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一幅风水画
文/郭书宣
(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5年02月05日 02:48 河南)
半坡山下有一个南杓柳村,它本是强悍的……它更质朴、阳刚。村子位于宜阳县城的东南部,离城三十里,村里有百十户人家,千把口人。当地人给它称“前后十二两”、“社两”,她的正统名字写作南杓柳村。南杓柳位于熊耳山的东部,背靠半坡山,面临东伊河。秦岭余脉由西而东,峰峦起伏,山岗连绵。这里正处于山脉与丘陵的交接处。
传说,总是涂满理想的油彩,而现实中的南杓柳才是一幅原汁原味儿的风水画。从县城往东南顺着宜白公路到南杓柳下了车,似乎从这里进去,山的内部世界就都在里边。把时间尺度拉长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我们慢慢走进南杓柳。我们从一条路,一座山,一道沟,重新梳理南杓柳的风水地貌。站在转山西山头左右一望,只见三面环山,南杓柳不偏不倚位于山口的中间。左边,火龙山(俗称北大坡)活脱脱像一条龙,东西走向,为这一地区提供着明确的地理分界。它的山体通身由火成岩生成,“火山能不喷火嘛”?因此,人们尊称它为火龙山。右边,绵长的青龙山(俗称南大坡)更像一条鱼龙,东西走向,高高地屏遮于杓柳的南部,它的山体由青石构成,人们自然尊称它为青龙山。作为两条龙之间的平衡点,南杓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陪伴着两座大山。现在,我们以顺时针环绕走在村子周边的山脉间。
值得一提的是,村子南边的青龙山往西首先同歪头山相遇。东侧青龙山,西侧歪头山。两个山头遥遥相望,一左一右并列排布着,然而两山之间的深沟阻断了山涯。你在那座山,我在这座山,两座山头直线只有百步远,它们含情默默随近犹远。然而,这世上啊!没有绝人之路,你瞧瞧,两山之间刚好有座山叫椅子圈,天生的长着一颗善心,硬生生的从两山脚冒出一座山,把青龙山与歪头山紧紧地连在一起。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爱,总能拥有。歪头山往西边延伸,眼看就要同半坡山连在一起,然而半坡山断然不接纳它,突然右边又生出一个运动疙瘩(山名)。这运动疙瘩那可是上了心的急中生智,顺手向北边的火龙山抛出一根红线,从运动疙瘩延伸出一道横岭,让两座山连接的严丝合缝,端正明晰,绝不含糊。悉心观察周围的山势走向气象,这片区域,西高东低,三面环山,面朝东伊河。左揽火龙山,右揽青龙山,向东十里的高山是它的缓冲地。水口一路向东,在高山拐了个湾,然后向东南方向头也不回地奔向东伊河。这里的地道风物,形成一个如此广大的马蹄型地貌大格局。这一区域最壮观的当属马蹄形西边高高雄起的半坡山。半坡山横空出世,巍巍壮观,海拔810米。再定睛看,它天生丽质,具有近乎完美的外形。它的四周没有别的山峰与它相伴,没有山里常见的那高低错落的群山逶迤,也没有更多山峦顺序渐进的铺垫。它以几乎具有完美的外形,无可挑剔的线条就这样拔地而起,卓然独立,直插苍穹,欲与天齐。是它,顶起了宜阳东南部的那片天。
半坡山,位于宜阳县樊村镇的西南边缘,西南和北部分别与白杨镇、锦屏镇接壤。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杓柳人的精神象征,人们亲切的称它为"圣山"。风水先生分析,这南杓柳头枕半坡山,脚蹬高山,气象明朗畅透,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当你熟读了南杓柳的地形地貌,看看那个马蹄形,第一个感觉,不会寻龙也谈龙。杓柳的山口面朝东方敞开。清晨,竭力把太阳那一道道光束都往马蹄形的怀里揽。忽然间一阵风吹来,拂过脸颊,我的心好像随风而动,穿过田野,掠过树梢,爬上那一座座幽静而带着一丝神秘的山头。被“马蹄”包裹着的台地上,是馒头状高高低低的山坡和蜂窝状深深浅浅的山坳,山间挂着一块块不规则串珠式的农田。一方土地,滋养着一方生灵。它们宛若一只只温厚的佛掌,抚佑着南杓柳,大西沟、小西沟、金家疙瘩等村庄祖祖辈辈的村民,连同他们的苦难和梦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家乡的山野,大到一座座山峰,小到一条条山沟,都有一个对应的名字,朗朗上口,过目难忘。细数两山间熟悉的山影,熟悉的山名。它们是:花地疙瘩、紫金山、小南坡、转山、火石坡、运动疙瘩……还有椅子圈、歪头山和狼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耕田、采石、放牧,择山而居。这里的山村,如同一幅中国风水画,素净、简约,给时间留下了许多空白。
一个冷知识:这一区域内保留着某种神秘而充满野性的原始风水情。在南杓柳,水是稀罕的。当然说到水首先就想到半坡山后的洞山。东南西北走向的洞山里装满了一肚子水,灌满了一肚子灵气。这条长约6华里的山洞,洞里才神秘呢!里面住着九龙圣母。沿着千年万年的历史长河钻进山洞,九龙圣母的故事千车拉万船载永远也说不完,她总有无数的谜团撒向人间。紧挨洞山的黄金垛还有个金灯窝。传说中南蛮子在这里把一盏金灯挖走了。
日月东西,四季交替。这样的大山、山坳或站或卧亘古不变的站在这里。这里是一座座有灵气的山。应当说,我的童年时代,几乎爬遍了家乡所有的山顶、山岗,玩遍了所有的山岙、山沟。青龙山上哪块大石头有特色,扒刺沟里有几棵老柿树,哪棵树上结的柿子最好吃,我心里都记得一清二楚;半坡山后荫的喝水坑西边,那一溜儿野草莓什么时候长成啥样了,也盘算得明明白白。我已经长大成割草娃啦,总惦记着洞山西山窝的那一片黄背草齐刷刷的特别高。其实,主要是上石盘沟村上边的那几棵沙梨树,那滴溜溜的大沙梨总在我的舌头尖上打转转。局外人对南杓柳的印象,往往来自于它的“旱疙瘩”或者“石头窝”。是啊!甜水井变成了南杓柳人一个甜蜜的梦。生存,该去哪里生存?他们一生下来,大人们引导他心怀梦想,居家搬迁到到伊河川、洛河川定居?这一群南杓柳人的后裔,开始成群结队地去寻找新的他乡。爷爷往北一直站到黄河边,表舅靠着认识几个字儿,往南一直走到老河口。其实,如果你真正走出去才恍然大悟,原来南杓柳才是一块风水宝地。他们对家乡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深到骨子里。他们死心塌地在这里赶牛、耕田,采石、放羊。一代代南杓柳的山民,在这里待了一千多年还是两千年,可惜村子里没有留下记载。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块巴掌大的土地都有用处。当然,南杓柳的土地,一寸土地一寸金。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今天的南杓柳如旭日东升,生机勃勃。历史,已经悄悄地却是坚定地引领着杓柳人跨向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