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县交城,有一所特立独行的百年老校——成村学校。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却活力满满的老顽童,怀揣着一肚子的故事,尤其是那传承不息的校园文学,贯穿了学校的整个历史。
先把目光投向那遥远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的成村学校,教师们的课余生活简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大秀。看那照片,拉二胡的老师,眼睛微闭,摇头晃脑,手指在琴弦上灵动地跳跃,仿佛在和二胡进行一场神秘的对话,那悠扬的曲调估计能把树上的鸟儿都吸引下来伴唱;弹手风琴的老师则是一脸陶醉,风箱在他的手下有节奏地开合,那欢快的旋律感觉能把整个校园都点燃。蹲在地上的美术老师,正凝目观察,眼前是希望的美丽画卷,舒心的笑容荡漾在脸上。最绝的是那两位手不释卷阅读书籍的老师,周围的热闹仿佛和他毫无关系,他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估计心里正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着奇妙的冒险呢。这些老师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给成村学校种下了文学艺术的种子。
到了七十年代。在校园的树荫下,老教导主任常兆祥老师和青年教师们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常老师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武林盟主,和青年教师们围坐在一起,人手一本书,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周围的蝉鸣鸟叫都是他们阅读的背景音乐。说不定他们在书中的世界里策马奔腾,互相切磋着对文学的独特见解,而那些路过的学生们,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悄悄种下了对文学好奇的种子。
到了九十年代,成村学校的文学之火彻底熊熊燃烧起来,《青青草》文学社团横空出世。这社团一成立,就像是给学校注入了一剂文学兴奋剂。师生们一头扎进文学的海洋里,开启了一场疯狂的文学寻宝之旅。老师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着学生们在文学的波涛中破浪前行。他们一起挖掘生活中的文学宝藏,可能是校园里的一朵小花绽放的瞬间,可能是同学间的一次有趣对话,这些在他们眼里都成了闪闪发光的文学素材。
在创作的时候,那场面更是热闹非凡。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各种奇思妙想就像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地蹦出来。连午饭的时候,代数学的张灵则老师和代物理的崔旭露老师都在交流着写作心得。有的同学提出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灵感,老师们则在一旁微笑着引导,时不时给出一些画龙点睛的建议。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语的用法,大家能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达成一致时,又会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百年时光,成村学校的校园文学就这样一路欢歌笑语,一路磕磕绊绊地传承着。从五十年代教师们的文艺启蒙,到七十年代师生共读的熏陶,再到九十年代文学社团的蓬勃发展,这所老校就像一个文学的摇篮,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对文学充满热爱的学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成村学校的校园文学还会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说不定哪天,从这里走出的文学之星,会照亮整个文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