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荣的春节记忆
文/银露梅
年节在即,各种民俗,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变得越发鲜活起来。各种时令小帖,在网络、在报纸,占尽主要版面,彰显传统文化。
昨天,和先生阿荣聊起民俗,聊起过年印象,他说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舂麦仁。
阿荣的奶奶是四川人,是红西路军妇女团下属的一个连的连长,在河西走廊的那场悲壮的战争中不幸被俘,在马家军押送途中逃跑,流落到青海乐都。
奶奶十六岁离开家乡,再没有回去过,她喜欢吃大米饭。但是,在青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一顿大米饭,是件很奢侈的事。舂了皮的麦仁与稻米一样白润而饱满。奶奶非常喜欢,她常常捧着这样的麦仁发呆,轻轻地抚摸着那些颗粒流泪。
那个时候,阿荣还小,不懂奶奶为何这样。长大后才明白,奶奶那是在思念稻米,思念家乡。
后来,奶奶去世了,直到她去世,也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米饭,这件事,成了阿荣心里永远的痛。以至于到现在,孩子们吃饭的时候,撒了米粒,他也会拣起来,放进自己的嘴里。
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阿荣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说,少年时的记忆,总是那样温馨而又酸楚,至今想起来,依然令人唏嘘、令人伤感,它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勾起深藏于人内心的童年记忆……
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母亲带着寒气,来到炕边,对阿荣大声催促:“老二,快起来,今天舂麦仁的人多,你快去排队。”
母亲身上的寒气,让他打了个激灵,瞌睡也随之消失。他赶紧起身洗了把脸,来到院子里,母亲已经把前一天晚上濡湿的麦子交给了他。
阿荣背上袋子,飞快跑到村口紧靠公路和水井的大石臼旁,那里已经排了好长的队。难怪,腊八节快到了,生产队就这么一樽石臼,大家都等着舂好麦仁,回家熬粥呢。
村里的这樽石臼,已经很老旧了,石臼内壁光滑,口钭面约一尺多宽,凹下去的臼底,约一尺五寸左右深,经过无数次的锤打,这樽石臼,仿佛被岁月磨出了灵魂。
和石臼搭配的石杵,是用坚硬的木头一端镶嵌上圆润光滑的石头,制成的一种器具,形似一个巨大的石槌,用于敲击。另一端则是细长的木柄,便于握持。石杵的手持柄,由于经常使用,被磨得铮亮铮亮。
每当开始舂麦仁时,人们便会围坐在石臼旁,一边聊着家常,一边轮流挥动着石杵,那“咚咚”的声响,就像是一首悠扬的田园诗歌,回荡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奶奶在世的时候,熬的麦仁粥,味道很特别。邻居吃过后都说,奶奶的麦仁粥比任何一家的都香。
阿荣曾偷偷问过奶奶:“奶奶,我们家的麦仁粥为什么和别人家的不一样?”
奶奶告诉阿荣,说她在麦仁粥里放了一样特别的原料,那就是她亲手泡制的四川泡菜。奶奶的麦仁熬到八成熟的时候,加入炒好的肉末,再加一点萝卜、土豆、还有切成丁的泡菜。这样混在一起再熬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麦仁粥就好了。
阿荣背着袋子,愣神的时候,猛然听到吵架的声音,原来是有人想抢石杵,石杵在谁的手里,谁就有优先舂麦仁的权力。阿荣挤过去,看到几个人已经扭在一起,似乎要打起来的样子。再看,抢石杵的人原来是他的同学。阿荣上去拉过同学问,你怎么回事?怎么还打起来了?
同学委屈地说:“大人们老是插队。我生气了,就想把石杵抢过来。”
这时,另外几个同学也背着麦子来了,看着长长的队伍,大家犯了难。
阿荣对几个小伙伴招招手,大家不约而同,来到他的身边。
阿荣说:“我们为什么不去冰滩上舂麦仁呢?”
“好啊,好啊。”几个伙伴立即响应。
于是,他们各自回家拿了十字镐和钢钎等工具,阿荣去隔壁家借了一把杵子。然后,他们在村口集合,一起去了河滩。
数九寒天,寒风呼啸而凌冽,河沿边上的冰冻的很厚也很滑,他们几个人小心翼翼地行走,但还是有人滑倒。他们选了一个合适的冰面,阿荣负责在冰面上凿坑,其他几个伙伴负责舂,就是把麦子放进冰坑,用杵轻轻地舂,舂几下,翻一翻。因为舂皮的时候,不能太过用力,否则麦仁会破。这样一边倒腾,一边舂出来的麦仁,颗粒饱满、圆润,有一股浓浓的麦香味。
他们几个,虽然脚冻的几乎失去知觉,手指冻的发麻,鼻尖冻的通红,但兴致依然不减。
看着麦粒在冰坑中跳跃、翻滚,逐渐被舂成细腻的麦仁。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麦香,那是大地的味道,是收获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多年以后想起来,依然倍感温馨。
阿荣他们舂好麦仁回来的时候,还有好多人在那里排队等候。听说他们去河滩舂麦仁,于是,排在后面的人,一窝蜂地去了河滩。他们直接用上了阿荣凿好的坑,方便了许多。阿荣说,那是个壮观的景象,远远看去,冰面上三三两两的人,一派繁忙的景象。过年的气氛,就在那“咚咚咚”的声音里,变得更加温馨。
腊八这天,母亲煮了一锅麦仁粥,她传承了奶奶的熬制流程。那粥,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喝上一口,软糯中带着自然的清香,仿佛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一碗麦仁粥,齿颊留香,记忆犹新。
有人说,人类对食物的记忆,深入骨髓,可以凭此记住故乡和母亲。的确,多少年过去了,好多事情都已淡出了记忆。但麦仁粥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永远留在阿荣的记忆深处。
舂麦仁,不仅仅是一种劳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留下来的是不变的人生,还有心灵深处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