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长白山编著:张洪福
(一)、长白的前生后世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毗邻。长白山是东亚大陆边缘的强烈褶皱带,经过多次地壳变迁和火山活动,形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貌。长白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材料。
长白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最早见于中国4000多年前的文字记载中,称为不咸山。北魏时期称为“徒太山”或“太皇山”,唐代称为“太白山”,金代始称“长白山”。
对于长白山名字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因为外观特征,长白山常年积雪不化,主峰白头山的山顶覆盖着厚厚的白色积雪,从远处望去,整座山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色皑皑,因此被称为长白山。此外,长白山是一座火山,火山喷发后留下了大量的白色浮石,这些浮石覆盖在山体表面,使得山体呈现出白色的外观。
说法二,历史文化:在满族文化中,长白山被视为神山,满族的祖先认为长白山是他们的发祥地,“长白”这个名字可能与满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满语中,长白山被称为“果勒敏珊延阿林”,意为“白色的山”。
不管那种说法,在现代人看来,长白是足以和昆仑山相提并论的资格。主要证据就是,相传刘伯温斩龙脉,只有昆仑山龙脉,和长白山龙脉,斩而不断。长白山寓意着,“长相守,到白头”的美好寓意,代表着人们对忠贞与美满爱情的向往与歌颂。
(二)长白山赤子
《山海经,大荒山北经》,有肃慎国,不咸山(长白山)位于其境内。而肃慎之国是满族的远祖。
此外,清代官员刘建封在踏查长白山时,也在天池畔的乘槎河河口发现了被称为“补天石”的石头,并记录了这一经历。这些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女娲在长白山补天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作为清代龙兴之地,长白山,自康熙十三年先后有多次考察。康熙十三年武木纳率先登场,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继之。到乾隆年(公元1677年),乾隆皇帝就拍出武默纳。考察长白山。当年武默纳返京后,题写《武默纳题奏》,记述至讷殷地踏察长白山之经过。康熙皇帝祭祀长白山的用意已经更加明确:“长白山祖宗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礼部议覆,奏请康熙比照五岳,改封长白山神为“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每年春秋二季致祭,祭祀所行礼仪应用等物,亦照五岳。”由此,长白山取得了与五岳同尊同祀的地位。“长白山之神”自此而来,却只有封号,未留形象。
光绪十一年吉林所派之秦英、三十四年延吉边防局所派官员,并光绪年间英、德、俄、日等外国探险者,“露宿多日,每因雨雾雪雹,终未得至其山巅”。
这时,历史的使命落到了科考长白山第一人刘建封身上。当时身为候补知县刘建封,来到池南区漫江镇时,写下“走过大荒三百里,居然此处有桃园”。他后来命名的长白山天池十六峰,其中有四个山峰:分别是卧虎峰、梯云峰、玉柱峰和白云峰,这四座山峰在天池的倒影形成了一个长白山图腾,图腾像中有花卉形象、蜻蜓形象、海东青形象、虎豹形象、山神形象、天池女神的形象等,都符合萨满教万物有灵的理念。
刘建封(1865-1952年),又名刘大同,字桐阶,号芝叟道人、芝里老人。有“天池钓叟”雅号之称。山东安丘(原属诸城县)人,清末贡生,奉天候补知县,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他是长白山流传于世的最大功臣。
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四月十九(公历1908年5月1日),43岁的刘建封由奉天(今沈阳)启程赶到临江,于五月二十八日自临江出发,开始长白山考察之行,六月二十八日抵达长白山之颠,八月中秋返回临江。全面考察历时4个月,西以头道花园河为起点,东以红旗河尾闾为终点,南至团头山,北至松花江之下两江口,行程东西长约600华里,南北阔360余华里。刘建封带领的队伍采用近代测绘手段,对奉天、吉林两省界限、中朝国界以及长白山三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源头,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全方位踏查,摄制了《长白山灵迹全影》,并绘制了第一张长白山天池图以及《长白山江岗全图》等画册,把长白山的地貌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刘建封在完成《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长白山源流考》、《白山穆石辩》、《中韩国界说》等官方报告之外,还写出了“笔势因山转移,文思遇水回荡”的《长白山江岗志略》。正是在这本书中,刘建封详细记载了勘察长白山的整个过程,并以首位征服者身份,亲自为天池周围16峰命名,而且还为长白山周围的240个江岗命名并做了考证,填补了历史空白。《长白山江岗志略》、《白山纪咏》、《间岛辨》等著作更是成为后人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目。
刘建封查勘长白山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但取得的成果也是极为辉煌的。《长白山江岗志略》真实地记录了这次查勘的艰险过程。刘建封等人“入山十日,九日遇雨,而登坡口者四次,临天池者二次,寻穆石一日,寻暖江一日,寻松花江源三日”。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蒙昧时期的长白山不仅神秘莫测,在深山老林中穿行,毒蛇猛兽、陡壁暗流、视野迷蒙,而且缺医少药,对探险者来说前无接应,后无补给,危险时常伴其左右。最危险的一次是渡木石河,刘建封记载道:“余寻三江源,至河上坠马崖下,腹背受伤,危而复苏,露宿河边。四次饮山羊血、虎骨胶始就痊。《白山纪咏》有云:‘白山有幸留知己,坠马河边死又生’。”刘建封死里逃生,并未有丝毫退意,可见其精神之顽强。
(三)长白有梦
长白作为中朝友谊的象征,在建国后,划给邻家一部分。这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
此后,吉林学者。根据清代官员刘建封在踏查长白山时,也在天池畔的乘槎河河口发现了被称为“补天石”的石头,并记录了这一经历。这些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女娲在长白山补天的传说提供了依据。后吉林赤子多次,登临长白山,并取得很大的成绩。更有长白山就是红楼梦大荒山一说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