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森作品选(10)
《上品风》第248期
岁月笔触下的时代纹理与人文温度——读学长《元旦纪实》有感
文/杨树森
当指尖轻触学长这篇洋洋洒洒的《元旦纪实》,仿若被引领着踏上了一段跨越城乡、交织着时代脉搏与人文情怀的旅程。这旅程,不仅是对新年伊始的细腻描摹,更是一次对生活本真、文化传承以及时代变迁下社会万象的深度探寻,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长卷,在朴实的文字间晕染出生活的多彩与厚重。
文章起始于新年第一天的日常琐碎,那过期画历与手机日历的更迭,宛如岁月无声的交接棒,将我们从旧岁引入新年。乡村元旦的宁静,阳光依旧、声息寥寥,与城市的张灯结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勾勒出城乡二元结构下生活形态的差异。乡村坚守着传统农历年的静谧,城市则洋溢着阳历新年的热烈,这不仅仅是时间庆祝方式的不同,更反映了城乡在文化传承、生活节奏和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学长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在时代洪流中,乡村与城市各自秉持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并行发展却又相互映照,共同编织起中华民族丰富的节日文化谱系。
而文中对主席新年贺词的聆听与感悟,则将笔触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升华至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主席的话语,犹如新年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每个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角色与使命。学长的解读,不仅仅停留于词句的表面,更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生期许。从对文化自信的彰显,如“何尊”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溯源,到对民生福祉的关切,如孩子教育、老人养老、年轻人就业等关键议题,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这个特殊的元旦节点,国家的号召与人民的生活愿景交织共振,奏响了新时代奋进的乐章,也让我们明白,个人的梦想唯有融入国家的梦想,才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机遇,更是我们前行的方向与动力。
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的故事线,宛如一条文化的脉络,贯穿于文章之中,彰显出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尊的研究与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追根溯源,更是当代学者在文化传承接力赛中的奋勇担当。从专家学者们深入的研讨、论文的撰写发表,到文化传承使命意识的觉醒,我们看到了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文化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底蕴,坚守着民族精神的家园。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先辈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在今人的呵护与研究下,重焕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桥梁。每一次的学术探索、每一篇论文的诞生,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次修复与延续,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铭记民族的根与魂。
文中关于校友间真挚情谊的描述,恰似寒冬中的一股暖流,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滋润着人心。从节日里饱含深情的问候祝福,到千里迢迢寄来冻疮药水的暖心举动,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汇聚成了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善良、友爱与关怀。在快节奏、物质化的现代社会,这份纯粹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始终是生活中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抵御外界喧嚣与冷漠的坚实盾牌。这些情谊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醇厚,见证了人性的美好与坚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情感细节,珍惜身边每一份真挚的情谊,用心去呵护、去回馈,让这份温暖在人间持续传递。
学长在文中还巧妙地引用了其他文化学者对元旦的记述与感悟,如商子雍和迟子建的文字,这种互文性的表达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不同文人对元旦的不同体验与解读,恰似多棱镜下的光线折射,展现出元旦这一节日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心中的多样色彩。从城市文人的自然平淡,到对元旦在传统节日体系中地位的理性剖析,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这些引用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机地融入学长的叙事之中,形成一种文化的共鸣与对话,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节日文化的内涵、传承与演变,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使我们对元旦这一节日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也启发我们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汲取多元文化的养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读完学长这篇文章,内心满是对生活细腻感知的钦佩与对时代深刻洞察的思索。它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纹理,既有国家发展的波澜壮阔,又有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更有平凡生活中的温情脉脉。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时代步伐的同时,莫要忘却那些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莫要迷失于物质的洪流而忽视了精神家园的守护。我们应以学长为榜样,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用真挚的情感书写时代的故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为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我们的笔下得以延续与弘扬。
2025.01.07于北京
【现代诗】 于无尽处寻有时
文/杨树森
题记:当鸿蒙未启,时间沉睡,洪荒初开,空间混沌,一切仿若缥缈虚无处,却不知生命的火种与光已在孕育。我们在这似无的时空里探寻存在的意义,于无尽中找寻那熠熠生辉的有时,且以心灵为笔,岁月为墨,记之。
在鸿蒙未启的混沌之渊,
时间沉睡,宛如缥缈的幻念,
未有晨钟将其唤醒,
未有暮鼓为其催眠。
那最初的最初,岁月无痕,
起点与终点,皆在沉默中隐现。
于洪荒初开的广袤之野,
空间延展,似是无尽的谜面,
星辰未布下坐标的网,
银河未划出界限的弦。
此广袤天地,方位皆空,
远近和大小,在虚空中融敛。
然,当第一缕光挣破混沌的茧,
时间便在光影交错中,有了质感。
秒针的心跳,分针的步缓,时针的沉眠,
于滴答间,编织生活的锦缎。
岁月长河,不再是荒芜的幻念,
故事在时间的辙印里,沉淀积攒。
当生命的火种点亮宇宙的暗,
空间便在灵魂栖息处,有了温暖。
屋舍的四方,容纳尘世的悲欢,
心灵的方寸,盛放情感的波澜。
天地之间,不再是冰冷的荒蛮,
爱意在空间的怀抱中,馥郁流芳。
我们在时间的弦上,弹奏命运的交响,
音符在虚无中跳跃,奏响生命的倔强。
我们于空间的幕下,演绎人间的剧章,
身影在缥缈里穿梭,绘就生活的万象。
虽起于无尽,却向有时奔往,
于时空的经纬,织就存在的辉煌。
2025.01.10于北京
难忘的儿时年味
文/杨树森
题记:往昔的年,是集市上的熙攘、团圆饭的飘香、新衣兜里的压岁钱,简单纯粹满是欢畅;如今的年,虽失了些旧模样,但平安团圆仍在岁月里守望。时光悄改年之容妆,而情韵悠长,且以浅文记之,寻味那藏在变迁中的年之光。
在时光的幽径上徘徊,那些关于年的旧影,如斑驳的阳光,透过岁月的枝丫,洒下一片片温暖而又略带怅惘的碎屑。“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真热闹……”童谣的余音,仿若从遥远的天际飘来,唤醒了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年味,那是一场在岁月变迁中演绎的深情故事。
犹记儿时,年的序幕是从集市上拉开的。父母的大手牵着我稚嫩的小手,融入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集市上,邻里乡亲的笑脸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婶子伯伯们相互打着招呼,声音里满是对新年的热忱。简陋的摊位前,平日里精打细算的父母,此时却豪爽地挑选着年货。新扯的布料,触感粗糙却怀揣着对新衣的憧憬;五彩的糖果,纸包着甜蜜的诱惑;饱满的瓜子,嗑出的是团圆的闲趣。我在人群中像一只欢快的雀儿,追逐着伙伴们的身影,那集市上的喧闹与烟火气,是年最初的味道,质朴而鲜活,深深烙印在心灵的底片上。
除夕,是年的华章。母亲宛如一位指挥着生活交响乐的大师,在厨房的方寸天地里忙碌穿梭。锅里炖煮的是生活的浓香,盘中摆放的是岁月的祈愿。父亲则站在凳子上,庄重地将春联抚平、张贴,那一笔一划写就的是对家的守护与期冀。墨香尚未散尽,鞭炮声已在村庄的上空炸响,纸屑纷飞中,旧岁辞去,新春降临。一家人围坐于饭桌,暖黄的灯光映照着满桌佳肴,电视里的春晚是这场盛宴的背景音乐。爷爷的故事、父母的笑声、孩子的嬉闹,交织成一曲亲情的颂歌,那是年的灵魂所在,醇厚而深沉,在岁月的酒窖中越陈越香。
初一的晨曦,洒在新衣的绸缎上,兜里那几张带着长辈体温的压岁钱,虽面额不大,却分量千钧,是孩子心中最珍贵的“宝藏”。出门去,与小伙伴们汇聚,糖果在口袋里碰撞,新鞋在平整的浆土路面上踏出清脆的声响。东家进、西家出,拜年声、欢笑声,在村子的小巷里回荡。这一日,是孩子们的自由王国,父母的宠溺与宽容,让快乐无边蔓延,那是年赋予童年的特权,纯真而无忧,成为一生回望的温柔乡。
如今,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年的模样已悄然改变。超市的货架上,年货堆积如山,四季如新的衣物挂满橱窗,电子红包在指尖传递着新年的问候。我们告别了童年的无忧,肩负起筹备年的责任,在忙碌中偶尔会有一丝怅然,似是遗失了曾经纯粹的年味。但细细想来,年的内核从未更改。
当夜幕降临,一家人依旧围坐,桌上的饭菜依旧热气腾腾,父母眼中的慈爱依然炽热。远处偶尔响起的鞭炮声,依旧能勾起心底那一抹熟悉的悸动。原来,年味只是乔装改扮,隐匿在岁月的褶皱里。它藏在父母渐添的白发中,那是为家操劳的岁月痕迹;它隐于长途跋涉后的那一个拥抱,那是跨越山水的团圆渴望;它现于亲友相聚时那一声真挚的问候,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牵念。
岁月如流,年复一年,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泅渡,从年味的享受者变成传承者。那就让心灵沉淀,于每一次新年的钟声里,聆听岁月的低语,轻拥平安与团圆。重拾往昔的温暖碎片,拼凑出属于自己的年味拼图,让这份独特的味道,在生命的脉络中缓缓流淌,岁岁常新,永不褪色。
2025.01.10晚随笔于北京
古韵今情:故乡代称中的文化脉络与时代回响
——读西安晚报“故乡代称有几许”的感想
文/杨树森
题记:于校友群中一文,见“故乡”代称种种,刹那间,心底那泓温柔的乡愁之泉被悄然触动。这些古韵别称,宛如时光的信笺,承载着往昔岁月里对家乡的眷恋与深情。今欲探其文化脉络,析其时代新韵,遂作此文,以记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故乡始终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抹眷恋,是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处。古代文人雅士为其赋予众多或典雅、或质朴的代称,这些称谓历经岁月沉淀,不仅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文化图景,更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持续散发着深厚的情感力量与哲学意蕴。
“ 桑梓”,以家宅旁常见的树木,承载起故乡的万千情思。在农耕文明的漫长岁月里,桑树与梓树不仅是生活的物质依托,养蚕缫丝、制作器具皆与之相关,更是情感的寄托。当柳宗元听到黄鹂啼鸣,心生“忆桑梓”之情,这是对故土生活细节的深切怀念。在当代社会,虽远离了田园耕织的生活模式,但桑梓所代表的故乡根基未曾改变。即便身处高楼林立的都市,人们在心底仍保留着对故乡那片土地的特殊情感,那里有儿时的玩伴、熟悉的街巷,以及难以忘怀的童年趣事。故乡的一草一木,如同基因般融入血脉,成为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
“家山”,将故乡具象为家乡的山。山,在自然景观中往往巍峨耸立、亘古不变,象征着稳定与依靠。钱起笔下“柳岸向家山”,描绘出一种归心似箭的情感指向。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为了梦想与生计背井离乡,漂泊于繁华都市,面对激烈的竞争与生活压力,家山所代表的宁静、安稳,成为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心灵的避风港,每当疲惫不堪时,人们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家乡山峦的轮廓,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提醒着自己的来处,给予继续前行的力量。
“梓里”、“故国”、“乡井”等代称,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故乡的内涵。梓里强调故里的概念,承载着家族的繁衍与传承;故国在古典文学中常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唤起人们对往昔岁月、故乡文化的追思;乡井则更具烟火气,展现了乡里之间的人情冷暖。在现代社会,尽管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许多乡村的面貌,传统的邻里关系在高楼大厦间有所淡化,但这些代称所蕴含的情感纽带依然坚韧。春节期间,游子们跨越千山万水回到家乡,即便故乡的模样已悄然改变,可一句乡音、一道家乡菜,瞬间就能唤醒那份深藏心底的归属感,让梓里的亲情、故国的文化、乡井的温情重新焕发生机。
“乡关”、“乡国”、“乡邦”、“乡曲”等称谓,在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同时,更升华出一种家国情怀。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将个人对故乡的迷茫与漂泊之感融入浩渺江景,意境深远。在当代全球化的浪潮下,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但对乡国的热爱并未削减。当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看到中国元素,听到熟悉的乡音,心中涌起的对乡邦的眷恋之情愈发浓烈。这种情感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同时,乡曲所代表的家乡声誉,在现代社会中也转化为人们对家乡发展的关注与责任感。无论是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还是在外界维护家乡形象,都是对乡曲之情的现代诠释。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故乡代称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面临着挑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一些乡村逐渐空心化,传统的故乡文化面临传承危机。部分年轻人对故乡代称背后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这些富有诗意的词汇逐渐成为书本上的文字,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交圈不断扩大,虚拟世界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现实中故乡情感的维系。
但我们也应看到,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同样为故乡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机遇。通过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分享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不同地域的故乡特色。一些地方利用网络直播推广家乡美食、传统手工艺,吸引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故乡文化的传承中来。同时,文化旅游的兴起,让人们有机会亲身走进不同的故乡,感受其独特魅力,进一步加深对故乡代称所蕴含情感的理解。
故乡的代称,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它们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熠熠生辉,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依然充满生命力。我们应当珍视这些代称背后的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故乡文化,让故乡的情感纽带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延续和加强。唯有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能在这些充满诗意的词汇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铭记自己的根与源。
读罢此文,心中感慨万千。故乡的代称,承载着从古至今人们深深的眷恋与深情,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即便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就像我自己,虽身处京城工作,但每当在报纸上、手机上看到西安、宝鸡、扶风县、法门寺、周原遗址、豆会冯家、夏家这些家乡的地名时,那股亲近感和关注感便会油然而生。这些地名,仿佛是一把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让我想起家乡的种种美好。故乡就像一个巨大而无形的磁场,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有着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我牵挂、让我思念。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位置,更是我心灵的归宿、情感的寄托和身份的认同。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故乡的存在,但只要一触及那些与故乡相关的字眼或事物,那份深藏心底的情感就会被瞬间唤醒。我们应像文中所说,珍视故乡代称背后的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故乡文化,让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情,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永不褪色,成为我们心灵永远的栖息之所,让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铭记自己的根与源,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慰藉。
2025.01.14晚随笔于北京
盼雪归乡赋
文/杨树森
题记:寒冬至,岁末临,田野间的渴盼与游子心底的思念交织,凝作对雪的祈愿。盼雪落,望归乡,让洁白掩埋荒芜,以重逢慰藉离殇。记之。
时维岁末,序属寒冬,吾独倚轩窗,盼雪之情切切,思乡之意绵绵。题记有云:“雪是冬的信差,承载着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跨越山海,将归心悄然送达。”此乃吾心之写照也。
遥想田野之上,麦苗萎靡,宛如嗷嗷待哺之孩童,亟待雪之润泽。干裂之土地,缝隙如蚯蚓蜿蜒,恰似吾脸上岁月刻痕,沧桑而荒芜。吾见此景,心痛如绞,家乡之炊烟,曾为吾眷恋之所,今却成隐隐之痛。通往家乡之路,欢声笑语渐稀,唯余记忆中温馨之片段,如珍宝藏于心底。
吾自春出,至冬方归,行李箱虽重,然所盛者岂止换洗之衣物?更有一年之故事,一年之思念,及站在地头对雪之期盼。雪者,洁白无瑕,可覆万物之瑕疵,可掩大地之荒芜。吾盼雪落,如盼归乡之期。
雪落之时,世界皆白,一望无际之田野,宛如银装素裹之仙境。村庄隐于雪幕之中,如梦如幻,恰似世外桃源之静谧。那一排排脚印,或深或浅,皆为归乡之人留下之痕迹,通向温暖之港湾。家门口之呼唤,声声入耳,穿越风雪,直抵吾心。此乃吾心中最美之画卷,最暖之旋律。
吾知,雪落之后,麦苗将重焕生机,大地将重归润泽。而吾漂泊之心,亦将在雪之洗礼下,寻得栖息之所。盼雪,盼的是一场新生之救赎;归乡,归的是一份永恒之眷恋。愿雪速至,伴吾归乡,共赏那洁白之世界,重温那往昔之温馨。如此,则吾心足矣,吾愿亦遂矣。
2025.01.15晚于北京
岁序赋
文/杨树森
题记:水凝风冽,木叶辞柯,岁序在四季更迭中悄然流转。那车轮滚滚,碾碎旧梦,却也孕育新生。人生的悲喜从不取决于一时的景致,唯有秉持真心,方能在春秋的华光中找寻生命真意。以此记之。
时维季冬,万象殊观。水失柔婉,冰坚其面;风弃和缓,刃利而寒。木叶辞柯,似蝶舞之蹁跹;大地藏炎,若贤士之静渊 。苍穹暮霭,余晖淡抹,暝色渐染,如梦如幻。
岁序之轮,运转无端,往者如矢,来者若川。其行也速,碾尽离人愁盼,纵有千般不舍,亦难阻其迁延。然人生之味,岂囿于冬之凋残?往昔黄昏月色,皆为心海珍玩 。
嗟乎!尘世纷扰,离愁常伴。然吾辈当怀豁达,视过往为序章,期未来之璀璨。愿守本心,笑看春秋变换,待繁花再绽,拾得满径芬芳,不负韶华流年 。
2025.01.18晚于北京
现代诗 小年,岁月的回响
文/杨树森
题记:在冬的尾声,小年如一阵春风,吹开岁月的褶皱,让传统与现代共舞。孩童的欢笑、灶糖的甜香,皆为生活的注脚。我于这新旧交替的时刻,将眼中景、心中情化为诗篇,留作岁月的纪念,记之。
在寒冬与新春的交界
小年,如一颗温暖的星
打破季节的沉默,点亮团圆的烛火
市井中,孩童笑声似银铃
摇落旧岁的疲惫与冷清
大人在厨房的烟火里忙碌
翻炒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糖瓜的甜,是岁月藏起的蜜
粘住了时光,也留住了回忆
那新贴的红联与高悬的灯笼
宛如希望的旗帜,在风中招展
乡村的炊烟,悠悠诉说着宁静
柴扉后,是家人相聚的温馨
田亩虽沉睡,却孕育着春的梦
就像生命在蛰伏中积蓄力量
可曾想,祭灶的古老仪式
不只是迷信的过往
那是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守望
是先辈传承下的精神信仰
在科技飞速的今朝
视频跨越千山万水
电商带来便捷年货
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火花
提醒我们,过去从未远去,未来已在脚下
小年,不只是一个节日
它是岁月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让我们在这一天停下脚步
审视生活的意义,重拾前行的勇气
在新旧交替间,领悟生命的不息
怀揣希望,奔赴新的征程
(北方小年)
2025.01.22于北京
作者简介
杨树森,笔名杨树森林,水墨雪漫,之寒。陕西扶风人,现居北京,供职央企总部。热爱文学、书法,曾在《乡土关中情》《都市头条》《经渭文苑》《今日头条》《稻田文学》等报刋杂志期刋发表千余篇作品。其散文、随笔、诗词等充满韵味,以文字展现生活感悟与艺术追求,在文学之路上不断前行,为读者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