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庵埠梅龙“无头潘”
——浅探百家姓中神秘的潘姓
文/杨斌
在中华姓氏的广袤苍穹之下,有一颗明珠熠熠生辉、遗世独立,幽然散发着神秘魅力。若论及卓越出众者,“潘”姓自是当仁不让。其位居百家姓36席,占全国人口0.5%,然“知者毋庸赘言,惑者阅之即明”,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不言而喻。
潘姓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彼时,周武王挥师灭商,顺势将商之属国潘纳入麾下,并委派姬荀(季孙)予以管理,且封其为“荥阳侯”,这便是“天下潘姓出荥阳”这一说法的由来。事实上,潘姓的起源并非单一,除姬姓这一主要分支外,亦有源于芈姓、姚姓等不同支脉,还包括少数民族因赐姓而得潘姓的情况,其脉络丰富多元,历经岁月沉淀,展现出独特的姓氏文化底蕴。
谈及潘姓,跃然心头的便是那“氵”与“番”相依而成的字符。然而,在潘氏宗族里却有着一个别具一格的群体隐于其间,悄然诉说着不为人熟知的故事,静静绽放着与众不同的光芒,在历史的缝隙中始终坚守着那份特殊的传承印记,那便是少了一撇的“无头潘”。
在广东潮汕地区的庵埠镇辖域中,隐匿着一座散发着神秘气息的村落,全村以潘姓为主,族内宗亲都以姓氏为“无头潘”自称,就连供奉祖先的祠堂大门牌匾上,显而易见的“潘”字竟然缺了一撇,这里,便是地处韩江西岸护堤红莲池畔的——梅龙村。
梅龙村,也称小长桥(当地人称“小桥),创于南宋祥兴年间(1278年),至今已有750年历史,占地面积0.055平方公里,主姓潘,先祖潘梅岭从福建莆田(今莆田涵江区红花巷)到此创村,取名小长桥。至明清时期,隶属澄海县鳄浦都(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街道)。清代初期,族人为纪念其祖梅岭公,取其“梅”字,并结合风水之说地龙的“龙”字,改称梅龙乡。到了民国初期,曾称之为梅岭乡。1952 年冬割入庵埠,正式改为“梅龙村”沿用至今。
据走访当地老一辈口述得知,始祖梅岭公共有6子,相传旧时有族谱记载,但由于历史原因,时至文革期间销毁遗失,故失流传,其长房及四房或为迁居异地,至今尚无音讯。三房迁至澄海外砂,二房的“仲房潘公祠”与五房尾房的“淳源潘公祠”相邻,现位于梅龙村老人理事会旁。
走近祠堂,一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正是那牌匾上那极具特色的“无头潘”,少了一撇的“潘”字,就是“氵”加“畨”字。寓为“破顶而出,有水有米复有田”,表达了对家族兴旺、生活富足的期望。正是“水绕田园米满仓”之意。祠堂历史悠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2019 年重建,占地 252 平方,期间后裔子孙转让相邻厝地 121 平方进行扩建,于 2020 年竣工, 虽经多次重修,但“无头潘”的写法一直沿袭至今。
出于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历经数月,寻求相关渠道资料,发现这个特殊的群体,除了梅龙的“无头潘”,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同个现象,其包括广东佛山的“无撇潘”,以及安徽徽州的“无顶潘”。
“无撇潘”—源自广东佛山南海区狮山镇官窑沙头的海念村潘氏宗祠。南宋时期,太祖海念、海波两兄弟从韶关南雄迁至此处定居创村,该村也以此取名为“海念村”。宋熙宗年间,三世祖仕俊高中进士,然而考官却发现其姓氏“潘”字少了一撇,依规不能授予进士名衔与翰林官位。仕俊急中生智,称老家的“潘”字向来如此书写,并立刻差遣仕童星夜兼程赶回海念村,铲去祠堂牌匾上“潘”字的一撇。村民们为了彰显家族荣耀,自此决定全村统一将“潘”字书写为少一撇的形式,这一独特传统世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在延续,成为当地文化中一道别具一格的历史印记。
另一个则是位于徽州歙县南乡的大阜村,潘氏宗祠的挂匾就是“无顶潘”,相传,旧时,朱元璋成帝,曾问军师百家姓中哪个姓氏或超朱氏而取为代之,军师则写了“氵”加“畨”的潘字,称其“有水有田又有米,富可敌国”。朱元璋见到潘字如此书写,大惊失色,有水有田也有米,那岂不是生活乐无边?这样的人家早晚会威胁到自家的统治,于是下令,潘字加一撇,不许潘家人出头!所以潘字这才改成了现今的写法,而修建宗祠的时候,族人都有希望自家出人头地的念想,这才又恢复潘字少一撇的写法,谓之“出头潘”。
所以不得不说,潘姓在百家姓中是最好的姓氏,则因有着精彩而神秘的传说典故息息相关。但事实上,对于这个现象,已经让我沉淀数日,好奇的心态,再次令我按耐不住,非要弄个究竟,于是,搜遍全网,翻阅古籍,终于有了一点清晰的头绪。
相传,潘字这一撇源于秦代官方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原定小篆为官方文字,直至东汉建光元年(121 年),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成为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国人认识甲骨文,金文,篆书的桥梁和钥匙。书中的“潘”字,右边是半撇连下米字中间一竖,而不是出头一撇。
少一撇的潘,由“氵”和“畨”字组成,是潘字的隶省字。所谓隶省,就是在隶书中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在唐代之前的书法,石经,碑帖几乎都是用“畨”,唐大历十年(公元 766 年),张参奉诏校勘《五经文字》,在其书的“采”部中,把“番”和“畨”都列为五经使用文字,并在两字下面注“上《说文》,下《典经》,相承隶省。
1930年,甘肃省出土汉简中“潘”就少一字撇,1987年,湖北出土战国楚简写作,南京出土的南朝画像砖,同样出现少一撇,到了元朝李文仲的《字鉴》说了“番”凡翻,播,蟠之类—从俗作“畨”。黄征的《敦煌俗字典》,肖瑜的《三国志古写本用字研究》,还有刘复和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等,都把少了一撇的“潘”字列为“潘”的俗字。
通过种种资料的佐证,潘字少了一撇事实上应该就是文字的演变过程。但对于几地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虽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但多地潘家人却依然保留着这样的说法。这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财富和权力的制衡机制,以及民间对于历史传说的丰富想象力。
当然,这样的传说也有其合理之处。古时因皇权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严格的把控,特别是在于财富和土地的分配上。潘姓家族之所以能够崛起,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经营策略,这也可能引起了皇室的注意。
尽管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佐证,但这个故事仍然在民间流传着。它不仅传递了一种关于家族兴衰的历史感,也体现了人们对公正与权力平衡的朴素愿望。这种故事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并在口耳相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作家简介:
杨斌(糖和绒意),广东潮安人,中共党员,当地人文历史自媒体短视频创作者,广东潮安作协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民间作家网认证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成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