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润家风
作者:黄国文
在2025年1月21日这个满含希望的冬日,川南黔北的黄氏宗亲,怀揣着对先辈的敬仰、对家族的热爱以及对传承的使命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参加纪念“红军长征九十周年”和“立德树人”专题讲座的黄氏宗亲,有活泼可爱的儿童,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纯真,是家族的未来与希望;有温柔坚韧的妇女,她们用爱与关怀维系着家庭的温暖,是家风传承的重要力量;有沉稳持重的中年,以丰富的阅历和坚定的担当成为家族中坚;还有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他们是家族记忆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经验。大家不辞辛劳,有的翻山越岭,有的日夜兼程,有的放下手中繁忙的事务,只为赶赴这场家族之约,相聚在贵州省赤水市文华街道办事处望城社区原办公楼五楼会议室。这里,将成为一场精神传承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黄氏宗亲在黄祖银(四洞沟黄三之家族族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黄立华主办的毛泽东主席像章收藏馆。大家目睹了各个时期不同的两万多枚毛主席像章,历史文物资料,赞叹不绝。大家三三两两,低言细语,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慢步走进了会场。会议在赤水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占春(又名黄明春)沉稳有力的主持声中拉开帷幕。年近古稀的杨占春具有丰富的阅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次会议奠定了庄重而又热烈的基调,让大家迅速沉浸在对红色基因传承与家风家训探讨的氛围之中。
84岁的退休教师、共产党员黄梓荣,他是红军长征赤水黄陂洞战斗遗址的义务讲解员,他虽年事已高,身形却依旧挺拔,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那段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历史就在眼前。他根据有关历史档案资料,详细地讲述着红军长征在赤水战斗的情况。赤水这片土地曾见证了红军战士们以一当百的英勇无畏,他们用脚丈量过了赤水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他们的热血洒在了赤水河畔。黄老师讲述了红军在赤水复兴区黄陂洞战斗途中,正在三块石吃午饭时,被敌军偷袭猛攻过来,红军损失惨重。黄老师回忆他父亲讲,他父亲去掩埋红军尸体时,有的缺肢少腿,有的有身无头,有的嘴里还包着菜饭,场景十分悲惨。红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念,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一切。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战斗的转折,都被黄老师生动地描绘出来,让在场的宗亲们倍受感动,有的眼眶湿润了,有的悄悄地掉下了眼泪。
紧接着,赤水林校原校长王昌宇(中华辞赋社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站起身来,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讲台,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大家的心田。他说人生的重点是“立德树人”。他引经据典,结合生活中的点滴事例,深入浅出地告诉大家,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在家族传承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教育子孙后代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是每一位长辈的责任。就如同长征精神中所蕴含的高尚品质,正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和传承的。只有“立德树人”,才能让家族兴旺发达,根基更加稳固,才能使优秀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而这个传承最关键的一环,便是从小孩抓起。这次黄氏宗亲利用寒假期间组织孩子们,特别是在外地上学的学子,集中进行长征精神,红色文化的专题学习,我年过八旬,还是第一次见到。孩子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和家风家训的最佳对象。在他们年幼的心灵中播下长征精神与优良家风的种子,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根发芽,伴随他们一生,是实属难得的明智之举。
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使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坚韧与善良,培养孩子们从小爱党、爱国、爱家的好思想好品德,是光大红军长征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形式,好方法。在学习生活中教导孩子们学会独立,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引导孩子向当年红军学习,学习他们在长征途中遇到了艰难险阻都不退缩,勇敢面对,努力向前,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不达目的不罢休。
王校长接着又说:据我知,你们黄氏家风家教家训经久不衰,耐人寻味,究其原因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关键,坚持了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例如黄氏宗亲编写的《人生知行》书中的“六好十人”,六好是:时时读好书,处处学好人,句句说好话,念念存好心,件件做好事,天天为好人。十人是:总而言之一个人,开口不要乱骂人,出手不要乱打人,暗地不要去偷人,明处不要去抢人,起心不要危害人,烟酒嫖赌莫学人,各为正业方便人,公平正直莫亏人,清清白白为好人。教育孩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德修心,心存善念,古人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人生知行》一书中写到的“十心敬老五个一样”,十心敬老是:讲形式、谈喜事,让老人开心;勤创业、争先进,让老人欢心;求上进、走正道,让老人放心;身患病、急治疗,让老人安心;讲礼貌、常问好,让老人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老人省心;家常事、多商量,让老人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老人顺心;有财物、常给予,让老人宽心;创条件、延益寿,让老人养心。五个一样:老人有无收入一个样,老人有无劳力一个样,老人有无病残一个样,老人同住分居一个样,老人亲生与否一个样。在敬孝方面,在历史上的《二十四孝》中,黄庭坚、黄香就给世人做出了榜样。再有是“立身看从小,自幼要学好;习惯成自然,循序渐进好;老小勤交流,谈心导正好;访贫看穷家,知足济困好;病床看患者,强身健体好;互斗看伤残,善良大度好;睁眼看囚犯,珍惜自由好;灵堂看人生,淡泊名利好;生做人欢事,寿终人说好……”的千字良言《百好歌》,还有《养子之心孝父母》的歌曲,这些都是黄氏家族的优秀文化,传家之宝。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红色文化与黄氏家风家教家训的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付诸实践,无凝定会成大器。
时光在热烈的讨论与深刻的交流中悄然流逝,杨占春接过话筒,兴致勃勃概括地说:“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历时两年时间,经过爬雪山、过草地,战胜千难万险,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因此,才有‘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句名言。红军长征在赤水县的时间是1935年1月24日至1月30日。1936年10月22日到甘肃会宁、陕北吴起等地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今年是红军长征90周年,我们要牢记,没有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长途跋涉、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杨占春接着说:“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更在于对家族、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风家教传承的一员,都肩负着将红军精神和家风家教发扬光大的重任。”
接着,杨占春放大嗓门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要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同时,践行好‘三恩四德’。三恩就是:‘知党史跟党走报党恩,知国史爱国家报国恩,知家史传家风报亲恩。’四德即:‘用心载德,用自己的真心承载美德,实现心灵美;用音传德,用自己的声音传播美德,实现语言美;用行显德,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美德,实现行为美;用文承德,用自己的文字传承美德,实现用文美。’等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在一背二传三兑现上下功夫,出实招,求实效。”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黄氏宗亲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长征精神与黄氏家风家教家训的传承。这不仅是一次家族的聚会,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传承的接力。让大家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长征精神,红色文化和黄氏优良家风家教结合起来从小学起,从小做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我们黄氏家族的力量,让黄氏家族的优良作风,优秀文化在新长征路上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赤水林校原校长王昌宇正在给黄氏宗亲讲“立德树人”
赤水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占春正在热情洋溢地给宗亲讲“三恩四德”
赤水市黄陂洞红军战斗遗址几十年的义务讲解员黄梓荣正在给大家讲红军故事
义务讲解员黄梓荣正在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