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王天均老师
文/谷百川
我与王天均老师,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友关系。说熟悉,是在文章上多次见面,微信上常常闲聊,已经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所谓陌生,我们一个家在偃师,一个在宜阳,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同事,从来未谋过面。可是,灵秀平台作为桥梁,冥冥之中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有缘千里不须求。
记得是几年前吧,我在灵秀师苑风平台,曾发表了一篇回忆性散文《戴“枷”教学的谷老师》。内容是写小学时,我的班主任谷德林老师的。王天均老师看到后,即要求加我的微信,说他是谷老师的同事。就这样,我们算认识了,成了互相切磋激励写作的文友。他也由此开始在灵秀平台发表文章,且一发而不可收。如汩汨喷泉,滔滔江河,把在丰李教学的往事一写再写,将在濮阳油田的活动轨迹描述得淋漓尽致。他的生活太丰富太可观了,令人高山仰止,望尘莫及。
王老师在灵秀平台最初发表文章时,用的昵称“王老五”。我觉得有点别扭,有点粗俗土豹子气,与他的身份不相称。就在微信中善意提醒别用了。用“王天均”多好。
王天均老师,郭书宣老师,还有我。三个人由于在灵秀平台发表文章而相识。我和老郭同龄,已逾八十岁。王老师小两三岁,也近八秩了。还有个共同点,退休前都干过老师。这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话说三句不离本行嘛。
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三个人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王天均老师数理化全通,教了多年高中数学,现在又在发挥余热,全国各地跑着讲党课。大家从王老师的文章中有目共睹。而郭书宣老师先干老师,后干行政干部,生活面也夠宽了。而我,在初中教了二三十年语文课,当过最大的官是班主任。绕来转去,几十年没走出家乡过。不是谦虚,确是实际,视野太狭窄了。然而,我们三个人都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眼看黄土都要埋住头了,还异想天开昏天黑地写文章。用我们的话说,这是锻炼脑子,避免老化,预防老年痴呆。人生就是这样,干到老是死,歇到老也是死。或许,多动动脑筋还能多活几年。
郭书宣老师有个便利条件。现在一年四季像候鸟:平时住在河南老家;东北大连是笫二故乡,可避暑;广西北海女儿家,又是避寒的理想之地。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只有羡慕了。
王天均老师常跟我微信聊天,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他在电脑上打字,我在手机上书写,速度有差别。所以,他说的多,我说的少。从谈话中,知道他半晌常在附近公园里活动。锻炼身体是我们老年人的必修课。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坚持走路锻炼。养生说,人的寿命与走路有很大关系。每当要做饭时,王老师就得赶到家里亲自下厨。因为他老伴身体不好,做饭的重担,就自然而然落到王老师的肩上了。我可以想象出,王老师系上围裙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而他做的饭菜,常上照片让我欣赏。各色各样,还真有点大厨师的手艺。这就更让我肃然起敬了。他站在党校讲台上,向书记厂长讲课,意气风发,一个显赫的教授形象,谁不佩服敬仰。而谁又能与一个厨师连系在一起。这就是能文能武能大能小了。
在这一点上,我确实不如王老师。我的老伴是个啥活都干的人。她身体好。地里干完到家里。做好饭还得三声五声喊我吃饭。她的勤助长了我的懒。我不想学做饭。她不在家时,我就泡方便面。可别说,我离了她真不行。总不能天天吃方便面。而王老师与我的情况恰好反之。
想起了苏轼在词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路遥在《人生》中也说过: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处处叫人都满意。但是,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能因为哪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是啊,说的真好。人哪能处处都满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家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挑担的。总觉得不错,知足常乐,心里就是春天。
夜里睡不着觉,穿衣坐起,背靠着墙壁,在手机上一气儿写了这样多。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真实想法。也没征求王老师、郭老师的意见,就一厢情愿,像竹筒倒豆子写出来了。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说的不对请原谅。我相信,说这些咱也不是刘晓庆、范冰冰等名人绯闻,争相传递。而我们是普通老百姓,更不会有几个人注意。写到文章里的东西会速朽,像被风吹跑得无影无踪。
2025年1月26日(腊月二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