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现象”断想
作者 任宗儒
安万火了,火得一塌糊涂。安万剧院唱秦腔带火了古城西安,带火了甘肃平凉和兰州,带火了宁夏的红寺堡,现在又在甘肃定西火了,二十万人十里长街夹道欢迎,锣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队,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安万剧院秦腔唱到那儿,火到那儿,火得流量波天,火得铺天盖地。安万唱戏,观众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安万“潼关以内白旗展”的慷慨唱腔萦绕天宇。我把这叫做“安万现象”。
安万何许人也,安万何以带动古城西安、甘肃平凉、兰州、宁夏大火特火?
安万是甘肃会宁县人,生于1978年。因天生右脸患血管瘤,上学受到歧视,上完五年级就辍学回家,开始学唱戏。安万是秦腔天才,学什么会什么。先演小生,后演花脸。得“西北花脸王”张兰秦等名家指教,终成主演,获国家二级演员职称。安万生旦净丑末,吹拉弹唱敲,样样都行。2024年元月组建安万秦腔剧院,自任董事长。基于安万的为人和唱功,剧团发展很快,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剧团。2024年12月,安万率领158人的剧团来西安,在大明宫万达广场公益演出8天8夜,开始了西北巡演第一站。安万演出,带火了古城西安,带火了热爱秦腔的秦人。8天8演出结束,按巡演计划,安万率团到平凉公演三天三夜后,再回兰州演出三天三夜。在平凉演出,据无人机拍摄观众达11万之多。更让人暖心的是,平凉戏迷在安万剧团演出结束将要离开时,用300架无人机拼成“安万一路长虹”字样和安万头像,闪烁在夜空中。安万相继在甘肃兰州、宁夏红寺堡、甘肃定西演出,一处比一处红火,一处比一处受欢迎。一时间安万剧团成了网络顶流,安万也成了网红。安万秦腔唤醒了古城西安,唤醒了大西北,也唤醒了沉睡的大秦之腔的艺术之魂。现在,人们称安万为“秦腔王”,秦腔艺术的领军者。更有甚者,民间流传“三天不吃饭,也要看安万。看了安万戏,今生不后悔”的歌谣俚俗,可见安万秦腔多么深入人心。
安万秦腔爆屏,安万秦腔演到那儿,火到那儿。可以这么评价,安万剧团作为一个表演秦腔艺术的剧团,迄今为止是唯一能让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剧种的观众人数和明星演唱会观众人数媲美的剧团。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安万精神感染了观众。安万精神是什么?是“戏比天大”。安万在西安万达广场第一场演出被叫停后,他没有就此放弃,没有辜负成千上万观众看戏的欲望,租赁西安开元大剧院继续为群众演出。他多次在谢幕时说:“西安是我们民营剧团向往的地方,能在西安唱一回戏,对我们民营剧团来说,算是没有白活。”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深厚的感情。安万精神是“身残志不残”。安万因脸部血管瘤辍学唱戏,他本攻小生,血管瘤手术后又改唱花脸,花脸脸上的油彩,可以遮住脸部残疾。安万爱戏如命,环境再艰苦,经费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他把《兴汉图》《斩战袍》演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潼关”唱段在大西北比流行歌曲还流行。安万是从灵魂深处深爱秦腔。安万精神是“做好人、唱好戏”。安万成了明星,成了秦腔的扛把子。可他做人很低调,为人很谦虚。他一口一个姑舅爸,一口一个姑舅妈。明明把台下观众唱哭了,还要跪谢观众。他说“我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背景,唯一依靠的就是在座的父老乡亲。”正因为如此,安万的戏,场场观众人山人海。上午9点开戏,清晨5 点就有大量观众在等候,好多人骑着尿不湿看戏。真是世所罕见。
二是安万唱戏真情真意,没有花架子,绝不敷衍了事。《兴汉图》中哭老娘一场戏,安万扮演吴汉,边哭边爬边唱,这分明是在用生命演戏。安万《下河东》中的36哭,使他赢得了“秦腔王”的美誉。他在台上哭,观众在台下哭,如果没有用真情打动观众,谁愿意陪他痛哭流泪?安万把秦腔唱成了万人大合唱,台上台下齐声合唱,演员与观众互动,情感交融,场面壮观,感人至深。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安万在舞台上的腾空劈叉,背摔等高难度动作做得扎实用命。本团演员袁红唱周仁也是实实在在地趴在地上唱。团里武功演员可以连翻32个跟头,武旦演员花枪耍得出神入化,观众不绝的掌声欢呼声就是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安万和他的演员们是在用心演戏,用生命演戏。
安万剧团演戏接地气,不装不端不做作。有人评说,安万剧团演出跑龙套的人太多,《铡美案》包公出场,场上演员达40人。这有什么不好?这更有气势。《杨门女将中》五郎八侯拜别佘太君一场戏,五十多人站满了舞台,场面更壮观,更赢得观众的叫好和掌声。现在人欣赏戏剧演出,不光看演员唱得怎么样,还看场面,还看武功,还要欣赏音乐。安万剧团庞大的阵容,高配置的乐队,新艳的戏服是亮点。人们长途跋涉争看秦腔,“安万神曲”响彻西北。安万成功了,安万剧团的演出带来了震撼,产生了轰动效应,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欢呼声,就是观众对安万为秦腔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的回报。难怪安万剧团上了央视,上了央视网,上了《人民日报》。
三是安万从内心里感谢观众,他声声叫着“姑舅爸”“姑舅妈”,亲切亲热,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使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亲如一家,进而产生了和谐的共鸣。作为演员,他在谢幕时,双膝跪倒,致谢观众。这是一个以往不曾有过的惊人之举。安万剧团在兰州、在宁夏,台前跪谢观众的不是安万一个人,跪了一排演员,足见安万剧团对观众实心实意的尊敬和热爱。看到这些场面谁不泪目谁铁石心肠?作为一个庞大的演艺团体,为观众公益演出8天8夜,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实实在在的壮举。158人,每天吃住行正常消费多少钱?这是可以算得来的。且前提是演员不要工资,演员没有养家糊口的负担,来回路途免费。安万就是这样,只要能让观众看好戏,只要能让秦腔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传承发扬,金钱算得了什么,观众才是至高无上的。
四是秦腔作为梆子戏的鼻祖,它的特点是旋律独特优美,唱腔宽音大嗓,是吼出来的。京剧唱的是花好月圆,雍容华贵;豫剧唱的是家长里短,是非恩怨;越剧、评剧、黄梅戏唱的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唯有大秦之声唱的是人生悲欢、家国情怀、忠君爱民、为民请命,其声高亢激越、慷慨悲壮,其情撕心裂肺、狂放悲凉。秦腔作为秦人的魂,安万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新的起点。安万让三秦乃至西北五省的大秦之声得到了发展。安万让观众感受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所肯定的“唱腔要保持剧种特色,避免剧种异化,唱腔歌剧化。”
本文不讨论秦腔的发源地是在陕西还是在甘肃,只就我们陕西目前秦腔传承振兴发表一点浅陋的见解。因本人对秦腔完全是门外汉,认识肯定不全面,见解肯定有偏陋。还请见谅。
人们都承认西安是戏窝子。安万也说,西安人会唱戏,会看戏,会评戏。西安有全国顶尖的戏曲研究院,有享誉全国的秦腔百年老社易俗社、三意社,有那么多的梅花奖获得者,还有众多的国家一级演员。可以说,西安汇聚了西北五省大部分秦腔名流和著名演艺团体,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秦腔资源和优势。以前陕西省还专门成立了振兴秦腔办公室,现在还有民间组织秦腔研究会,还有戏剧家协会,不可否认,多年来,陕西不论是政府,还是演艺团体、相关组织、演员个人,都为振兴秦腔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但最终还是没有能使秦腔像安万唱戏那样火起来,没有实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的大好局面,秦腔还是没有能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这是为什么,窃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秦腔的服务对象问题。陕西的秦腔院团,很多都是专业的,国营的,尤其是全国著名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易俗社、三意社这些名流云集的演艺单位,他们的演出没有走进基层,没有走进群众之中。“一院两社”多在西安演出,门票价格昂贵,一般群众买不起,就是想买,剧场容量有限,一票难求。所以老百姓只是听说西安有名演,有著名剧团,可真正能看到他们演出的人寥寥无几。可以想象,如果“一院两社”把舞台搭在民间,每年公益演出上几场,观众不会比看安万演戏的观众少,肯定也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这几年,“一院两社”也搞文艺下乡,也到基层演出,那是什么样的演出呀?来几位名演或者梅花奖获得者,一个人清唱两段,拍拍屁股就走人,哪像安万剧团公演8天8夜,演员睡在舞台上,吃方便泡面。再说,“一院两社”下乡演出,费用很大,一场戏动辄几万,唱上三天三夜就是十几万几十万,乡下人请不起。农村庙会都请的是县级剧团或民营剧团,戏价低好伺候。从网络上看,“一院两社”的演出基本上在甘肃各地。正应了人们所说的,陕西人会唱戏,甘肃人爱看戏。作为艺术,来源于人民,那么肯定要回归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毛泽东同志早在四十年代就强调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秦腔艺术也一样,不应该高居庙堂之上,不应该只在城里剧院里唱所谓的阳春白雪。
二是关于秦腔艺术的发展方向。有人把“一院两社”专业剧团称作“庭院派”,把民营剧团叫作“民间派”。我以为把专业剧团称作“剧院派”更合适些。我们这里不讨论这派那派,只说现在的秦腔戏该怎么演,秦腔怎么才能走进秦人的心中,才能像安万剧团一样掀起一股秦腔热潮。安万剧团所演的几个全本戏,演出时间大都在四个小时左右。演员在舞台上连哭带爬带唱,台下上万观众产生共鸣,台上哭台下也哭,台上演唱台下观众和着唱。安万把秦腔演成了明星演唱会,演成了万人大合唱。安万追求的是真实感人,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秦声秦韵,追求真正意义上的非遗秦腔,追求秦腔走进观众心中。像《人民日报》评论员所指出的:“保持戏曲艺术的群众性,追求雅俗共赏,要把舞台搭建在广阔大天地,搭建在老百姓身边。”而秦腔艺术的最高殿堂,有着顶尖人才和最好资源的“一院两社”,坚持的是秦腔的改良,追求的是创新,是形式美。有人说,专业剧团把秦腔改良成了假声,美声唱法,这不一定全对,但至少有一定道理。专业剧团的演员唱戏,讲求发声部位,讲求动作美观,所以程式化。却很少能有像安万剧团的演员那样吃苦卖力,那样用生命唱戏。安万唱戏,以高亢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宣扬和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历史风情。专业剧团享受着政府的秦腔艺术扶持项目和资金,追求的是获梅花奖,评国家一级演员,现在的“一院两社”有多少个梅花奖获得者,有多少个国家一级演员。安万是国家二级演员,他的剧团没有梅花奖获得者,也没有享誉西北的名角,可他把戏唱红了,他把大西北唱红了。广大观众公认,他是秦腔扛把子,是“秦腔王”。

三是振兴秦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负起责任。振兴秦腔这个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剧团和演员的事,也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事,政府和文旅部门应该大力支持。 安万剧团在西安8天8夜公益演出,曾因安全等原因被叫停两次,省市文旅部门对此保持沉默,西安的同行“一院两社”也在回避。12月30日演出即将结束时,陕西文旅部门才勉强发了视频,表示了慰问。当然,在这以前,戏曲研究院,三意社个别演员曾以个人名义进行过探访和慰问。但这究竟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某个组织或某个团体。而安万剧团结束在西安演出,转场平凉市演出,平凉市在高速路口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请全体演职人员入住五星级酒店。平凉媒体做了广泛报道,甘肃省媒体和中央级媒体做了大量转载。平凉市委书记和市长率领宣传部和文旅局及相关部门领导上台慰问,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亲笔题词鼓励,并和安万进行座谈,勉励安万演好戏。西安市文旅部门和媒体的冷漠及“一院两社”的回避确实有些说不过去。10万人看秦腔,这无疑会对当地文旅事业,饮食服务业造成巨大的推动,这比召开文旅招商会、旅游促进会效果要好得多。想象一下,西安市宣传部门、文旅部门如果能做出平凉市委、市政府及平凉市文旅部门一半的欢迎举动,能给安万剧团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将会对西安市的文旅事业,对陕西秦腔振兴事业是多么大的推动。如果“一院两社”也会有像甘肃秦剧团副团长窦凤琴一样的名演参与演出,这将会给广大戏迷提供多么丰盛的文化大餐。
四是振兴秦腔的方法和途径。振兴秦腔多年来一直是省内文化部门、演艺团体和广大戏迷努力和关注的问题。秦腔向何处去,怎样才能让秦腔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青春,安万剧团给广大戏迷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振兴秦腔再不能像“一院两社”或者其他专业的国营的剧团那样,靠收取门票和政府拨款来维持。要使秦腔走出低迷,就要让秦腔走进千万秦人的心中,就要向安万学习,向甘肃的文旅部门学习。不可否认,专业院团、专业研究机构对秦腔的振兴和传承做了不少工作,排演了许多经典剧目,造就了多个国家一级演员和多个梅花奖获得者。可是秦腔观众倒是越来越少了,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的轰动效应没有了。安万的民营剧团却为秦腔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就。安万唱秦腔,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万民涌动。观众不仅仅是年龄大的秦腔爱好者,更有众多的青年甚至少年也乐听其音,乐看其戏。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万人互动的秦腔大合唱,才形成了一人台上哭,万人台下哭的壮观场面。安万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借助新媒体,和网友和观众进行充分互动和融合。这种线上线下整合的独特创新模式给秦腔振兴带来了生机。安万剧团通过义演扩大宣传,再通过直播带货增加收入,以保证剧团正常运转。所以,他的西北巡演处处轰动,处处成功。台上演员融入剧情泪流满面,台下观众被剧情带动痛哭流涕,形成巨大的秦腔热潮,这热潮已波及全国。由此看来秦腔振兴要网络化、大众化。网络化扩大宣传效果,大众化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做推动秦腔振兴的主力军。
五是开发新剧目问题。安万说他目前已收集到1950年以后的秦腔剧本1200多本,他计划每年从中挑选七八本排演。我们从抖音里看到,有两位老人,不远百里,把自己珍藏的秦腔剧本捐赠给安万,以实际行动支持安万剧团老戏新排。再看看我们陕西现在的专业剧团,包括“一院两社”,一开场便是《铡美案》《十五贯》《火焰驹》之类。这些剧目本身很好,加之有那么多的优秀演员的反复上演,千锤百炼,已成绝世精品。但这些剧目已经为广大戏迷熟悉得都会大段唱下去。看得多了,也就烦了。戏迷们渴望欣赏新戏。安万剧团这次奉献给广大戏迷的《兴汉图》《三下阴》《大升官》《斩韩信》等剧目都是近几年来不曾上演或者演出很少的古典新剧目,当然为广大戏迷喜闻乐见。最近只要打开抖音,满目皆是安万“唱潼关”的画面,满耳充盈苏显赶驾时的“安万神曲”。不但年龄大的戏迷喜欢,年轻人也爱听爱唱。西北五省的戏迷爱听爱唱。五省以外的人也在传唱。
人们说全红婵镇住了体育界,刀郎镇住了娱乐界,董宇辉镇住了文化界,胖东来镇住了超市界,那么安万就镇住了秦腔界。安万挚爱秦腔,爱到了骨子里, 爱到了灵魂深处,安万用生命演唱秦腔,唱出了秦腔的慷慨悲凉,质朴豪迈。安万把秦腔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几十年前关中农村随时可以听到的秦腔旋律又回来了。秦腔是秦人的魂,安万把秦人的魂找回来了。安万让千万戏迷在舞台下情不自禁地跟着台上演员合唱、流泪、痛哭。这就是“安万现象”,这才是秦腔振新的巨大成功。振兴秦腔的目的是为让秦腔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切近人民生活,根植在人民群众之中。安万做到了,安万为振兴秦腔做出了足以载入秦腔发展史册的贡献。
顺便提及,白燕升“有什么样的演员就造就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观众也会造就什么样的演员”的谬论可以休矣。陈涌泉(中国剧协党组书记)撰文:愿意跟着唱,说明老百姓喜欢。能够跟着唱,说明普及程度高。陈书记我们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