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散文)
文/晚秋 诵/淡淡的茶香
陈年旧月,写对联是过年中的一个标志性活动,那时我家在农村住,一个村子能写好毛笔字的人屈指可数,父亲是老中医,写的一手好字。
俗话说,二十四,写大字,也就是说,小年的后一天,就开始写对联了。那时老年间,都说写对子,左邻右舍的,甚至半条街,陆续开始到我家央请父亲写对联。
最开始是父亲写,我和哥哥打下手,帮助裁纸砚墨。那时没有现成墨汁,都是用砚台磨墨,一晚上,磨的我手都酸了,不小心,弄得手和脸上左一块黑右一块黑的。
至今我仍能记得爸爸写字的神态,眯逢着一双眼睛,晃动着花白的头发,一脸庄重严肃的劲头,似乎在做着一件神圣的事情。
每写完一个字,总习惯在砚台内蘸几下笔,一付对联写完,站在那儿仔细的端详着。遇到哪个字写好了,笑嘻嘻的对哥哥说:“这个笔锋按常理应该甩出去,但我有意将它收一下再甩出去,这样更显得有韵味,有气度!”
他的笑容久久停留在脸上,露出了左边的两颗金牙,在明亮的灯下闪着光。
几个晚上过去,大家都来取对联。尽管有些大婶们没文化,看不懂,也赞不绝口的极力奉承着:先生这字写的太好了,一个字像一个字。父亲也习惯了这种词不达意的吹捧,但还是手里挟着一支烟,美滋滋的笑着。
自然也有一些感恩的,给父亲一包烟卷,或拿些花生之类的,他老人家总是善意的推辞着,但最后还是收下了。
那时我十岁左右的样子,爸爸在我眼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总是受到村里人的称赞,为他骄傲,为他自豪。
在父亲的影响下,哥哥也练就了一手好字。后来爸爸索性不写了,都推给哥哥写。其实,我内心非常看好哥哥写的对联,就编对联一事,哥哥就优于爸爸,爸爸要事先编好词,用钢笔写在纸上,然后再往红纸上抄写。哥哥却不然,腹中打稿,提笔纸上,潇洒自如,一挥而就。那种爽快,那种文采,真是令人拍手叫绝!难怪舅舅总是夸哥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爸爸虽然也欣赏儿子的字,但总难免说出不同的见解,他评价道:字是不错,就是看上去感觉有骨头没肉,刚劲有余,丰满不足,缺少些厚重。
记得那年给二姨家写供祖先牌位的对联,不少邻居都在场,爸爸自信的执笔要写横批的四个字,给大伙露一手。姨夫家姓陈,祖孙三代,要写“陈门三代”,他笔墨告饱,凝神屏气,然后行笔稳健,顿错自如,一会儿功夫,四个大字跃然纸上,那叫一个妙!在场的人无不叫好。
他笑着解释道,因是敬奉祖先的字,我之所以用大量的顿笔书写,是要体现一种跪拜的虔诚在字里,行孝之心,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我一颗幼小的心虽然还理解不了这深奥的道理,但看着那似跪拜的四个字,听父亲的至理名言,深深感到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奠定了我今后要学好语文的决心。
一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是一九六四年的腊月二十九,随着哥屋里一声娇嫩的哭声,我们李家的长子长孙降生了,大侄儿出生时七斤六两,全家人高兴一团。
晚上,父亲喝了二两白酒,让我裁纸砚墨,说是要重写一付对联,庆贺他大孙子的降生,因为前几天都写好一付了。我砚完墨后,父亲已经把拟好的对联用钢笔写在一张白纸上了。我淸楚的记得上联是:闯关东,图事业,悬壶济世,祛魔医病;下联是:添骨肉,旺家族,雅子临门,纳福进财;横批是,紫气家祥。
他凝丹田之气,聚五脏之神,一鼓作气写完,那真是龙飞凤舞,珠连碧合,写完父亲站在那里,手里握着毛笔,竟老泪纵横,失声呜咽。
是啊!他老人家二十七岁闯关东,打下一片家业,绝非易事,此时,人丁兴旺,怎不叫他感慨万分呢!因老家大娘生下三个女儿,为续烟火,又续弦母亲,如此感情波折,此时长孙进门,怎不又叫他心潮起伏,泪花闪烁呢!
姐姐知情的给爸爸倒了一杯热水,扶他坐在椅子上。窗外已听到散在的鞭炮声,新年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
写对联,看似过年的一桩文字事,但岂不知,它又和多少国事家事联系在一起,其中有兴哀、苦乐、荣辱、得失深在其中,令人感叹,摧人自新。
年关在即,写上一段文字,为了铭记那不能忘却的记忆!
作者简历:实名:李彦刚,笔名:晚秋,男,辽宁省抚顺市经济开发区⼤南乡医院,防疫医⽣生,75岁,退休。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播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采菊文苑》《茶韵文学诗社》《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海岸诗歌》多家平台主播。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