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西宝北线
文/周旭东
西安到宝鸡之间就是关中平原西部。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中间横亘着一条渭河。以前宝鸡到西安主要有三条路:南线,中线和北线,渭河是天堑,所以三条路基本都是沿着渭河平行而修建。
我的老家在凤翔县,地处渭河以北,所以经常行进在北线上。上世纪80年代初,我幸运的从县城考上了省城西安的一所中专学校,西宝北线就成了我求知求学的往复之路。那个年代中专招生率只有1.5%,上学供给制包分配,所有用品都是学校发,毕业工作国家分配。上学那年起,每逢节假日,我总是乘着凤翔至西安的班车,在西安与凤翔之间颠簸往返。
每逢开学,我便依依不舍的从家门口坐车,沿途经过岐山、扶风、武功、兴平、咸阳到达西安。那时的班车速度比较慢,公路也比较窄,沿途站站停,到西安俗称要翻三沟六坡,需要6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沿途经过岐山要翻第一个沟,然后是比较险要的扶风老县城,县城在沟底,沟深弯急,事故较多。过了扶风就到武功镇,原武功县城,同样在沟底但比较平坦。到了武功行程过半,要停下来休息20分钟,司机和乘客都要下车活动一下,送送水火。接下来的行程公路平坦,相对上车的人也少,平稳的运行似乎更像摇篮,乘客们大多要咪一会。但到了兴平秦岭厂和408厂站,大家会紧张起来,因为这两个站上来的人会混杂小偷,大家会看紧自己的行李和口袋。过了兴平车速会更快,咸阳到西安是迎宾大道,很快就到玉祥门外的城西客运站了。
平时如是我一人乘车,我便一路看书,手边紧紧抱着我的包。如是和同学朋友乘车,我便和大家一路上聊着、吃着零食,困了就眯一会儿。有同学朋友的陪伴,一路上觉得时间很快。学生时代,少年不识愁滋味,一路上的时光似乎很长,心里也没什么紧迫感,偶尔观察观察邻人的言谈举止,看着汽车飞驰而过时两边飞速倒退的树影,觉得日子很慢,又憧憬满满。那时候父母也是身强力壮,干农活是一把好手,每次见到我回家,脚步都变得更轻快了。我们姊妹三个相继都考上了大学和中专,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方圆几十里提起来都知道。
学校时光很快,转眼三年过去了,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省城工作。那个年代分配就看学习成绩,三年考试成绩加毕业成绩排名次分配工作。工作后还是坐班车走西宝北线。后来西宝高速通车了,班车走高速只需要2个半小时就能到达。再后来自己有了车,节假日回家常常只要2个小时就到家,可是我常常还嫌不够快,大概我的心境不比做学生时悠闲,时间也不如做学生时自由了,但每次回家时的心情愉悦且有些急切,总是前一天晚上把东西准备好搬到车上,第二天早早就醒了,抹黑出发赶天亮到凤翔,只为吃一碗新鲜的豆花泡馍。豆花泡馍是专属凤翔的一道美食,是一道早点,锅盔切成薄片,在豆浆锅里冒一下,加上嫩滑的豆花,浇上辣椒油,配一小碟咸菜,那简单醇厚之香,让人不能自拔。西安的双仁府、西斜七路也有豆花泡馍店,不过最好吃的还是在凤翔县。可别看是县城小店,往往都要排队,耐心等着来一碗,你才会真正有回到家乡的感觉。不吃豆花泡馍时,便是吃面。前一天打电话告诉母亲明天自己要回家,第二天母亲会早早擀好面调好哨子汤,把水烧开坐在家门口等着。远远看见我的车回来了便疾步到厨房烧锅下面,我进门二话不说一口气先吃五六碗臊子面,然后才开口说话,一边聊天一边再慢慢细品五六碗臊子面,最后还要吃一碗哨子干拌面才觉得饱。臊子面的香味是妈妈的味道,真正过瘾。
前些年母亲还在,我特别爱回家,每次回家见到二位老人,既感慨光阴易逝、恨自己陪伴他们的时间太短,又暗暗告诫自己要珍惜当下,因为当下的状态也许正是我很多年后会羡慕和怀念的状态。多年来每次回家都要带他们游西府景区,品西府美食,每年安排一次省外旅游。如今只有老父亲还健在,我仍然每月回家两次探望。
今年夏天特别想走一走西宝北线,专门驾车一路慢行,一路追寻80年代沿线的模样。西宝北线变化很大,沿途路面都加宽平坦了,武功镇、益点镇路段改道了,不再经过村庄。扶风县城、武功县城整体搬迁了,沿途显得人和车都少了,过去繁华演变成了静谧和祥和。人走的多了便有了路,路走的多了便留下辙,辙是车留在大地上的印,也是留在我心里的印。西宝北线是我永远的记忆,更是永远的乡愁,它一头连着家乡的亲人,一头连着我的心。
作者简介:
作者凤翔纸坊人,供职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正高级会计师、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爱好写作摄影、户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