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年(散文)
作者:董彦卿
也许年是永远属于孩子的,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最有盼头的就是过年了。也许为了孩子的种种盼头,大人们都要准备种种年货迎接新年,来满足孩子们。
小时候,我记得一进入腊月,大人们就为迎接新年开始准备各种年货了,其中最有仪式感的年货,就是杀猪了。
能杀得起猪的人家,这一天就像过年一样,全家老少都忙得不亦乐乎,开心得不要不要的。男人们扫院子,劈柴禾,有的人家在外面还要搭灶台;女人们打扫室内卫生,洗刷碗筷,准备桌凳,桌凳不够还要向邻居借;老人们搓捆猪的麻绳,找搅猪血的秫秸,还要给秫秸去皮,把秫秸捆扎成小三角形的形状,后面留有长长的柄;孩子们则负责去请事先约定好的杀猪师傅,去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和老亲古邻来家里吃猪肉。
杀不起猪的我们,也早早去人家院子外看热闹,看师傅如何用套子去套猪,看猪如何同人们斗智斗勇,看帮工的如何被猪拱得连滚带爬,听猪如何痛苦地哀嚎。吃饭的时候,往往也能有一小碗酸菜炖猪肉外加两片猪血肠,特别解馋。
送走了吃饱喝足的客人,杀猪人家往往只剩下半头猪过年了。主人将猪头和猪蹄分别拿到外面冰冻,再将吃剩下的半爿猪肉分解成若干小块,浇上凉水,也拿到院子里冰冻起来,这个时候要看住外面的野狗,别被偷吃了。天黑的时候,都冻透了,就开始装到仓房的大缸里,没有大缸的人家就在院子里用雪埋上,再浇点水冻得就更结实了。
杀完年猪,孩子们就盼望过腊八了,因为腊八饭最好吃了。不管穷富,腊八这一天腊八粥是必须有的,富裕人家还有腊八黏米饭或腊八年糕,里面要放八种食材,各种品类的米啦,各种颜色的豆子啦,各种坚果仁啦,反正不能少了八种。大人们看我们盼得着急,往往就拿“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话来安慰我们。
腊八一过,家家户户的女人们就开始忙了。跑供销社排队买布料做衣服啊,排队买冻梨冻柿子啊,排队买糖果红头绳啊,排队买年画和鞭炮啊,反正买什么都要提前计划好,提前去排队。此外,还要去生产队排号换大豆腐,去有石磨的人家排号推水磨。水磨推好了,还要搭烙子摊煎饼,还要熬夜烙黏火烧烙锅出溜,还要过油炸麻花,炸干果,炸面鱼,炸套环,还要蒸黏豆包和面豆包,蒸馒头,蒸花卷,蒸糖三角,馒头上还要用筷子点上蓝点或红点,有的人家不用筷子而用苘麻桃,印在馒头上像花一样,很好看,条件好的人家,会在馒头的四面嵌入红枣或者葡萄干。
这一切都准备完了,女主人还要水抄萝卜片,水抄冻白菜,水淘煮好的大碴子饭,用生产队的豆腐水泡海带,泡好的海带还要分类切成片和丝。然后把它们一团团地团好拿到外面冰冻,冻好了也放到仓房的大泥缸里或大板柜里,为的就是过年的日子里能够有时间出去看大秧歌。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这一天,家人们吃完早饭就要打扫尘土了,把屋里屋外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是除尘,二是除晦气,三是除穷根。晚上的时候,大人就把脏兮兮灶神图揭下来,把新的灶神图贴上,摆好供桌,摆上三碗灶食,一般是黑枣、柿饼、点心、糖果等,意思是让灶王爷的嘴吃的甜甜的,上天时多多美言。供桌上还要摆香炉,点上三炷香,请灶神享受本年度最后的人间香火。供桌脚下放上一碗麦麸,还要有一头纸马,意思是为灶神喂好马,请他骑着升天。用黄纸叠七个口袋,让灶神往回背金银、平安、幸福、美满之类的好东西。放一串鞭炮,点上打好的一刀黄纸,把旧的灶神图、纸马放在灶坑烧了,全家人一齐向灶王神三叩首,嘴里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祝祷言辞。
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没有准备好的也陆陆续续地进一步完善。比如买一张大红纸找村里的老学究写春联,写福字,写“抬头见喜”或“出门见财”,老学究往往要特别告诉你不要把“大耳元帅府,长嘴将军门”贴错了地方。又比如买一个二分钱的信封和八分钱的邮票找文化人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不尽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汇报一年来的收成,报告大人孩子平安,问讯亲人的家中情况,最后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也零零星星地响起来了。孩子们盼了一年的春节终于到了,大人带着孩子们一边抱着柴禾一边喊着“抱财喽,迎年喽,吃饺子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