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武关道的形成,伴随着秦的扩张和统一进程。
西周时,秦夲为周王在甘肃牧马。平王东迁,秦护驾有动,被封为诸侯。经过多代国君的争战,终于将周失的土地夺了过来。春秋时,秦国的这种争战,在秦穆王时期达到了高峰。
秦穆公是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60年-前621年在位。继位后,先从楚国人手中赎得百里奚,并付之国家政事,又听其建议,迎蹇叔为上大夫,还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秦晋相邻,又为姻亲。穆公十三年(前648),兴起“泛舟之役”,以救济晋国旱灾。不料两年后,秦国因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却以怨报德,不仅不予粮食,反而发兵攻秦。秦晋韩原大战,秦穆公生擒晋惠公,因其妻即惠公姐姐和周王之请,送惠公回国并相盟。之后又扶持流亡在外多年的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归国继位。三十年(前630),穆公与晋文公合兵围郑,经烛之武劝说又与郑国结盟。三年后,趁晋文公之丧,派兵袭郑未果,遭晋襄公出兵袭击,崤之战中大败。自此秦明面相争,后又经彭衙战之败。遂采用内史廖的建议,西取由余国。三十六年(前624),秦于王官之战中大败晋军。次年,又用由余(由余国贤大夫)之计,生擒戎王。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去世后葬于秦都雍城。
秦穆公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由于东出受到晋国阻碍,遂重奌向西发展,服十二戎,拓地千里,得以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
秦时以蓝桥河为灞水正源,原名兹水,秦穆公为了纪念自己的霸业,才将兹水改名霸水(后人加三奌水而为灞水)。而秦国就是通过这条河谷,向南方扩张的。例如穆公二十五年(前635)的攻鄀之战。
鄀本为先秦诸侯,初都之地曰商密,在今河南南阳市淅川县西南。商密(又称上鄀)是最早以商命名之地,同位于今河南南阳市西峡县东的於中,合称商於,位于秦岭南麓、丹水与淅水的交汇处,最早的商於就在这一带。
鄀本在楚立国之前。但楚立国以后,遂渐壮大,鄀国反成了楚国的附庸。公元前635年时,那时秦晋还没有翻脸,合力对付南方的楚国。秦攻鄀,楚派斗克(楚申地主将,楚公子仪)、屈御寇(息地主将,楚公子边)率楚国的申、息之师戍守商密。黄昏时,秦军押着自己役徒扮作的析(楚邑,今河南省西峡县西北)地“俘囚”兵临商密城下;夜晚,“饮血加书”,造成与子仪、子边盟誓假像。商密人误以为秦已攻占了析地,戍守商密的军队业已反叛,遂惊恐万状地降于秦军。秦国军队因而俘子边,子仪而回国。楚人追之不及。
公元前622年,秦又攻鄀,灭之。楚人复夺鄀都商密,楚穆王撤除鄀国,设为楚之丹水县。迁鄀人至楚内地(湖北钟祥市丰乐镇),丹水县为楚国北疆,由楚人管理及坚守。
从这里可以看出,春秋秦穆公之时,秦国就南下同楚国争夺商於中的商地了,不过没有形成稳定的占领,也没有设置后来的峣关和武关。
秦晋翻脸后,晋雄居中原,多年称霸,而秦势弱,反与楚盟,以抗晋。
公元前611年,秦、楚、巴联合,灭庸。
庸国是商朝时候由庸人建立的一个国家。武王伐纣的时候,八百诸侯会盟孟津,其中就包括庸,以及其帅领的卢、濮、蜀、羌、髳、微、彭等八个西南的国家(《尚书•牧誓》)。周初,庸国被封为伯爵。而楚国以后为子爵。

庸之都城在竹山县上庸镇,最强大时,庸国疆土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公里。今汉中的大部分地区,重庆东部地区,湖北西北部十堰等,皆为庸国土地。庸国还号称“群蛮之首”,当时的百濮,儵,鱼,卢,罗等小国或者部落,也唯庸国马首是瞻。
春秋时楚国的扩张,对庸国形成了威胁。公元前611年,楚国爆发大饥荒。庸国一看机会来了,立即率领几个附属小国,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国正是楚庄王当政,便联合秦、巴二国,从背后攻打庸国。楚庄王还亲自驾驶战车参战,鼓舞士气。最终,庸国大败。楚、秦、巴三分其地,庸国灭亡。这时秦南下仍走武关道。
春秋晚期,晋、联吴抗楚。公元前506年,吴入楚郢都。秦应申包胥之哀告,出兵救楚。走得还是武关道。这时秦对今商洛地区的控制权应该增大。
然而其后,秦"会历、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时商洛之地归了晋国。
《左传•哀公四年》曰:“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苍野,……。”说的是晋哀公四年即前491年,晋国在楚国左右两路大军强势压境下,被迫诱捕了叛楚投晋的戎蛮头领赤等人,并送还楚国的故事。这里的苍野在今丹风的孝义古城一带,菟和山即今丹凤资峪岭。
《左传•哀公四年》又记载:“晋、楚有盟,不然,则通过绍熙听令。”绍熙就是少溪,今称少习。这段话是说如果没有晋楚没有结盟,楚军可以打到少溪山。武关的前身“少习关”已经设立。
以上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晋国西南边疆已延伸至陕西商洛,与楚国毗邻。秦是否保有商洛之地,不得而知。
据《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前393),"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 "这个期间,楚国开始北攻商洛。
秦出公二年(前385),秦献公回国,元年(前384)继位,力图振作,废除秦国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同时采取编制户籍、推广县制等措施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削弱奴隶制度,改变了秦国“国乱兵弱而君主卑弱”的局面。对外积极备战东伐,献公二十一年,与魏国发生石门之战,斩杀了魏军首级六万,被周显王赐予绣有花纹的礼服。二十三年(前362),与魏国发生少梁之战,俘虏了魏将公孙痤。大约同年(前362年),秦献公去世。他生前提升了秦国的地位,史称“献公称伯”。
秦献公六年(前379),秦始置蓝田县,也必然向商洛扩张。蓝桥以西的峣关应该设置于这个期间。
其后商秧变法,秦国国势大振,与魏争锋。《史记》记载,秦孝公十一年(前351),秦国“城商塞”。秦孝公十一年曾在苍野“城商塞”,即在商地筑建兵防关塞。
【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考证:今商州城(商州区)北,“曰峣关见蓝田县,去今州百六十里,曰武关,曰白羽城,今河南内乡县,曰苍野聚,在州南。州为秦东南险塞也。”这说明秦在商洛地区的统治开始巩固。
根据顾祖禹的考证,秦孝公的商塞就是今商州城以南的孝义古城。古城位于夜村东约2公里,资峪沟口位于丹凤城东约11公里处,与资峪岭(沟口)约29公里。距商州城约23公里,距丹凤县城约18公里。这就是最早的古上雒县治。
十一年后,即前340年,秦孝公封卫鞅于邬(今陕西商洛市),称商君。专门为商鞅建筑"商邑",即丹风古城,位于今丹风古城村。商邑位于古上雒即孝义古城的东南,将秦之防线再向南推。
商君封地之后,武关的地位日益增强。史载秦向武关外推进,伸入到楚之商於领域。
因封商君,邬地亦改名为商。邬又与於同音,后世亦称於商,也称秦之商於。于是连同楚国的商於,出现了两个商於。以后“於商”演变为以秦岭“商”开始、以武关后“於”结束的“六百里”地的合称。
当秦据武关,侵占楚之商於后。这时秦尽占蓝关古道之利,断绝了来之古楚汉中(今安康地区)和上庸地区进攻关中的任何可能。峣关的地位自然下降,变成了防止荆楚进入关中的最后防线。直到秦末刘帮攻打关中时才又出现在史册中。