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山径文学社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于1985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别让遗忘的故事
·
【唐孝璋】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抗战时期,我们的母校(湖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之所以名噪一时,就是因为有一批学识非凡的老师。且不说现代诗人艾青曾在校临坛演教,培育出一批从教的精英,就说當年在校执教《公民》的刘寿祺先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湖南师范学院”的院长。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位老校友对我说的刘范猷先生的一件轶事,确实令人嘘唏。
刘范猷先生,湖南邵东人,当年《辞源》编辑之一,当年从教于省立六师。刘先生凭着渊博的学识和言必有据的执教风范,令当年的校友崇拜得五体投地。更其可贵的是刘先生那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豪情,在他的言辞之中,无论是课堂之上,还是日常生活之中,凡需用“日本人”之处,随口便是“鬼子”的称呼。可见刘范猷先生当年对日本軍的入侵确实疾恶如仇,使用“鬼子”一辞,可知其民族气节。
其时,“湖南省立六师”的校长是杨韶华先生。为适应抗日时势,提倡笔杆、鋤杆、枪杆“三杆”教育,且对当年委身来校执教的知名人士也是特别尊重的,表现为日常的称谓,总是将“刘范猷”排在教导主任前面。
当年学校主持的会议,先由校长办公室写好会议通知,並开列与会人员名单,再派校丁逐一通知与会人员,然后由与会人员签“知”字回复,才算通知完成。据说此类通知,刘范猷先生的排名总在教导主任之前。
一次,早餐之后,刘范猷先生接到校丁的通知,发现自己的名字排于教导主任之后,刘先生应了一句,接着将通知递给校丁。校丁说“请签知吧。”刘先生说“知道就行了”。
校丁走后,他马上到(湖南)武冈县邮政局发了一个电报,告知他任省立七师校长的老同学明天来校任教,烦请玉成。
当晚刘范猷先生请校丁发好汽灯,邀集同学聚会教室,把没教完的那篇课文教完。学生不知为何,学校不知所以。
第二天早餐后,刘先生请人拖了行李,来到武冈汽车站买了车票,寄了行李。待杨韶华得知刘范猷先生的行踪之后,急忙赶到车站,只见一列客车徐徐驶出车站门口,待举手“喂”了一声,但见客车飞驶而去,杨校长望着车后一抹扬尘,万般无奈,摇头嘘唏……
刘范猷先生此举,令当年的杨校长摇头嘘唏;而今天我们再听这个故事,不仅嘘唏,定会感慨……(2025.1.14)
·
好好先生的失言
·
【唐孝璋】
·
春暖花开,和风拂面。教导主任听完公开课,途中遇体育老师告捷,具言学校男子篮球代表队在地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冠军。教导主任兴奋不已:“那很好,全凭你言传身教,功不可没,为校争光。”
回到办公室刚刚落坐,女生指导老师又来汇报工作,具言最近女生全都按时就寝,熄灯之后,鸦雀无声。教导主任笑容可掬,连声称赞:“那很好,全凭你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功不可没。”
这样一来,“那很好”三个字便成了他的“口头禅”。我们的教导主任与人相处,常常笑容可掬、态度温和,张口便是“那很好”,因此人缘很好,大家称他“好好先生”。
一个阴天,愁云密布,好好先生又在途中遇上体育老师,迎面向他下跪。好好先生不明所以,叩问为何,答曰家父辞尘,好好先生依旧笑容可掬:“那很好……”体育老师不听下文,起身离去……
好好先生复身转来,女生指导老师又对他汇报了,具言女生厕所里发现一具死胎,好好先生仍然开口说“那很好……”女生指导老师惊愕不已、毛骨悚然,幸好不说是我“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若出此言,定会追究我的责任。
好好先生凝视女生指导老师落荒而逃的背影,摇头叹息,不知为何……(2025.1.15)
·

·
【作者简介】:唐孝璋(1938-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6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在苗乡从事教育工作。1998年退休。著有长篇小说《人生梦》上、中、下三部。山径文学社初创人之一。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唐孝璋《尽忠义士,反腐英雄-〈水浒〉主题新探》-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