南平望拉花,2012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朵山间奇花在这十余年里更加名声在外,很多文化团体和爱好者,走进大山,走进南平望,走进南平望拉花,让这朵植根于大山沃土的民间之花再吐新蕊,花开满山。
附说明:关于南平望村名,还有一种说法:说村民居高远眺,此地势中间高两边低,一望无际,有名平望。后又有村民迁居此地之北,以为区分,故有南、北平望之由来。本人更认可第一种村名的传说,纯属个人观点,不做定论。
作者简介:王立文,笔名三羽堂主,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井陉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阅文集团铁血读书网签约作家。网络历史题材小说《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在铁血网连载,已完结三百多万字,在番茄小说、中文小说、落尘、完本书库、QQ阅读、百灵文学、皮皮书屋等五十多家小说网站转载,点击率超过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