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黄继光陈列馆(军史馆)
文/赵正荣
1982年,那是一个承载着使命与荣光的年份,我们接到了空军空降兵15军赋予的一项重大任务——调到军部湖北武汉(孝感),修建黄继光陈列馆,后来它有了一个更具意义的名字——空降兵军军史馆。
当我们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们心中满是激动与自豪。黄继光,那是我们心中无比崇敬的英雄,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英勇事迹,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能为纪念他而修建陈列馆,这是多么神圣的使命啊。
我们一路疾驰,来到了湖北武汉(孝感)。初到这里,眼前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而在我们的脑海中,却已然勾勒出了未来军史馆的宏伟模样。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挖基脚做起。
挖基脚的日子是艰苦的。夏日的阳光炽热无比,仿佛要把大地烤焦。我们挥舞着铁锹,一锹一锹地挖着,汗水湿透了衣衫,顺着脸颊、脊背流淌,滴落在脚下的土地里。每一块泥土都仿佛有着千斤重,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挖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承载着英雄的精神,都将是军史馆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一次,在挖基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无论我们怎么用力,都难以将它挪动。大家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齐心协力,找来各种工具,一点点地撬动石头。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将石头移开。那一刻,我们欢呼雀跃,那不仅仅是搬开了一块石头,更是战胜了一个困难,是我们向成功迈进的一步。
基脚挖好后,接下来的建设工作更是紧张而繁杂。从搭建框架到砌墙,从铺设管道到安装电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精心对待。我们如同对待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在修建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有时候,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反复修改,一个施工工艺需要不断试验。但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不断地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互相探讨研究。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时光在我们的忙碌中悄然流逝,军史馆也在我们的手中逐渐成型。看着那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看着那一面面墙壁逐渐竖起,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装修阶段,更是考验我们耐心和细心的时候。我们要为军史馆增添最后的光彩,让它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给世人。从粉刷墙壁到张贴壁纸,从安装灯具到摆放展品,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
我们精心挑选每一种颜色,每一种材料,只为了能更好地营造出庄重、肃穆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我们认真地擦拭每一件展品,仿佛在擦拭着历史的尘埃,让它们重新焕发出光芒。
1983年11月20日,那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我的工作出色,我立功受奖,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站在军史馆的工地上,望着眼前即将竣工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整个团队的荣誉,是我们为英雄、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贡献的见证。
终于,军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当看到人们走进军史馆,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被我们的努力所呈现的一切所震撼时,我们觉得所有的汗水和心血都是值得的。
此后的日子里,军史馆成为了传承英雄精神的圣地,无数的人来到这里,缅怀先烈,汲取力量。
而2024年11月4日,更是让整个军史馆都熠熠生辉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了军史馆视察。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军史馆的未来更加光明,英雄的精神将更加广泛地传播。
站在军史馆外,我思绪万千。回想起当年我们修建时的点点滴滴,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那些克服困难的时刻,都如同电影般在我眼前闪过。这座军史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我们的青春记忆,是我们对英雄的敬意,是我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的见证。
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英雄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为自己能参与修建这座军史馆而感到无比骄傲,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黄继光的精神将永远在这里闪耀,空降兵的荣耀将永远在这里传承,而我们的付出也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2025年1月25日于重庆
编者注:
赵正荣,重庆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12月入伍,空降兵128团7连战士(当时我任7连指导员)。后调空降兵15军政治部,参与黄继光纪念馆建馆工作。转业重庆市工作后,历任教师、记者、报社总编辑、社长、区旅游局长、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区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区教委书记、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机关党委书记、区纪委书记、一级巡视员等。赵正荣好学深思,文武兼备,异常勤奋。在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新闻稿件七千多篇。七次立功,多次受到中央宣传部和重庆市委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