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拜年习俗画卷
文/欢喜有约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缓缓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踱步。它不仅是时间流转的刻度,更是情感的汇聚地,文化的璀璨明珠。而拜年这一习俗,犹如一幅细腻温婉的民俗画卷,历经千年风霜,依然鲜活如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内涵,触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
回望往昔,春节的记忆如同一部色彩斑斓的电影,在每个人的脑海中缓缓播放。那些童年的春节,尤为令人怀念。那时,年的味道是爆竹声声中的喜悦与期待,是糖果甜蜜中的幸福与满足,更是拜年时那份难以言表的温馨与感动。家家户户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便沉浸在一片忙碌与喜悦之中,扫尘除旧、贴春联、挂灯笼,整个村庄被装扮得焕然一新,宛如穿上了一袭喜庆的华服,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大年初一的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一天的到来而欢腾。家家户户的大门早已敞开,迎接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也迎接着亲朋好友的到来。我们这些小孩子,身着崭新的衣裳,脚底生风,像一群快乐的小鸟,迫不及待地奔向长辈的家门。我们排成一条长龙,挨家挨户地拜年,每到一家,都会齐声高呼:“新年好!给您拜年啦!”那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长辈们早已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口,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慈祥与喜悦的光芒,仿佛在说:“孩子们,欢迎你们来拜年!”他们一边热情地回应着我们的问候,一边从口袋里掏出精心准备的红包,递到我们手中。那红包里装的不仅仅是钱,更是长辈们对我们的关爱与期望。我们接过红包,脸上洋溢着羞涩而甜蜜的笑容,嘴里甜甜地说着“谢谢”,心中却早已被这份浓浓的亲情所温暖。
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聊着家常,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那份温馨与和谐,就像冬日里熊熊燃烧的炉火,不仅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更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拜年的队伍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穿梭,从亲朋好友到邻里乡亲,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份流淌在血液中的亲情与友情。
记得有一年,我和几位小伙伴一起拜年,走到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家门口时,老奶奶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一遍遍地说着:“孩子们,你们能来拜年,我真是太高兴了!”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拜年的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与交融。通过拜年,我们让长辈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关怀;通过拜年,我们也学会了感恩与回报,学会了珍惜与传承。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那份流淌在血液中的亲情与友情、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春节与拜年早已融为一体,成为了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在这个祥和的中国春节,从那些陪伴我们走过无数岁月的老友,到那些在生命中新结识的知己,无不将最深情、最纯粹的祝愿编织成最美的语言,赠予我们。那份温馨的气息,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穿透寒风,直抵心间,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质朴无华的真挚与温情。拜年,这一古老的习俗,绝非浅薄的礼节往来,而是一场心灵的盛宴,一次情感的深度交流。它像一座桥梁,悄然无声地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使得彼此的灵魂得以紧紧相依。
记得那些年,当我背起行囊,怀揣梦想,离开那片熟悉的土地,步入繁华的都市,拜年的形式也随之焕发了新的生机。虽然,那曾经热闹非凡、挨家挨户传递祝福的场景已渐渐远去,但电话那头传来的亲切问候、短信中流淌的温馨文字、微信里跳跃的祝福表情,却如同魔法般,将千山万水的距离瞬间缩短。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我总能从那一端捕捉到熟悉而温暖的气息;每当手机屏幕亮起,那简短的文字背后,总是藏着深深的思念与牵挂。这些看似简单的交流方式,实则承载着无比厚重的情感,它们跨越了时空的枷锁,将心与心的距离无限拉近。
在这个洋溢着浓浓年味的时刻,拜年这一承载着无数中国人情感的习俗,依旧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断发展与传承。它如同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亲情、友情、乡情紧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卷;它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人们内心的温暖与希望,指引着归家的方向。让我们在这喜悦与祝福交织的时刻,共同沉浸在这份独特的中国年味之中,感受那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深情与厚谊。
在遥远的广西工程的地方第二故乡故乡,有一份情感如同深邃的潭水,无论距离多么遥远,都无法削弱它的力量,那便是对家的深深眷恋与祝福。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星辰如何变换,这份情感始终如一,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温柔地缠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如今,每当新春佳节来临,我总会不顾一切地穿越千山万水,回到那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与亲人共赴这场年度盛宴。大年初一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我依然保持着儿时的习惯,怀揣着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早早起身,踏着轻快的步伐,穿梭于家族的宅邸之间,向长辈们致以最真挚的新年问候。如今的拜访,早已超越了儿时的单纯与幼稚,而是为了那份沉甸甸的亲情纽带,为了那份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更为了内心深处那份对家的深深眷恋。
我细细端详着长辈们的脸庞,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这份对家的牵挂与祝福,始终如一,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房。那一道道岁月在脸上雕琢的细纹,犹如古老石碑上的刻痕,不仅铭记着过往风雨兼程的历程,还深深镌刻着他们对家族那份如磐石般坚定的深情与无尽的期望。他们的话语,宛若陈年佳酿,愈品愈觉醇厚,每一滴都蕴含着往昔的传奇故事,每一声都传递着家族世代累积的智慧与坚韧力量。而拜年这一传统习俗,便是我们对这份无私大爱最为真挚的回应,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感恩戴德之情的自然流淌,犹如春日暖阳,温暖人心。
且看这中国年中的拜年习俗,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之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如同一座坚固而温馨的桥梁,横亘在忙碌与宁静之间,引领我们穿越都市的喧嚣,回归家庭那宁静而温暖的怀抱。它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冬日的严寒中也能感受到源自心底的融融暖意。它更像一根坚韧无比的纽带,将我们与遥远的故乡、与挚爱的亲人紧紧相连,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家的深情牵挂与殷切呼唤。
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拜年这一传统习俗犹如一股清新脱俗的清流,始终保持着它独有的韵味与温度。它见证了我们对古老传统的尊重与坚守,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热切期盼。这份拜年的情谊,将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闪烁着温暖而动人的光辉。

且听我吟咏三首七言绝句,以诗寄情,共话拜年之美:
其一:
岁月悠悠纹上脸,家族深情铭心间。
拜年习俗传千古,游子归心似箭穿。
其二:
明灯照路暖如春,桥连家国梦魂牵。
纽带紧系亲情在,无论天涯共此圆。
其三:
游子返乡情难抑,泪拥双亲诉别离。
拜年一刻千金重,家的温暖胜春曦。
我曾亲眼见证一位远离故土多年的游子,在返乡拜年的那一刻,泪水如泉涌般夺眶而出,他紧紧拥抱着年迈的父母,那一刻,所有的艰辛与孤独都化作了过往云烟,只剩下满满的幸福与深深的感动。这便是拜年习俗所赋予我们的无穷力量,它让我们深切地明白,无论世界多么宽广无垠,家,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永恒的归宿。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曾在《河湟》《柳湾》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现代作家文学》副主编兼评论嘉宾、《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