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一份《阵中日记》,破解了抗战著名英烈陈钦文将军及舞南阻击战的诸多历史迷雾)
作者: 河南平顶山/高增
河南省舞钢市,是平顶山地区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城市,今天的舞钢,岁月静好,物阜民康。
然而,在1941年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前后,在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历史节点,在这里与日军爆发了一场舞钢5000年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战,史称“豫南会战”,舞钢市当地人称作“舞南阻击战”、“大石门阻击战”或“铁山阻击战〞。国民革命军110师陈钦文将军及10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当时连年征战,月月征战,天天都有血战,以及当年战场上前后方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通讯传递不及时、各个渠道汇报的材料不一致等,致使今天对大战中的诸多问题难以破解:
一,陈钦文将军是在何日于何地殉国的?
二,110师330团是不是在舞南阻击战中全部殉国无一生还?
三,舞钢市铁山“万人坑〞中,安眠着的军官与士兵,全部是330团的烈士吗?
陈钦文,字贤敬,1908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经其父陈松桓的同事、同盟会会员熊式辉的推荐,陈钦文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参加过南口会战、上绕会战、信阳战役、台儿庄大战。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1939年,他出任国民革命军31集团军110师330团团长,上校军衔。
陈钦文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前线带兵,与日寇作战,在南口保卫战和台儿庄大战中,三次负伤,九死一生。1941年1月,侵华日军集结7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3个战车团的兵力,在司令官园部和一郎的指挥下,分东、中、西三路,自信阳向北进犯,企图打通平汉铁路南段,解除中国军队对信阳日军的威胁。陈钦文奉110师师长吳绍周之命,率330团在河南省舞阳县西南山地集结(今属舞钢市),于接官厅以北的大石门、黄山、刘山、铁山(原名为“将军墓寨”)等山地布防,修筑工事,截击由南而此的侵华日军。
330团参加这次会战的主要军官有:
陈钦文:团长(上校)
李逢润:副团长(中校)
龎淑颖:一营营长(少校)
李敬武:二营营长(少校)
杨之鹏:三营营长(少校)
这次舞南会战,110师吴绍周部共参战军官540名,参战士兵为10041名(资料来源:国民革命军十三军“民国二十九年四月《阵中日记》”)。
陈钦文将军是这次舞南会战中,以身殉国的最高将领。陈钦文团长殉国时的军衔为上校,1941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认为陆军少将。
关于陈将军于何时于何处战死,根据历史文献,有“2月4日方城说”与“2月1日舞钢说〞两种记载。
“方城说”有三种出处:
一,来源于官方文件
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1943月10月编印的《抗战特殊忠勇军民题名录(第二期)》记载:陈钦文团长于1941年2月4日在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与敌巷战时壮烈殉国。
其文件截图如下:
二,来源于当事人。即陈钦文将军的母亲与陈夫人
陈钦文团长奉母至孝,因其父陈松桓早逝,陈钦文在南北转战中,一直把慈母带在身边,把为国尽忠与为母尽孝做到双全。在大战来临之际,他将其母其妻其子(儿子陈志邦出生只有6天),安置在离主战场几十公里外的方城县城,并禀告其母,自己做为军人要带兵上战场与日窛作战,然后翻身上马,绝尘而去。陈母与陈妻是在方城县与陈钦文分别的,也是在方城县得知的陈钦文殉国的噩耗,加之她们南方人对河南方城一带的地理不熟悉,所以,当她们被护送回江西省萍乡市后,面对前来慰问、吊唁的亲友和采访的记者们,一直认为陈钦文殉国在“河南省方城县将军墓寨”。几十年后,陈钦文之子陈志邦依据祖母和母亲的记忆,多次来方城县寻找陈钦文将军的墓园,因在方城县各地均找不到“将军墓寨”,每次都无功而返。
三,来源于汤恩伯总司令给蒋中正委员长的电文
1941月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收到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发给蒋中正委员长的电文,电文编号为4118,称“陈钦文团长于昨午在方城县赵河博望于日军激战中殉国”。
其电文如下:
“舞钢说”也有三个出处:
一,陈钦文将军与110师“殉国官兵万人坑”在舞钢将军墓寨
2018年7月8日,河南省《大河报》记者,采访了武功乡田岗村70多岁的老人赵喜长,得到访谈录音的第一手资料,据老人讲,他的父亲赵娃,全程参与了殉国烈士的搬运、掩理、安葬的全过程,这期间,当地政府专门交待,要特别留意穿军官服装,左手有6个指头的烈士,一经发现立即上报,并特别明确他是这次战场上牺牲的最高长官。出于对殉国烈士的敬意,前来搬运烈士遗体的民工们都格外小心,对战场上殉国的1068名官兵,一一检查与甄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安葬烈士的第三天,终于在堆积成山的烈士中,找到符合上述条件的陈团长,并立即上报。经有关部门确认后,单独安葬于铁山南麓的抗战英烈万人坑旁,并立碑一通,上书“陈钦文烈士之墓〞,落款为: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110师师长吳绍周将军也为葬于万人坑的烈士们,立碑一通。
二,来自央视的报道
2014年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上的专题报道…《豫南会战新春大捷》,对陈钦文的事迹予以长达两分钟的介绍,明确指出陈钦文烈士殉国在舞钢市铁山阻击战中。《江西英烈谱》一书,也向国人披露了陈钦文将军1941年春节期间在豫南会战中的英雄壮举。
三,来自陈夫人欧阳和的回忆
陈钦文团长殉国一个月后,军方才把这个噩耗转告给陈夫人,并安排人员护送陈母祖孙三人回到江西老家。待陈钦文之子陈志邦长大后,陈夫人告诉其子,其父殉国地是河南省方城县“将军墓寨”。其子陈志邦多次来河南寻找,均无功而返。方城县史志工作部门及方城县党史军史的研究者,均不知道陈钦文其人其事,更不知所谓的“将军墓寨”。
将军墓寨属于舞钢市(舞钢市地处舞阳县南半部),距方城县城直线距离约有60公里(如上图),民国4年以前,南阳府下设裕州,州治设在方城县城,辖叶县、舞阳、方城三县,也就是说舞阳县与方城县原属于一个行政区。民国4年,国民政府撤销了裕州,但因为当年信息不畅,当地百姓仍然认为自己是南阳府裕州舞阳人。这就是陈钦文夫人分不清楚方城县与舞阳县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历史由来,同样也是陈钦文之子找不到将军墓寨所在之处的直接原因。
一次次的铩羽而归,一次次的无功而返,并没有折损陈钦文将军后人寻找其烈士墓地的意志。两通110师烈士墓碑的破土而出,终于揭开了“将军墓寨”的面纱,揭开了陈钦文及殉国战友们的安葬地…舞钢铁山万人坑。原来,《舞钢抗战文献》中早就有110师330团殉难铁山战场上的记载。近几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和河南省舞钢市两地统战、军人事务部门的努力下,在河南省及平顶山市抗战志愿者团队王卫青、李晓黎、张东晓、白天亮等公益人士的通力协助下,终于让陈钦文的家人找到了陈钦文将军的安葬地。
铁山即将军墓寨远景
(陈钦文及110师烈士安葬地)
将军墓寨,并不是因为安葬了陈钦文将军而得名,而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陕西总兵杨突将军在此监管冶铁,他遭人诬陷而死,死后葬于此地。杨将军墓前有纪念杨将军及其夫人而兴建的庙宇,称铁山庙,庙外有寨,称将军墓寨。时至今日,数百年来,朝朝代代,每逢农阴三月十八,即纪念杨夫人为杨将军殉情的日子,在将军墓寨都举办盛大的铁山庙会。1941年陈钦文将军在此山殉国后,也安葬在铁山东麓。
(河南省抗战志愿者协会王卫青理事长,于舞钢市将军墓寨抗战官兵万人坑旁,检查110师烈士墓碑)
铁山何其幸,安寝两将军。这在舞钢乃至平顶山及整个河南省范围内,也实属罕见。
为了查清楚陈钦文将军于何时何地殉国,也为了查清楚330团与陈将军一起殉难了多少官兵,我曾三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终于查到了第31集团军1940年1至2月的《阵中日记》,破解了萦绕在舞钢抗战史研究者心中的诸多历史之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陈钦文将军战死在1941年2月2日;
二,陈团战死官兵不是1068名;
三,舞钢市铁山抗战烈士万人坑中,除330团700多名烈士外,还安葬有110师其它部队战死的官兵300多名。
资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三十一集团军《阵中日记》,卷宗号787,案卷号14225。
我把《阵中日记》记叙的内容,摘抄如下:
元月29日,星期三,晴,大风。
总部位置:北舞渡西南
110师3团,分别于接官亭、尹集西、武功,于午后12时布防完毕。
敌已进之尚店以北地区。
本日正午,敌突进象河关,我110师集中炮火猛烈轰击,敌伤之奇重,我89师乘机将敌击溃,一度收复象河关。
午后1时,敌我争夺象河关,反复4次。
午后2时,敌由春水增兵三、四百反攻,致象河关得而复失。该师仍在象河关激战中。
4时,敌增兵4000余,伪军一部,于我13军89师激战于象河关以北,战至日暮,我伤亡营长8员,连排长20余员,士兵千余。
(30日、31日略)
2月1日,星期六,晴。
总部位置:鲁山七里头。
13军总部:张官营。
89师:任店。
110师:将军寨(注:即将军墓寨)
北犯之敌5000余,战车20至30辆,沿平汉路北犯至西平后,向西转进。一股2000余,炮6门,骑兵146名,30日晨经仪封镇北进。一股5000余分两梯队,经武功镇、象河关、沙河店进犯。13军89师主动控置(注:应为制)叶县以西任店附近,一部占领上浬河。新一师控制三编店、将军砦(注:应为将军墓寨)一带高地,军部位于张官营。
《2月1日发重庆委员长电》
13军在尚店、象河关一带,与敌激战5昼夜,先后毙敌3000余。我舒、吴两师亦伤亡营长以下2000余。残敌本可全歼,艳日(注:29日)以来,平汉路正面之敌大部向13军方向转移夹击。陷日(注:30日)战况尤为激烈。吳部补充团昨晚于舞阳西南与敌对战之。
2月2日,星期日,晴。
部队位置:
总部位置:七里头
战况:驻马店仪封镇、舞阳尚店间,已分段设伏,第4师担任断后。预11师31团曹营长进击舞阳。110师唐团及杨营、宋营、万连,共5营1连、卫生队与该师有联络。杨营已由石师掌握。其余在卸甲店南20里之庙街,统归唐团长指挥,依据庙街南山地,袭击舞阳、保安之敌后。
(注:2月2日这一天,110师指挥系统中断,只有唐团、宋营、杨营等5个营1个连及卫生队,与师部可以正常联络,可见战场上敌我激战的残酷与激烈)
这个是1941年2月9日中午发给委员长的电文,全文如下:
《陈钦文殉国经过》
“1日拂晓,由小庄北犯之敌入招扶岗(注:应为将军墓寨),我13军著新一师附330团,于当日黄昏乘敌疲惫开始攻击,主力由北端山地猛扑,陈团由东南方向侧击,激战彻夜。2日拂晓,敌呈摇动模样。我陈钦文团长见时机已到,率部猛力冲入敌阵,反复数次,敌不支而溃,我当即占领招扶岗。是后不幸,我陈钦文团长阵亡,并伤亡连排长10余员,士兵700余。敌伤亡千余”。(达军徽午电)
上述电文,回答了两个事项:一是陈钦文战死在2月2日,纠正了之前汤恩伯给蒋中正委员长电文中的2月4日;二是330团与陈钦文一块战死的军官10余员,士兵700余员。
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抗战初期的军队建制,1个师为3个团。110师豫南会战时参战军官540名,参战士兵10041名,除去师部直属及后勤服务人员,每个团约有官兵3000名。第31集团军是中国军队中的王牌部队,每个团的人员配置高于普通部队的2500人。豫南会战中,包括陈钦文团长在内330团共战死官兵700多员,该团应该尚存官兵2000余。这也间接回答了“陈团全部战死”的说法不妥。
铁山阻击战后,其山坡东麓万人坑中,共安葬死难官兵1067名(陈钦文将军在万人坑旁边单独安葬),除陈钦文330团700多名官兵外,其余300多名应为110师吳绍周部其它团营战死的烈士。
(↑吳绍周将军手书的110师烈士墓碑,于铁山万人坑出土)
1984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陈钦文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8月,民政部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公布了600位著名抗战英烈,陈钦文将军榜上有名。
陈钦文将军的一生,短暂而伟大,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命殒舞钢。今天,生活在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社会的舞钢人民,应永远铭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建设好我们的家园,让民族英雄们用热血浸染过的舞钢,青山更翠,碧水长流。
愿烈士安枕;
愿祖国静好!
2024-01-22日6
作者简介,高增,河南省平顶山市人,中共党员,1978年参加高考,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平顶山市北渡公社高中教书。1984年调平顶山市劳动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任秘书科长,1992年调劳动人事局办公室,任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调平顶山市委组织部,1996年调宝丰县大营镇,任党委副书记。1997年调平顶山市安监局,任副局长兼副书记。2004年调平顶山市煤炭工业局任纪委书记。2013年兼任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梨园矿务局留守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