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秀圣境莲花台
文/温超
在关山深处,世外桃源般隐匿着一处圣地——莲花台。距离县城西四十公里的神秘领域,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深厚底蕴完美交融,每一处细节皆流淌着历史的幽韵,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过往的故事,静静等待着有缘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聆听它源自时光深处的低吟浅唱。
踏上这片土地,仿佛踏入了一个被尘世遗忘的仙境。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犹如穿梭在岁月的回廊。山路两旁,葱郁的树木枝叶交错,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如同细碎的时光碎片。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古老的传说。脚下的土石松软,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大地的脉搏,仿佛这片土地正缓缓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四季的更迭,赋予莲花台不同的风姿。春至,山间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嫩绿的草丛中肆意摇曳,争奇斗艳,引得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欢快的鸟鸣声也在林间此起彼伏,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的春之乐章。夏日炎炎,山林却似一座天然的避暑胜地,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阳光只能透过层层枝叶洒下星星点点的光斑。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圆润光滑,偶尔还有小鱼小虾在其间嬉戏。掬一捧泉水,凉意瞬间沁人心脾,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燥热。秋意渐浓,莲花台换上了一身五彩斑斓的盛装,枫叶如火般燃烧在枝头,银杏叶金黄璀璨,随风飘落,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毯。山林间,野果累累,红彤彤的山楂、紫莹莹的桑葚挂满枝头,引得鸟儿和小动物们纷纷前来觅食,为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整个莲花台银装素裹,宛如一个纯净洁白的童话世界。山峦、树木、小径皆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万籁俱寂,唯有雪花簌簌飘落的声音。此时,越野车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辙印,徒步的人们也在这片洁白的世界里留下一串串脚印,他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冬日的寂静,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驻足莲花台下,便能感受到周围山水间氤氲的灵气。那灵气仿若有形之物,在花草树木间萦绕不散。溪边的野花,虽渺小却开得无比娇艳,它们仰着头,像是在与天空对话,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灵秀与美好;岸边的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的舞者,用她们柔美的舞姿演绎着山水的灵动之美。遥望远方,山外的山峦被霞光笼罩,如梦如幻。那霞光色彩斑斓,橙红、金黄、淡紫交织在一起,给山峦披上了一层绮丽的彩衣。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心怀敬畏与憧憬,闭上双眼,双手合十,许下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愿自己的心灵能如这清澈的山水般纯净,愿人生能如这绽放的莲花般绚烂,愿能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美好,像这片山水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莲花台的历史,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据碑文和史料记载,其始建于秦汉,兴盛于唐代。在秦汉时期,它或许只是初露端倪,成为人们寄托精神信仰的一方小小天地。而到了唐代,莲花台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唐朝皇帝李纯敇封其山为“西陇之名山”,并拨食粮供养僧道三千五百人,一时间,三十六处风格各异的庙宇宫殿拔地而起。这些庙宇宫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当时宗教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场所。香烟袅袅升腾,梵音悠悠回荡,僧道们在此诵经礼佛,修身养性,四方信众纷至沓来,虔诚朝拜。虽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如今大部分庙宇已毁,但遗迹尚存。现存的铜佛一尊,法相庄严,宝相慈悲,其工艺精湛,每一道线条都流畅自然,铜质的光泽在岁月的磨砺下更显古朴厚重,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那二十四座泥雕造像,虽然历经风雨剥蚀,但依然能够看出其原本的神韵,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慈悲微笑,或怒目而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内涵。残存的三十二块石碑,碑文斑驳陆离,模糊难辨的字迹背后,是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默默讲述着莲花台的前世今生,让人得以穿越时空,窥探往昔岁月的痕迹。
经专家反复勘察论证,莲花台的古上、下畤有着重大的历史发现。这里正是秦灵公在吴阳武畤废址上建起的 “上、下畤”,“上畤” 祭祀黄帝,“下畤” 祭祀炎帝,从此中国有了第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唐元和十二年,因陇山被吐蕃占领,唐宪宗李纯将这个皇家祭祀炎黄二帝的专用神坛敇封为“青龙山”,交由平民百姓供奉香火。这一发现,打开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之门,揭开了千古之谜,填补了秦汉史学和西北历史地理学的空白,得到了陕、甘两省史学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能看到古代帝王祭祀大典的庄重场景,感受到那份对祖先的尊崇敬畏,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潮澎湃,敬意油然而生。
莲花台风景区,融合了文化遗产、自然风貌和天然景观于一体,大小景点百余处,每一处都独具特色。在老庙沟内,有被当地群众称为拴马桩和饮马池的天王榙与青龙潭。悬崖上耸立着一高大的石笋,顶端长着苍松,由于风雨剥蚀,远远望去犹如三层宝塔,巍峨耸立,直插云霄。石笋西侧崖下有一潭水,清澈见底,潭水倒映着石笋和周围的山峰,构成了一幅对称而美丽的画面。悬崖上“泽润秦陇”的摩崖石刻碑文清晰可见,其字迹雄浑苍劲,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相传唐朝中期,御林军中的“神策军”在老庙沟之南五华里之处的铜场沟冶炼过铜,敬德曾任过大唐的监造使,民间便把这个擎天柱和青龙潭传说为敬德到此的拴马桩和饮马池。这一传说为这片山水增添了一抹英雄色彩,让人不禁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迈气概。
古铜矿遗址位于老庙沟南五华里处,这里的遗址较好的有大、小铜厂沟矿遗址和旧城古冶炼厂遗址。这些遗址分布在风景如画的关山深处,四周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景色美不胜收。游人在领略关山秀美风光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采矿冶炼技术。遗址中,矿洞幽深,炉渣堆积,虽然历经千年岁月,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当年采矿冶炼的繁忙景象。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力见证。
古道遗址在普陀庵、三角城附近。公元前约128年汉武帝刘彻修通了陕西凤翔至陇山的“回中道”,这条道路除用以在“五畤”中最西的“上、下畤”祭天外,主要是为了开辟西域。后来派张骞出使西域及派霍去病西征,直到开通在西域的商贾通道,今称“丝绸之路”,都是在陇山东麓的御马场“呼池苑”策划实施的。出使、西征都以陇山为起点,因为从陇山到咸阳的路早就在秦始皇时就修通了,称之为 “秦御道”,这三处古道也是“回中道”上的重要通道。如今,古道遗址周围奇花异草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溪流飞瀑奔腾而下,水花四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与百鸟鸣啭、山泉叮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为莲花台这片神圣的土地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莲花台,这片充满神秘与灵秀之气的圣地,是自然与历史共同孕育的瑰宝。它是一首雄浑壮丽的诗篇,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一部深邃厚重的史书,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为之倾心,为之沉醉。

作者简介:
温超,男,语文正高级教师,读书人,写作者,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作品见于《人民教育》《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散文诗》《随笔》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